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置身戲院內,沉浸於大銀幕上的精采畫面與故事情節,有否發覺除了眼前的光影,還有一種魔法,正無聲無息地牽引着你的情感起伏?對,正是無色無形的音樂。今年香港電影金像獎,《破・地獄》憑藉如潮水般澎湃而細膩的音樂,讓觀眾的情緒隨着動人劇情翻騰,亦為朱芸編(Wan)摘下最佳配樂殊榮。今期ELLE Cinema特別訪問了這位年輕的二胡演奏家兼電影配樂師,探討他如何從音樂世界跨足銀幕之中,並成為香港電影配樂界新一代的重要名字。

初踏配樂之路
「我怎樣入行?」朱芸編笑着重複問題,眼神中泛起些回憶。「其實我大學畢業時,也擔心會像其他畢業生一樣,一畢業就失業,倒不如看看有沒有機會可以由低從頭做起。」朱芸編自小沉迷電影,並深受經典電影配樂吸引,「中學時期,《Harry Potter》、《Jurassic Park》、《Star Wars》這幾部電影讓我非常着迷,尤其配樂一響起,即使你不是音樂人,也能立即進入那個魔幻的電影世界。」這種迷戀,推動他決定追求電影配樂的夢想。
帶着這股熱忱,他前往英國皇家音樂學院深造,畢業後更獲得機會參與製作英國BBC的紀錄片。「我記得當時章國明導演和Teddy Robin恰巧看到我一個演出,他們說郭子健導演剛好拍了一部電影,需要同時擁有中樂和古典音樂背景的人來做配樂。」那部電影,正是後來票房大賣的《悟空傳》。「那是關於孫悟空的故事,我們用上了一整個西樂團,加上中樂團、搖滾樂隊和合唱團,一起『炸』上天庭,很好玩,沒想到第一套電影就能玩這麼大,於是便入了行。」Wan憶述時語氣仍是滿載興奮,彷彿一切歷歷在目。

創作背後的故事
談及這幾年累積的經驗對其創作的影響,Wan表示︰「經驗確實讓自己對畫面更敏銳,也更懂得如何透過音樂提升電影效果。同時,我亦會受到自己近期欣賞的作曲家影響,像冰島作曲家Jóhann Jóhannsson的音樂元素,就曾融入到我的作品裡。」每齣電影都是獨一無二的,Wan的配樂創作過程也非刻板的程序︰「通常先看導演在哪個階段找我,有些是劇本階段,導演可能需要一些音樂協助寫作;有些則是拍攝時需要現場樂手,這都會影響我的創作方式。」他解釋說,「導演會跟我講故事,我便將自己代入角色,想像自己身處情境之中,創造出電影裡未曾明說的故事線或是角色的回憶,以此啟發配樂的情感。」如果電影畫面已經完成,Wan會反覆觀看畫面,讓音樂自然從畫面中生長出來。在這種細膩的過程中,Wan的音樂不單是為畫面添上情緒,更是讓觀眾進入角色內心的無字對白。
回憶與不同導演合作的經驗,Wan指出最大的挑戰,是與每位導演不同的個性、藝術觀點與工作方式之間的磨合,「電影是一種團隊合作,如何能表達自己的聲音,同時將音樂風格契合到別人的作品裡,是我一直追求的理想狀態。」
在Wan心目中,理想的電影配樂要滿足兩個條件:「第一是旋律,要有一個可以哼出來、能夠代表該電影的旋律。第二是要將畫面的情緒合適地放大,甚至補足畫面沒法表達的故事。」他舉例說,「當畫面拍着一道門,甚麼也沒有,但只要配上恐怖的音樂,你便會知道門後會有些東西,會隨時出現」。就算是一個空鏡頭,單憑配樂就能告訴觀眾背後的故事或情緒,這就是配樂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