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可持續性」(或稱永續性,Sustainability)時,我們在談論甚麼?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曾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提出「可滿足當代需求,同時不損害後代子孫滿足其本身需求的發展」,是一直以來被廣泛採納的定義。惟物轉星移,當理論被應用於不同地區、領域及社群,隨迥異的人文生態及社會經濟等因素影響,其意涵與實踐形式又會演化得更多元和複雜。今期《ELLE》請來兩組香港創意單位——擅長改造藍染襤褸古布的222 the Backyard及插畫設計團隊Brainrental,暢談各自以創作探索「可持續性」議題時的觀察、疑問及領悟,求問箇中細節。
222 the Backyard

珍惜,就是最好的延續
好奇的心,人皆有之。跟222 the Backyard主理人Geoff及Momo於M+訪談,不少途人看見他倆擺滿椅上一系列藍染襤褸古布改製的Boro Bonsai,紛紛駐足觀賞。有長者問:「係咪藝術品?」有孩童說:「好得意呀!」有青年舉起手提電話:「影唔影得相?」如此興致叫人聯想起「好奇心」是最大的動力,驅使人類千百年來不斷探新、求知,開發不同物料、鑽研技術及創造文明。
「我們迷上襤褸古布亦始於好奇。」Geoff笑言跟太太開展222前,並無懷抱甚麼宏大的心志,「太太曾經修讀紡織,我又有做皮革經驗,所以大家從時尚品牌接觸到以日本襤褸(Boro)升級再造(upcycle)的潮服,例如visvim承襲天然藍染技法製衣;Kapital混合美日舊物料及文化基因,FDMTL以高解像攝錄舊衣布料,再印製到新物料上;Kuon以襤褸布料製作西裝;或Porter Classic以劍道服「刺し子」製作肩袋及飾物等,不期然就被布藝的漂亮質感所吸引。」起初他們如多數消費者般會花錢購買產品,或趁旅遊和公幹四出搜購原始古布,滿足心頭好。

克服不必要的欲望
直至兩人回溯襤褸的歷史後,卻發覺當代人的消費及消耗模式,恰與布藝的源流相矛盾。「襤褸是源於江戶時代的傳統拼布工藝及百德着物之一,概念類似華人的百家布。因為古人資源不豐盛,未必買得起棉布,為使衣物更保暖,會想盡辦法以棉線將麻布或布碎縫合起來,遇到衣料破損又會再織染繡補,或編織刺子花紋等遮蓋瑕疵,甚至將衣服珍而重之地代代相傳。這令我記起從前父母輩的慳儉,媽媽會動手為我縫衫、在大地校褸繡名字標記,姑姐會邊看粵語長片邊為我編織『叮噹冷衫』。」Geoff解說。Momo有感,「舊時代的人縱不懂說『環保』或『循環再造』等口號,卻切實地活出『物盡其用』及『珍惜愛惜』的意義,這啟發我們反思物欲與人、物料與環境等關係。」

「談可持續性,最急需解決的或許不是物料問題,而是我們怎樣平衡內心無限的欲念及實質的生活需要。」Geoff和Momo坐言起行減少不必要消費,又參照時尚品牌傳承古物材料及技藝使其活現於當代的靈感,自2014年以兩個人、兩雙手發揮縫紉及布藝知識,結合雙方對仙人掌及塊根植物的喜好,將家中囤積的襤褸古布轉化成Boro Bonsai,「Boro(襤褸)是指縫補工藝及寓意『珍惜』;Bonsai(盆景)則代表中式文化,以日本方式作保存及進化。」他們謙稱算不上做藝術,「當初只想善用資源,換個方式展現襤褸布的美,又用手作盆景點綴家居。後來將作品送贈朋友及獲得欣賞,才意外衍生222這個品牌。」Geoff說。

勿以善小而不為
相對時尚名牌擁有完善的回收、庫藏、研發及宣傳系統等,一介市民參與可持續性的創作,人力及資源無疑較微小,可是兩人相信勿以善小而不為。「缺乏行動的反思只會淪為空想。即使我們能力有限,但過程中體會到只要踏出第一步,總可累積一定價值。譬如222作品進入市場後,無可避免要顧慮款式及包裝問題,其間感謝多肉植物品牌Plants of Gods支持,為我們提供大量相關植物的參考資料。222又曾跟本地最後一間皮革工廠瑞興皮廠合作,用棄置的二層皮(皮底)製作皮盤,或用上香港僅存的粵東磁廠的青花磁盆等。」Geoff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