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可持續性」的多元狀態 專訪222 the Backyard及Brainrental
談論「可持續性」(或稱永續性,Sustainability)時,我們在談論甚麼?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曾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提出「可滿足當代需求,同時不損害後代子孫滿足其本身需求的發展」,是一直以來被廣泛採納的定義。惟物轉星移,當理論被應用於不同地區、領域及社群,隨迥異的人文生態及社會經濟等因素影響,其意涵與實踐形式又會演化得更多元和複雜。今期《ELLE》請來兩組香港創意單位——擅長改造藍染襤褸古布的222 the Backyard及插畫設計團隊Brainrental,暢談各自以創作探索「可持續性」議題時的觀察、疑問及領悟,求問箇中細節。
談論「可持續性」(或稱永續性,Sustainability)時,我們在談論甚麼?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曾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提出「可滿足當代需求,同時不損害後代子孫滿足其本身需求的發展」,是一直以來被廣泛採納的定義。惟物轉星移,當理論被應用於不同地區、領域及社群,隨迥異的人文生態及社會經濟等因素影響,其意涵與實踐形式又會演化得更多元和複雜。今期《ELLE》請來兩組香港創意單位——擅長改造藍染襤褸古布的222 the Backyard及插畫設計團隊Brainrental,暢談各自以創作探索「可持續性」議題時的觀察、疑問及領悟,求問箇中細節。
222 the Backyard
珍惜,就是最好的延續
好奇的心,人皆有之。跟222 the Backyard主理人Geoff及Momo於M+訪談,不少途人看見他倆擺滿椅上一系列藍染襤褸古布改製的Boro Bonsai,紛紛駐足觀賞。有長者問:「係咪藝術品?」有孩童說:「好得意呀!」有青年舉起手提電話:「影唔影得相?」如此興致叫人聯想起「好奇心」是最大的動力,驅使人類千百年來不斷探新、求知,開發不同物料、鑽研技術及創造文明。
「我們迷上襤褸古布亦始於好奇。」Geoff笑言跟太太開展222前,並無懷抱甚麼宏大的心志,「太太曾經修讀紡織,我又有做皮革經驗,所以大家從時尚品牌接觸到以日本襤褸(Boro)升級再造(upcycle)的潮服,例如visvim承襲天然藍染技法製衣;Kapital混合美日舊物料及文化基因,FDMTL以高解像攝錄舊衣布料,再印製到新物料上;Kuon以襤褸布料製作西裝;或Porter Classic以劍道服「刺し子」製作肩袋及飾物等,不期然就被布藝的漂亮質感所吸引。」起初他們如多數消費者般會花錢購買產品,或趁旅遊和公幹四出搜購原始古布,滿足心頭好。
克服不必要的欲望
直至兩人回溯襤褸的歷史後,卻發覺當代人的消費及消耗模式,恰與布藝的源流相矛盾。「襤褸是源於江戶時代的傳統拼布工藝及百德着物之一,概念類似華人的百家布。因為古人資源不豐盛,未必買得起棉布,為使衣物更保暖,會想盡辦法以棉線將麻布或布碎縫合起來,遇到衣料破損又會再織染繡補,或編織刺子花紋等遮蓋瑕疵,甚至將衣服珍而重之地代代相傳。這令我記起從前父母輩的慳儉,媽媽會動手為我縫衫、在大地校褸繡名字標記,姑姐會邊看粵語長片邊為我編織『叮噹冷衫』。」Geoff解說。Momo有感,「舊時代的人縱不懂說『環保』或『循環再造』等口號,卻切實地活出『物盡其用』及『珍惜愛惜』的意義,這啟發我們反思物欲與人、物料與環境等關係。」
Brainrental
無形的精神遺產
深諳道理說易行難,BRT不敢誇口對「推動可持續性的設計」有何獨到見解或建樹,但是團隊希望於可控的範圍之下,也嘗試在恆常的設計工作以外,藉由不同創意項目研習這領域的學問。譬如他們擅長以插畫及工藝,思辨科技進化跟人類生活的關係,曾推出立體描繪物系列,或收集黑膠唱片機、菲林相機及微波爐等舊物,將之重新粉飾及賦予新的功能性,從2D到3D的作品,不停思考「如何延續物件的壽命」等問題。
「畢竟我們的成長介乎analog與digital時代,深刻記得以前聽一張專輯,從買CD、放進CD機再播放的程序;或拍一張照片,從選菲林、等沖曬,再到手執照片的質感。所以我們談論可持續性,不僅在意此物件是甚麼,更關注『過程』這回事,也追求延續工藝的要訣及精神,亦即無形的文化遺產。」Roger如是說。
數月前,BRT應某國際運動品牌邀請展開合作:從公司牆身的巨型紙壁畫,到「Project Re-Process」合作將收集得來、「無用的」鞋盒進行切割與重組,重新製成「可使用於起居間的紙製傢俬,以及為公眾舉辦工作坊,一起製作手工紙藝地球儀「Earth-life Balance」,均為團隊帶來連串在地又生活化的體驗。「怎樣定義一件物品有用無用?全看當事人取態。像Roger所說,我們理解的可持續性,並非純響應潮流、為做而做,更期望在repurpose時同步repurpose物件,賦予增值意義、轉換功能,以跟用者產生情感、觸發共鳴。當人們日常中更常使用它,哪怕是一張紙皮、一件塑膠,其生命亦可持續,不至變成廢物。」Kevin闡釋。
「老實說,我們不敢講『教育』別人,反而感激大家踴躍參與。像兩組木工作坊的年輕人捱更抵夜,幫我們一起製作材料及作品;公眾workshop之前,我們本來有點抗拒教班,怕做的東西轉頭就被厭棄、丟了變垃圾,但想不到參加者挺喜歡地球儀作品,過程中又融入各自的想像,如將圖層隔空,或有品牌忠粉會挑喜歡的顏色及特別版再創作。看到別人透過我們的作品萌生更多創意,幾感動。」阿柱憶想。
「共同尋找及開創好玩的經驗是很重要的。」Kevin深信,「當品牌願意出錢出力推廣、設計師願意作各種創作實驗、受眾又願意學習及懂得珍惜,創意的樂趣自然會將人與人、人與物之間互相連結,既讓每樣物件的生命得以輪迴、不斷重生,也可以建立一個更全面及深入的生態循環系統,推動『可持續性』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