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一詞在數十載前出現,時至今日已經成為最廣為人知的當代詞彙之一。而時裝界似乎亦善於把這些玄之又玄的環保學術用語,轉化成無往而不利、放之四海內皆準的綠色口號及主張。或許今時今日購物翻價格牌前,我們都需要停一停先想一想?
WHAT IS SUSTAINABILITY?

要知道「可持續」一詞並非時裝界獨有,其真正出處源自80年代末的《Brundtland Report》——提出避免以殺雞取卵的消耗模式來延續宏觀經濟與發展。可持續性包含三大部分:社會(social)、經濟(economic)、環境(environmental),除了一般人非常關注的環保議題之外,公平貿易、勞工狀況、社會責任等均是「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環節。除了產品本身,生產過程、營運理念等都需要納入考量的因素。

提到可持續時尚,面對品牌排山倒海的舉措,最顯然易見的往往就是那些源源不絕的消費行為,以及日益嚴重的污染和浪費。這個詞彙除了能為品牌繪上一道綠色的光環,到底還有何意義?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又該如何決定何謂真正的「可持續」?看完以下七項《ELLE》編輯部對所謂「Sustainable Fashion」的備註,或許會有更清晰的想法。
1
品牌能夠真正做到100%可持續?

100%可持續?不可能!若你有真正留意過以上「可持續」的定義,兼細讀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願景和理念,你大概能夠想像,所謂「可持續」其實是一個無限遠的目標。品牌、工廠以至消費者能做的,只是「盡量」接近,以及讓消費者看清消費模式背後的因果。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當Zara跟H&M這類量產快時尚公司宣布,他們正大力推行衣物回收的政策,並以回收衣料作為擁有「覺察」(conscious)的例證,或許我們不必將結論跳到「可持續」之上,而應該先問:究竟是誰導致如今時裝界供過於求、大量浪費的局面?又是誰在量產過程中瘋狂製造碳足印(carbon footprint)和水污染?
以上提到的僅僅是有關環境方面的可持續性,快時尚品牌在南美、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開設的廠房,其勞工保障和福利本身就備受關注,數年前Zara便被爆出在尚未售出的服裝口袋中藏有工人的「求救」字條;而早在2011年,品牌便先後被巴西、阿根廷等地的人權組織狠批剝削,沒有為勞工提供合理的工作及居住環境,以及足夠的休息時間。大概這種種問題,並非一些「回收物料」、「可持續政策」口號便能解決。
圖:2011年因巴格達製衣廠悲劇,示威人士於H&M店門前示威。
2
沒有100%可持續的時裝品牌,消費時我們該怎麼選擇?

聽起來像廢話,但卻是最真實的:做人要「止於至善」,可持續性的衡量標準亦然。消費者能根據各自的消費標準,在可接受的價格範圍做最好的選擇,因為價格昂貴的「環保時裝」不見得比價格低的更環保。而事實上,不少中低價位的品牌同樣積極推動公平貿易、環保材質、不盲目跟隨潮流的風氣,透過監察生產步驟,和追蹤物料來源等營運方式,為業界帶來真正可持續的改變。就像以下品牌,售價親民,單品從數百到三千港元不等,不用動輒數萬元,讓消費者能輕易「享受」環保購物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