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LE Cinema】專訪鄭保瑞:瘋狂以外【ELLE Cinema】專訪鄭保瑞:瘋狂以外

【ELLE Cinema】專訪鄭保瑞:瘋狂以外【ELLE Cinema】專訪鄭保瑞:瘋狂以外

Photo Vincent Ma;stylist Alex Ng;makeup &hair Shirley Choi;photo assistant Singman Pang;wardrobe Berluti,Loro Piana,Ralph Lauren;text &coordination Nic. Special thanks to 方榮記 for the wonderful location.
READ MORE

【ELLE Cinema】專訪鄭保瑞:瘋狂以外

「瘋狂」,或曰「癲」∕「黐線」,是不少人對導演鄭保瑞(瑞導)的評語。然而每次看到他本人,雖未至於溫文爾雅,但從容自若、毫無架子的他總是隱隱透出一份為人着想的溫柔,與「瘋狂」二字似沾不上邊;另一方面,在他的電影中,無論是角色或演員,又確實時常都處於一種瀕臨崩潰的極限狀態。
時、地、人、事是構成故事的四大元素,今次《ELLE》邀得這位金像獎最佳導演作為ELLE Cinema 企劃的首個訪問對象,我們就嘗試從這四個角度切入,探討他的電影世界。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ELLE Cinema】專訪鄭保瑞:瘋狂以外

職涯分水嶺
鄭保瑞19歲便入行,由場務做起,是行內所謂的「紅褲子」出身。從1999年的實驗電影《第100日》開始,他至今已執導超過20部電影。如果要將之分為不同的階段與年代,瑞導認為最大的分水嶺就是加入杜琪峯的銀河映像,其時為2008年。他說︰「之前我可說是靠本能去拍戲,雖然在這個行業很久,但創作上的知識其實不多。」而進入銀河映像後,他感到自己不可能再靠本能去拍戲,「做創作很多時候都會靠直覺,然而你的直覺是否準確,是源於你的經驗,而非憑空而來的。」他解釋,加入銀河映像後,跟杜Sir接觸的機會增加,加上與其他人的合作中,受到銀河映像上下的氛圍感染,開始對電影製作產生不同的看法。當然在創作上,也可以從他的作品劃分為不同的時期︰「譬如說我拍完三部鬼片(《恐怖熱線之大頭怪嬰》、《熱血青年》和《古宅心慌慌》)後,自覺要再進一步去拍劇情片,所以便有《愛‧作戰》和之後的《狗咬狗》及《軍雞》,然後我才到銀河映像去。之後我又跑了出去,花了10年拍了三集《西遊記》,最後終於回到香港,拍《智齒》、《命案》和《九龍城寨》。」他認為也可如此細分,可是要說電影生涯最大的轉捩點,始終是加入銀河映像。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電影與時代
在一部分人眼中,「回應時代」是電影創作的必要價值之一。對此,鄭保瑞認為並非事必要如此,「因為無論是在哪個年代拍的作品,都不會逃避得了當時的時代。」他舉例︰「所謂『黄金年代』的作品,都沒有刻意去回應時代,但不等於就跟時代沒有關係。從前聲色犬馬的和平日子,大家埋頭賺錢、發展,不用擔心政治或任何事情,那自然不必去『回應』甚麼,然而那始終是那個年代的產物,今天不可能再拍同樣的電影,畢竟時代不同了,大家看電影的方法也不同了。所以說是否事必要主動回應時代呢?我覺得並非每一部作品也需要如此。」然而,作為一個創作者,在大環境的更迭下,他的心態也產生了一些變化︰「這十年八載間,我有一種感覺,好像得為作品賦與關於這個年代的一種看法,讓觀眾多一點認同。當然我並非為了獲得觀眾認同才去做,只是單純覺得需要這樣做。這就是這些年間我在創作上最大的改變。」

【ELLE Cinema】專訪鄭保瑞:瘋狂以外

由香港到九龍城寨
時代在流轉,人也會隨之流動。三集《西遊記》讓鄭保瑞離開香港10年,彷彿令他產生了一種飢餓感。「回來後,我覺得自己有很多東西想拍。」其中一個深刻的記憶,是《智齒》,「很奇特地,當時我極力在電影中抹走香港的痕跡,所有路牌、文字等,但出來後大家反而覺得很香港。」這是很玄妙的一回事,或許當你失去某些東西時,往往會更感覺到它的存在。瑞導也從中得到啟發︰「我慢慢看到,香港或者香港觀眾現在想要的東西,未必是我們從前的聲色犬馬、單純娛樂性的東西。當然,你自己必須真的有這種感覺,拍電影是不能假裝的,你的關心必須是真心的。我真的很愛這個地方,到今時今日我仍然覺得香港是一個很獨特的地方,全世界只有這裡是這樣的。」來到《九龍城寨之圍城》,這種感情就更呼之欲出︰「假若要為《九龍城寨》賦予一個意義,我唯一想到的就是『香港』二字。」

