聖誕將至,想起了不少關於聖誕節的經歷。出奇地,對於這個普天同慶的日子,浮現的不只是開心的回憶,竟也夾雜了一些反思、還有一些苦澀滋味。

聖誕節學校一定會舉辦交換禮物的環節。有Secret Santa,也會有當場抽籤的做法。可是不知怎地,從小學到初中,我竟試過兩三次,是禮物送出了,卻空手而回的。細節我也不記得了,有些時候是我的Secret Santa缺席了,而我仍是別人的Santa;有些時候則是每個學號出去抽,而我卻抽到了缺席的人,而缺席的人卻由別人代抽。我卻每次都傻傻地不敢哼聲。缺席的同學隔了一個假期再回到學校,都不會記得沒把禮物送出。我從交換禮物這個活動體驗到了制度的漏洞。

到了大學,因為到美國做交換生的緣故,在當地經歷了一個聖誕。雖然是住在宿舍,但學校也安排了接待的家庭。一對由丹麥丈夫和美國妻子組成的夫婦,每星期都會帶我體驗不同的事物。記得那年聖誕到了他們家吃大餐,第一次見證了真的聖誕樹,就那樣佇立在他們那寬敞家園的花園內。真的是大開眼界,作為一個家境不佳的香港學生,我看到了生活的可能性。

那年還和朋友在黑人居住的社區,第一次看到了黑人聖誕老人和馬槽內的黑人耶穌,受到了衝擊。我即使是在基督教學校長大,對耶穌誕生的故事耳熟能詳,卻從未質疑過為甚麼我們學校擺設出來的馬槽是白人。那次我感受到我們在成長階段潛移默化的偏見,我學習到了世界上各種膚色、種族、文化的人都有屬於他們詮釋的聖誕節和宗教。

回到香港,我看着五光十色的聖誕燈飾,商場內巨大的聖誕樹,發現香港慶祝聖誕的規模好像比外國很多地方要隆重和盛大。美國交換生時期或是gapyear時在澳洲那個炎熱的聖誕也好,很少見到商場內外的豪華飾物,氣氛比較是來自聖誕市集又或是一些住宅外的裝飾。但香港的商人卻是投放大量銀彈去營造聖誕氣氛,我感受到背後刺激消費的動機,一切都是讓你覺得不買點甚麼就對不起這個節日的手段,我看到了消費主義的滲透。節儉的我沒有怎樣被刺激到,不過我就會成為freerider,在聖誕前後沒有特別為此節日消費地欣賞這些美麗又具特色的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