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聽過別人討論起當今環保一詞是個假議題嗎?這個討論指的是人們對環保這個概念作出的消費反應,它變成了一個反射性的動作:對於環保廣告因為代表對環保意識的認同,所以便相信廣告訴求是立意良善的;主張環保的產品就是可買甚至該買的;以環保之名推出的活動就是值得參與的。

然而我們有沒有發現,就像愛情一詞一樣,誰都可以說出環保這個字不是嗎?但我們不會因為別人一提起想要跟你在一起就感動莫名地一口答應,同樣地如果我們真的在意環保對自己身處世界可產生的影響,那麼停下來思考我們種種反射性的消費行為才是真誠反思,也才足以嘗試完成初衷。

環保若是重要,是因為它是我們道德的展現嗎?我們可以從這裡開始思考。往生活百態裡去檢查時你會發現,世俗循環在每個當代推廣與利用道德為己身觀念立足的標準與定義,比較像是一種期貨,而不是我們被教育的那種,潛意識裡已習慣它是一個永不被撼動的境界;我們常說的道德,往往是一種現象。

美國作家與棟篤笑表演者George Carlin曾有一個著名的段子是關於環保意識的,他於當中諷刺(聽起來卻又令人尷尬地覺得只是實話)道,人類都需要醒醒,別再催眠彼此說地球極需要我們拯救,地球自我循環的系統其實根本不需要人類拯救——沒有了我們,地球會繼續在時間與各種生命存亡更迭中消化並超越人類造成的一切好壞:環保是人類需要拯救自己的行為。

就像消費行為也是吧!我們消費總是為了精神滿足或生活所需。這說起來令人沮喪,若得承認消費無法表達自己的好意與良心,無法帶來給自我感覺更好的安慰,那我們還能做甚麼又還想奮力做些甚麼呢?但這份認知倒是讓我面對成長過程中滿坑滿谷的環保標語與各代產品感到解脫;嘗試去求證與去了解產品真正的製造真相,我們就會發現其實環保袋的製造本身超不環保(它只是鼓勵人重複使用而已),可生物分解的塑膠袋往往只是會在土壤中裂成細微碎片,它依然是塑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