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海派芭蕾舞劇《花樣年華》,於2006年首演,故事講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老上海,兩人如何從陌生走到熟悉。今回,劇本交託給上海芭蕾舞團的舞者們演繹,他們的舞姿、眼神、動作將如何具體勾畫出兩顆心的輪廓呢?
描述大家閨秀杜麗娘和書生柳夢梅由夢結緣,續譜生死之戀的傳奇故事——《牡丹亭》,今回上海崑劇團再次與導演郭小男攜手,並創塑全本55齣原著脈絡,更令人期待今回由年輕演員上陣的舞台,會如何盡顯經典著作的精神內涵與人文價值?
大家可能會對「評彈」這詞較為陌生,但其文化經已落地有四百年,亦有被譽為「中國最美的聲音」,然而蘇州評彈也早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上海評彈團也受香港藝術節之邀,將赴港演出《紅杏枝頭春意鬧》及《碧海青天夜夜心》為題的作品。評彈藝術來到現今,是如何引起聽眾對演出的興趣呢?演員又是如何製造氣氛和刻畫人物呢?
這次上海之行,便潛入上海芭蕾舞團、上海崑劇團,以及上海評彈團的基地,一窺其採排現場之餘,並一訪各方主要參與演出的單位,為以上問題找上答案,並大談創作。
趾尖上的旗袍

在上海芭蕾舞團芸芸的作品中,有一部以獨特的海派藝術風格著稱的舞劇,那正是《花樣年華》。團長辛麗麗為我們重申作品當中必需要知道的概要:「作品由法國編舞家Bertrand d’At任編舞,並由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教授兼劇作家曹路生等人合作創作的。」編舞家更致力將中國民間音樂與西方爵士音樂融合在一起,最終舞劇的音樂充滿了東西方的共鳴。如何將上海的老流行曲與貝多芬、蕭邦的音樂相互交融,並展現出老上海文化的獨特風貌?辛麗麗說,舞劇雖有西方思想的介入,但也無阻觀眾穿越舊時的上海,感受《花樣年華》淒美故事。除了音樂以外,舞蹈之風格也作出了格新的融合——糅合了芭蕾、民族舞、爵士舞等不同風格,展現出色彩斑斕、活力澎湃的群舞,也有細膩含蓄的雙人舞。
給舞者的考驗與突破

在這部作品中,雙人舞展現了男女主角之間難以企及的關係,若即若離卻又充滿纏綿的愛情。舞團副團長兼飾演男主角李先生的吳虎生續加以分享當中雙人舞的情節:「當中有三段雙人舞,也非單一情節。由兩人初次相遇並處於陌生狀態開始,卻又伴隨着某種互相理解的感覺:在第一段雙人舞中,這種感覺會被展現出來。在第二段雙人舞中,離開百樂門舞廳之後,兩個人肩並肩地行走,但有一瞬間似乎想要傾訴彼此的好感。然而,當情緒即將釋放時,雨卻突然來襲,打斷了他們的互動,使他們各自返回家中。第三段雙人舞則是高潮部分,兩人約定在一家酒店相會。在這段舞蹈中,他們真正地交流彼此之間的情感,也是首次表達出來。最後,這兩個人將會躺在床上,導演將燈光關閉,伴隨着一聲炮彈的聲音——象徵戰爭的背景。觀眾可以自行想像這兩個人之間的感情發展以及故事的結局。」
吳虎生直指,一開初並非太了解導演為何要用某些方式或動作去呈現某一幕,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和自我的成長,每一次演出也令他有新的發現,「首先,我會注意到導演在編排動作時的深意。一開始我只是在學習動作,但當我真正理解了角色之後、當我在生活中經歷了更多事情之後,我才真正明白這些動作不僅僅是單純的動作,而是導演在生活中體驗和領悟的許多事物的表達。」他續說,每一次演出都能讓自己發現更多細節,並更深入理解導演的用心及意圖。這種演出的積累和成長,讓他在角色中有更深入的體悟,並且能夠掌握導演在每個動作中想傳達的信息,「我相信這種發現和細節的增加,將使我的演出更加豐富和生動。」

對於飾演女主角王太太的首席舞者戚冰雪,可謂更具挑戰性,其中之一大原因是由於戚冰雪並非土生土長於上海,排練時需用上更多時間去理解作為時代背景的舊上海;其二則因這套戲存在非常多的內心戲,更需發揮自身演技的功力,「這個角色對我來說帶來了很多收穫。首先,從角色的出發點來說,之前我可能在跳一些大戲中飾演公主之類的角色,而這次的角色完全是一個內心戲,更像是一個現代化的人物型角色,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挑戰。在演技方面,我感受到了一種提升,特別是在內心表演方面。」
另值得一提是,《花樣年華》多款旗袍舞衣及佈景,均出自於法國舞美與服裝設計師Jérôme Kaplan之手,多角度營造摩登的上海灘氛圍。然而戚冰雪說,角色給她的另一個收穫,就是讓她有機會穿上旗袍,「這次我第一次穿上旗袍。一開始我覺得穿上旗袍有點奇怪,但隨着劇情的進展,以及舞團和團隊對我在舞台上的幫助,我逐漸覺得這種裝扮並不違和。所以這個角色首先給了我一種內心層面的收穫,還有就是真實地讓我感受到了百樂門的氛圍,讓我在舞台上真正體驗上海的一些場景,彷彿自己也成為了一個上海人。」訪問當日,戚冰雪也特意穿上開衩旗袍,在我們面前即席表演《花樣年華》的某些段落,她依舊大跳大搖,但每個動作,卻有一股含蓄與柔雅在內。看過了在上海正在熱播的《繁花》,竟覺我前方的戚冰雪,與劇中演員的氣質無異,完美流露着舊上海之女人味。芭蕾鞋與旗袍,彼此各持的優雅成功交織,並於下月赴港,為今屆香港藝術節拉下餘韻縈迴的詩意帷幕。
香港藝術節「上海芭蕾舞團《花樣年華》」
日期:2024年3月22至23日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還原昆之經典與原貌

《牡丹亭》是明代戲劇家湯顯祖創作的一部傳世名作,被譽為中國古代文學的瑰寶之一。由文學價值、藝術創新,甚至滲入文本本身,也處處可見這部劇作令人驚嘆之贏。上海崑劇團曾十餘次編創《牡丹亭》,今回再次與著名導演郭小男攜手,重回原著脈絡,首次創排全本55齣《牡丹亭》,此番,終於將首登香港舞台。導演郭小男說:「牡丹亭這部劇作經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它的創作形式一直以來都是以昆曲作為主要的傳播媒介。它以曲牌和小說為核心,通過這些方式將故事傳遞給大眾。然而,現今的演出方式,已經轉變成了舞台劇的形式。在過去的四百年間,有無數種不同水平的演出方式出現。近現代已經出現了不下一百種劇種,它們均有各自的演繹方式和表達方式。」然而,此次的《牡丹亭》,當中美麗之處在於哪裡?「國寶級」崑劇藝術家岳美緹、張靜嫻,又如何指導年輕一代走上舞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