ADVERTISEMENT
SCROLL TO CONTINUE

「我想把現在香港現實中留不住的東西,留在電影裡面。」這是鄭保瑞在去年訪問時說過的話,今天一問,才知道這想法原是來自已故的林嶺東導演。瑞導憶述︰「以前曾跟着他當紅褲子,關係一直很好。他拍最後一部作品的時候,臨走前曾說過︰『我很想把自己覺得香港值得留下的東西留在電影之中。』」這讓瑞導想起,其實電影除了娛樂以外,還有一重功能,就是捕捉一些香港人覺得值得留下來的東西。「之後我再重看他拍的《龍虎風雲》、《監獄風雲》,看到那個年找一些即將逝去的東西,留在菲林之中。」尤其《九龍城寨》透過一個已經消失多年的地標去說一個關於「離不開,留不低」的故事,今昔對照,觸動更深。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國際舞台與香港電影
去年上映的《九龍城寨之圍城》不僅風靡全港,成為第二齣票房過億港元的港產片,最近在日本上映也掀起新一輪風潮,難免令人憶起昔日港產片仍處於文化輸出地位的輝煌年代。瑞導當然清楚香港電影在國際上的重要性已大不如前,甚至仍在不斷減退,可是,《城寨》的成功無疑贏得不少國際電影人與愛好者的關注。他分享︰「在康城(影展)時,我收到最多的回應就是︰『Thank you,welcome back.』人們是在歡迎我們回來,彷彿期待已久!但是這種歡迎是基於前人建立的基礎,今天我們拿着和從前相似的元素,推陳出新,讓他們重拾過往的感覺。」儘管大家的歡迎有一部分來自對從前香港電影的感情,但也證明港產片並非無人關注。這樣便牽扯到下一個問題,香港電影應該怎樣走下去?大方向有兩個,是思考怎樣拿着從前的東西,去開創新的道路?還是把過去的一切抹走、推倒重來?「我一直都有一種感覺,十年八載之內、或者20年之內,會有一些真正屬於新類型的香港電影出現,但是具體會怎樣呈現呢?我不知道,但很希望有生之年能夠看到。」瑞導說。

【ELLE Cinema】專訪鄭保瑞:瘋狂以外

這一代電影人
談到港產片,我們會說如何風光不再、市道不景,然而在這些「風景」之中有一群人,一整代電影人正在面對着,努力為香港電影、也為自己找尋新的生存方式與出路。剛剛提到的兩個大方向,鄭保瑞坦言傾向希望香港電影「重新來過」,他說︰「不是說以着要『傳承』,我覺得是說得太大了。有沒有想過新一代是否想承傳呢?你不能把球扔給他們要人家接手,他們也有自己想做的東西,一味強調傳承會限制了他們的空間,更何況跟從也不一定成功。」忽爾想起,鄭保瑞曾監製過幾部電影,除了陳德森的《征途》外,由劉浩良的《衝鋒車》、李子俊的《狂獸》、《第八個嫌疑人》到黃慶勳的《麥路人》和《斷網》,全都是副導或紅褲子出身的新導演的作品,這看起來其實也挺像行業中的一種傳承?他一笑,答道︰「其實不是的,我只是有一點『鬥氣』。因為現在很多(政府或公私營機構的)計劃、項目,都是對學院派出來的新導演比較有利的,譬如有些沒有修讀過電影的新導演,是否就沒有機會呢?總得有人幫他們一把,一起向前走吧?剛好我算是有一點能力,也是副導演出身,覺得自己需要去做這件事,不然就沒有人看到他們了。」他亦特別強調︰「我並不介意學院派的同業受惠,他們的確有其優勢,但是另一邊的他們(紅褲子)也需要有人去幫忙。」

瑞導形容業界現時處於一個比較混沌的狀態,大家各有自己的方向︰「有一類型導演,會拍一些比較個人或自己喜歡的作品;另一類型的導演,像我們這些接『柯打』的,或是還在拍類型片的導演。」他認為,由於彼此的學習背景不同,紅褲子出身的導演比學院派的會更接受類型片,但這種情況有一天會改變,他以台灣為例︰「台灣(影視創作)經歷過這麼多年的低潮,那時看他們的文藝片、『小清新』那些,大家都覺得死定了。可是,差不多由九把刀開始,到現在Netflix當道這段期間,他們開始覺得類型片很有趣,這一點十分重要。今天他們有很多出色的作品,哪怕是電視劇也好,也是有主題、有類型的,很清晰。」瑞導也很期待香港有這一天︰「無論是你們學院派,我們紅褲子也好,類型片也好,當有一天能結合在一起,那將會是非常強大的力量。」

ADVERTISEMENT
SCROLL TO CONTINUE

關於觀眾與創作
電影被譽為「第八藝術」,現代的藝術家總會對「市場」有些抗拒,想與之保持距離;可是,所謂的「市場」其實就是觀眾。鄭保瑞對此的看法很直接︰「拍電影,就得有觀眾去看,沒有觀眾的那些叫home video(笑)。」他認為,無論是創作也好、製片人也好,現時都需要用心思考如何生存,究竟拍甚麼才能讓觀眾回來。但香港電影面對的觀眾,經歷過疫情和串流平台普及等變遷,其觀影與娛樂習慣早已完全不同;瑞導當然對這些變化清楚明瞭,不過他盡量不讓自己的創作受此影響,他解釋︰「大銀幕有一種力量,我希望大家在戲院看我的作品,所以我的畫面往往相對豐富,裡面有很多東西,就如我拍《智齒》,你一定要在戲院才看得完整,在手機、普通電視不可能感受得到。」他笑說︰「你可以說我們『老而不』吧,我們也知道世界正在轉變,但仍然堅持電影的獨特性。」

