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時尚,想和大家分享有關電影《淪落人》的時尚二三事。

一、電影界以前形容拍攝草根階層故事的是「爛衫戲」。聽罷想必然覺得製作成本會低一點,因為選購戲服比較大機會買二手衣物。可是拍攝《淪落人》時我們還是覺得戲服質感不夠舊,也難怪,因為店家篩選過才轉賣。而為了配合不同情節所需的顏色款式而買的新戲服,更是太新淨。結果為了表現生活的痕迹,我們先是人手又磨又刮,然後再拿去砂洗、石磨。這樣的處理一次並不便宜,而且多數要多做幾轉。只能說,生活中理所當然不值錢的東西,拍電影時想做出來卻是滿滿的心血和成本。

二、有數場戲,因為成本的問題,部分服飾需麻煩到演員自備。儘管劇組有事前看照片挑選,現場拍攝時也沒有察覺到甚麼,卻還是有疏忽的地方……結果上畫了,才從眼利的觀眾口中得知,戲中飾演外籍傭工的女主角所穿的鞋是名牌……而手袋雖是劇組在深水埗買的平價布袋,卻竟是仿名牌的款式。結果出來效果阻礙了觀眾入戲,也很尷尬。真是上了一堂課!

三、大銀幕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好和不好的地方都會被放大。在真實感和夢幻感兩者中取得平衡也很考工夫。要上鏡順眼但又不能離地,可是跟足現實去呈現,觀眾又未必受落。我們拍的是外傭的故事,衣着上要考慮她工作時方便及財政情況,要看似是便宜又舒適的衣服,又不能穿上去不好看,但太好看又不行,怕觀眾覺得不合理。窮人和外傭就不能好看嗎?當然不會,但電影就是要在主流觀眾的印象和我們創作者自己的價值觀之間取得平衡。

四、宣傳期前,久違地去了趟髮型屋,想染髮,但髮型師看不過眼我當時又厚又長、日久失修的頭髮,又得知我是導演,就建議修剪一下。沒想到回過神來頭髮短了一半,髮型師很滿意也很貼心地說:「現在你拍攝時紮起來也很短,而且洗完頭可以很快吹乾,你一定很開心的。」我有點失落地離開了髮型屋,走在路上不禁思考起來,為甚麼他覺得當導演就一定有這樣的要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