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西九當代表演藝術主管、香港作曲家、表演者、音樂家及音樂文化推廣人龔志成:「音樂最終使我們明白生命的意義。」專訪西九當代表演藝術主管、香港作曲家、表演者、音樂家及音樂文化推廣人龔志成:「音樂最終使我們明白生命的意義。」

專訪西九當代表演藝術主管、香港作曲家、表演者、音樂家及音樂文化推廣人龔志成專訪西九當代表演藝術主管、香港作曲家、表演者、音樂家及音樂文化推廣人龔志成:「音樂最終使我們明白生命的意義。」

Photo MANWAI TAI;text &interview HOIYIN WONG HELLY.
READ MORE

專訪西九當代表演藝術主管、香港作曲家、表演者、音樂家及音樂文化推廣人龔志成:「音樂最終使我們明白生命的意義。」

若你是西九自由空間大盒、細盒或留白Livehouse 的常客,你大概會認得有一位留着灰白長髮的男子,經常在附近駐足與徘徊——龔志成(阿龔),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的當代表演藝術主管、香港作曲家、表演者、音樂家及音樂文化推廣人。看似多重身份,但實際上也可以一言蔽之:為音樂而活。14 歲那年,他便立志一生要獻給音樂。髮色如今由黑變白,但年少時向自己許下的諾言卻從未改變。昨天他才為編曲和演出煩惱着;今天就要為「自由爵士音樂節」的事情而奔波,就算未知明天的事,都必定是關於音樂的事,「Music helps you to get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life. Music is more than music.」阿龔說。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放眼爵士

專訪西九當代表演藝術主管、香港作曲家、表演者、音樂家及音樂文化推廣人龔志成:「音樂最終使我們明白生命的意義。」

當第五屆自由爵士音樂節還未正式亮相,但只要打開網頁翻看是次音樂節所獲邀的單位和節目安排,就能料到本屆規模又比往年更進一步,不但有超過500 名本地及海外的頂尖樂手演出,還有免費workshop、戶外市集等。形形色色的節目當中,有很「爵士」的部分,但也有不太「爵士」的地方。「對我來說,音樂節不可只得音樂。怎樣令它既有趣又富層次,讓不同年齡、經濟及文化背景的人也能參與其中?所以這屆有多達60 至70 個分布於M+、街上或海邊的項目,盡可能兼顧不同人,甚至本地文化藝術發展的需要。任何人來到現場,可當作是一種生活體驗。即使不知道甚麼是爵士,但一家大小一同遛遛狗,走到草地,不時有爵士音樂入耳,不就能漸漸地靠近爵士?」阿龔就是想借「Festival」為名目,為大家提供一個有趣的空間,也叫你嘗試接納新鮮的音樂。 

2019 年,第一屆自由爵士音樂節誕生,當時坊間有着種種聲音,當中問及:「為何是爵士而不是流行音樂呢?」阿龔歸納出三個原因:人才的回流、爵士的多樣性、爵士的親和力。 

阿龔說,90年至千禧年代,整個本地爵士圈幾乎由Ted Lo(羅尚正)與Eugene Pao(包以正)統領,但近年他察覺到有一批年輕音樂家,如在聖三一拉邦音樂及舞蹈學院(Trinity Laban Conservatoire of Music and Dance)主修爵士樂表演及作曲的鋼琴家李梓禾(Bowen Li),還有同為鋼琴家,畢業於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Berklee College of Music)的朱肇階(DanielChu)等等,分別從英國、美國等地修讀爵士後,回流香港——這對一個在香港欠缺發展的音樂風格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並創造了全新的局面。也由於他們的出現,令阿龔有興趣、有信心,並有意欲將爵士整件事情發大去做。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專訪西九當代表演藝術主管、香港作曲家、表演者、音樂家及音樂文化推廣人龔志成:「音樂最終使我們明白生命的意義。」

