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般觀眾來說,在《年少日記》之前,也許未必對盧鎮業(小野)有很深認識。可是,即使你不記得他其實已在數年前憑《叔叔》獲得香港電金像獎最佳男配角提名,只要稍有留意本地影視,總會對他有一點印象,畢竟他以演員身份活動其實已有十多年。可能是微電影、MV,也可能是電視劇中只出現一集的角色,每一次演出,都在小野與不同的觀眾之間建立新的接觸點,同時也是其演員之路上留下的足跡。今年他獲邀成為第18屆亞洲電影大獎四位青年大使之一,足證他已在這一代香港演員中的代表性。

由迷茫到安心
記得在其他訪問中看過,小野談及自己由幕後轉當演員之初,曾經過一段為期頗長的艱辛日子。近年他憑不同作品的出色演出屢獲獎項提名,實力獲得認同之餘,亦漸漸建立知名度。小野認為這些為他帶來最具體的轉變,就是演出機會不如從前來得那麼臨時、不可預測。「過往都是製作籌備得七七八八才開始試鏡,合適就有,不然就沒有,就算是《年少日記》也是開拍前一個月才找我,基本上過去十年都是如此,即使看得遠一點,也不過是下個月的日子。」
而《年少日記》之後,這種模式開始有所改變︰「有人會問我︰『你半年後忙不忙?』或『一年後忙不忙?』,可能會在製作較早的階段便想起有適合我的角色,這對我來說確實是安心了……」他一頓,又補充說︰「我不會說之前那種迷茫令我很不舒服,其實我也還好的,因為我這個人本身也挺隨性,很沒所謂。」他回想二十多歲時和別人聊天,或早年的一些訪問中,有人問到他的人生規劃,「我的人生規劃就是沒有規劃(笑)。所以就算是面對從前那種模式,我也不至於很不知所措。」
工作機會增加,令小野面對不同的可能性,他說︰「現在你不只是在想下一個月,你是在想半年後,或者是一年後,而這種事情在過往是沒有發生過的。應該如何去預備?怎樣去思考?以前像是沒有準備便能提槍上陣,那是在考驗你某一種能力。現在有較長的時間去準備,其實也是在考驗完全不同的能力。在更充足的時間下,我是否有能力做得更好呢?」另一方面,小野亦自覺不再是一個新面孔︰「過往大家不熟悉你,好像有點驚喜,然而下次你已經不再是一個帶來驚喜的人,要求會更高。」這些都是小野在過去一年,《年少日記》獲得廣泛注意後,尚在慢慢消化的轉變。

不同時代的生態
無論如何面對工作模式的轉變,知名度提升、工作機會亦更加穩定,小野的事業無疑是漸入佳境。然而,在過去這一年,香港電影業卻像頻頻告急,戲院倒閉、製作減少,彷彿大家都得進入「生存模式」似的,他又會否有「生不逢時」之感?「我覺得是不能這樣想的。」小野回答︰「其實在每一個行業、每一個時間點,你硬要挑一個『生不逢時』的說法出來,都一定找得到的。」他以醫生、教師為例,二、三十年前在香港與現在作比較,面對的社會環境、整個制度以至服務對象其實都完全不同,大家總會懷緬過去,所以真的不必覺得生不逢時。「看到你的問題時我也想過,如果將我放進90年代的電影業又會怎樣?以我的性格很可能是完全生存不了。當時的環境,也許會喝酒、比較外向或願意主動和別人聯絡,都是其中一項生存條件⋯⋯現在的環境反而鬆動了,有更多空間容納不同性格的人在這個圈子裡玩,我想這是不同時代的不同生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