撇除娛樂方式、觀影習慣改變以及專注力縮短等問題,香港電影面對的觀眾在品味上也有極大變化,不再如過往般單純追求娛樂與官能刺激,反而更着重作品的內容、如何呈現主題,希望言之有物,某程度上要求變得更高。「這件事情我反而是接受的。」鄭保瑞說︰「回應觀眾是無法刻意為之的,不然看起來會很假。我常說電影是欺騙不了人的,假的真不了。」所謂的回應,並非指每部電影也得如此,或一定要回應時代,甚至說一些大道理,那只會很悶;反而是觀眾進步了,創作者需要與他們互動,在作品中注入自己的想法︰「譬如說電影之中,不要單純只顧橋段、人物,要將一些屬於你的看法放在裡面,讓觀眾去消化,人家不一定會認同,但卻會因而尊重你。」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ELLE Cinema】專訪鄭保瑞:瘋狂以外

盡是瘋狂
儘管「暗黑」、「血腥」、「暴力美學」等等都是常被用於鄭保瑞作品上的標籤,我始終覺得「瘋狂」更為貼切。即使他的作品不見得有一致地持續探討的主題,他卻時常描寫角色的執迷與瘋狂,像《愛‧作戰》中那一夥馬來西亞毒販、《車手》中郭曉冬飾演的黑道車手、《意外》中古天樂飾演的大腦等等,來到《命案》和《智齒》則更為明顯。為何他會對這些題材或角色特別感興趣?「其實我是對人的極端狀態有興趣。」他回答︰「我喜歡一些很juicy的東西,比如殺人、暗殺、做賊等等,或更極端的東西。我會想,普通人是不會做這些事的,那麼做的是甚麼人呢?他做的時候是處於怎樣的狀態呢?還有當到達一個極端的境地時,人可以有多失控呢?而那種失控到底有沒有意義呢?會如何影響你的人生呢?我就是喜歡探討這些題材,尋找這些東西。」瑞導也有反思,這種興趣是否源於自己的盲點,他說︰「有些導演能把普通人的生活看得很有味道,就像許鞍華、葉偉信,他們就是能夠找到那些點滴,令人感動。但我看不到這些,可能是我一直覺得這個世界都是『黑』(編按︰文字經過調整)的,所以視角是比較悲觀一點。」

暴烈下的溫柔
「瘋狂」不僅出現在鄭保瑞的作品中,也是旁人對他本人的評價。先不說江湖傳聞他在拍戲時的瘋狂事跡,莊文強先生評價《命案》時也曾說過︰「這是一部要引導整個攝製隊,包括導演自己,去到一個精神有問題的狀態的電影。」簡單來說,就是「黐線」。對於這些評價,瑞導雲淡風輕地說︰「到了那種狀態,我是會跟演員同步的。有時候,自己沒有同樣的感受是拍不出來的,不可能只逼迫演員去做。在過程裡你必須有自己的感受,才能夠判斷那個人的反應是否真的、是對是錯。所以,對我來說,這種所謂的強逼自己已經是常態了。」他無視我的驚訝,繼續說︰「你看到《智齒》的垃圾堆覺得很瘋狂嗎?我在片場時看到一堆垃圾,哦,(一指)你趴下去吧;看着一潭污水,(一指)你躺下去吧。其實我們當時的monitor也是在旁邊的,我自己在家裡很怕蟑螂和老鼠,但到了那個環境,我看到又會覺得很合理,沒甚麼所謂,不過當然不至於愛上那地方啦。」他很想觀眾看到演員的努力,感受得到拍這部戲時的艱辛,他說︰「有很多人看過《智齒》後跟我說︰『嘩,光看也覺得臭。』我說正好,就是要你們感同身受。」

接着,他主動提起《智齒》中那頗受爭議的強姦戲︰「我自己認真思考過,當然有很多其他方法去拍,令大家看得舒服一點。可是,那對於被強姦過的人來說代表了甚麼呢?是說原來強姦也就不過如此嗎?所以那時我認為需要拍出那一種恐怖,是一般人接受不了的痛苦,真的就是如此可怕。」他坦言︰「有些人依然會覺得這是賣弄,但創作與思考的過程,其實是十分忐忑的。」

無疑,鄭保瑞的影像風格很多時候是暴烈的,但在震撼的畫面背後,其實往往經歷了無數的掙扎與思量。這一份溫柔,也許正是其電影的隱藏魅力。

立即登記接收
image with no details
ELLE MAGAZINE
全城最精采訂閱優惠
立即訂閱
image with no details
專享
COSMART 最新優惠
成為免費會員
立即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