談到爵士的多樣性與親和力,阿龔在歷史中找到答案:「爵士其實是屬於流行文化的範疇,有一點接近pop music 與pop culture,與此同時,爵士早於20世紀早期的1920 和1930年代,在美國興盛之時,它其實同時很受19 世紀歐洲的古典音樂所影響,彼此不但分享着同一個音樂語言,也同時共享着那個藝術性。所以,它固然有藝術性的一面,但也有流行的一面,親和力非常高,而且more accessible。」再者,阿龔之所以能總結出「爵士可能較為有親和力」這說法,是他嘗試深入拆解本地不同類型音樂系統,「於我而然,香港流行音樂非常商業化,也有其生存能力;至於獨立音樂,是否有外界支援,它也是會存在的;而被賞識的獨立音樂人,最終也極有可能重返流行音樂;再談到古典音樂,不論是東方或西方,均會得到政府支持;而實驗音樂或是一些現代古典音樂,由於都是較難與複雜的藝術形式,觀眾層自然來得比較少,所以如要面向大眾,以上音樂風格又未必太適合推動,排除所有可能性後,唯獨爵士最有可能了。」 

不過,自由爵士音樂節並非阿龔的最終目標,他的遠景是策劃一個可容納所有音樂風格類型的本地最大型音樂節,他認為這畫面來得更有意思,「我覺得西九論地理位置與資源,是有這個條件去做一個這樣的音樂節,當中還可包含表演藝術如舞蹈、話劇也無妨。」 

讓音樂找答案

專訪西九當代表演藝術主管、香港作曲家、表演者、音樂家及音樂文化推廣人龔志成:「音樂最終使我們明白生命的意義。」

兼負起再多的策劃工作也好,阿龔也會抽身往返創作的房間,但亦非每次創作,也能令他完完整整重拾「活過來」的感覺。他說,早於9月,在香港爵士樂實體平台翻騰三周半Fountain de Chopin,與好友Ken Ueno、Nelson Hiu與Gold Mountain一起上台演出的「Free improvisation」(即興音樂),卻難得地讓他再次感受到「活着」,以及對演出那個當下展現着絕對真誠的滋味:「improvisation(即興)在說着一些你沒有預先計劃卻會發生的事情,它也只發生在那特定的時刻,只存在於一瞬間,所以才顯得它如此『存在』,也展現着一種珍貴性與強大的力量。那次在Fountain表演的improvisation,我意識到有一刻,自己進入了一個存在同時不存在的狀況裡,而以上兩者皆不是帶有設定性的存在。那個精神狀態裡,我真的感覺到它的力量,並完全讓我做回真正的自己。對我來說,improvisation是一種很spiritual且具藝術性的東西,無論它那刻正在展現着你的藝術修養,或是整個人的artistic background也好,就是那一刻,它好像將關於你的種種結合起來,然後就在那個瞬間發生。」

ADVERTISEMENT
SCROLL TO CONTINUE
專訪西九當代表演藝術主管、香港作曲家、表演者、音樂家及音樂文化推廣人龔志成:「音樂最終使我們明白生命的意義。」

阿龔一直以「sharing」與「communication」為大前題,去進行創作與策劃音樂項目。

做了創作之久,阿龔並非一開始便相信着那種improvisation所洐生出那「當下」的力量,也曾幻想過要成為Beethoven、Bach,好好闖一番成就。於是始於14歲,他便日復一日做着同一件事——非常努力地練習音樂,卻有一刻,竟失去了做藝術的興趣?途中,音樂不斷拋出很多問題予他,問着他音樂的本質與意義,然而來到這一刻,他終於為自己解答到了:「我14歲的時候,便做了一個決定:我終生只為音樂而活,容易也不容易,也可能相對比較容易,因為接着那幾十年,你只需每天做着同樣的事情便可。那時候,我對『artist』的定義是比較傳統與狹窄,只想着成就,成為最好。但很多年後,我發覺現我有點被這個目標與概念困住了。最近意識到一樣東西,為何總是想要寫出『masterpiece』?也只要你有一個想法是,他或她是the number one artist,於是其作品也隨即被稱之為masterpiece。為何我們總以masterpiece去定義前人的所有作品?若Van Gogh的畫作沒有成名,他割耳朵一事誰又會在乎?」沉澱了幾十載,他終於能吐出,「我想要的,不是創造我的傑作,而是想透過音樂,找到平靜,生活的平靜。不再是masterpiece,而是peace。」

睡醒,打開眼睛,阿龔可能又會繼續懷疑着音樂的真義,質疑着自己的能力,處於定義又被自我推翻之間的狀態。不過,這一切,他早就預視與洞悉:人就是每天不斷地「transforming yourself」,那又怎可觸及終極目標呢?「是沒有可能的。只是depends how much time you still have and how much you can do。」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立即登記接收
image with no details
ELLE MAGAZINE
全城最精采訂閱優惠
立即訂閱
image with no details
專享
COSMART 最新優惠
成為免費會員
立即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