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就渴望自己可以搬出來獨立生活,卻一直沒有想過甚麼時候可以實現。沒想到媽媽好像看穿我的心意,在我23歲的時候,因為有朋友多了一間丟空的房子,她就建議我搬去那裡嘗試自己生活。幾年之後,我決定要自己再找地方,目標是我一直嚮往的郊外村屋。

在有限的預算下,我竟然找到了一所大概200多呎的小平房,一房一廳,還有屋前一個小小花園。簽好了租約,我終於擁有人生第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由零開始的地方。地方雖小,但相當愜意,畢竟這是我的小天地;每一件傢俬,每一台電器,也是自己去選購、訂貨,甚至安裝;家裡每一件事都要親力親為,家中所有開支也來自你的收入;要喝水先要煲水,想做飯必先買菜,再不洗衣服就會沒有替換,燈膽壞了你要記得去換,電箱燒了你要打電話叫人修理,暴雨時屋頂漏水你要一個人捍衞家園……

我慢慢明白當日媽媽想我自己生活的原因:因為那是一場人生必修課。我開始學懂負責任,懂得量入為出,開始明白生活的因果關係,也開始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媽媽用心良苦的叫我早日自立,不過是想我獨立。

當然獨居生活也不代表一定懂得照顧自己。多年前我曾經有那麼一個稍有好感的朋友,每次見面總覺得對方打扮得體,溫文有禮,大家話題也不少,約會了好些日子。某天在他家附近見面,因為工作,他要趕回家拿一些文件,我就「順便」被邀請到他的家坐坐。

在踏進他的家門前,他不停叫我要有心理準備,因為只是很小的空間,是名副其實的「蝸居」。我說,我當然不會介意啊,香港狹小的居住空間從來都是逼不得已。然後,門開了,一踏進屋,我就知道他叫我有心理準備是仁慈的舉動。
我真的被眼前的景象嚇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