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置身藝術裝置,你並非一個毫無關係、如在電腦或手機前滑過一張相片的網民。在香港藝術家謝淑妮的眼中,你甚至不只是一名觀眾,而是「與事者」。去年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香港展覽,謝淑妮的作品展在彼邦出現,並得到很大迴響。今年,她帶着「謝淑妮:與事者,香港在威尼斯」的作品來到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M+展亭,延續去年的創作。
關於藝術家謝淑妮

現居於洛杉磯的藝術家謝淑妮,在國際藝術界享負盛名,致力運用各種媒介創作,包括雕塑、裝置藝術、攝影和文字。她既解構各種人工物品所蘊含的矛盾意義,亦建構把各種差異分歧匯聚其中的表現形式。在藝術生涯的二十多年,她創作過不少出色作品,如2000年的《Polymathicstyrene》、2004年的《Power Towers》、2016年的《The Vehicle Series》等等。謝淑妮亦是2009年古根漢基金會獎得主,去年更代表香港參加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
(圖片由香港M+提供)
「與事者」是甚麼?

觀賞者與藝術之間能有甚麼關係?謝淑妮稱:「有時我會想像,某些個體或會覺得自身與周遭事物無甚關係,但我希望觀眾能在展覽中看到:很多時候,每一個個體,對整個場景均有關係,所以觀眾是一名『與事者』。」謝淑妮坦言,在過去一年,不論是香港的社會運動抑或是全球性爆發的的疫症,很多人對「與事者」這概念都有新的迴響,包括她自己。她因疫症關係未能回港組裝作品,首個展出版本只得排除萬難透過遙距方法指導M+的工作人員,協助她完成作品。這個過程,正正讓她體會到,這個展覽存在着很多「與事者」。她亦希望如日後旅遊入境限制解除,她渴望親自到香港組裝另一版本。
(《Negotiated Differences》局部,雕刻木件,以及3D打印的木質、金屬和塑膠線材,尺寸不定,「謝淑妮:與事者與事」展覽現場,2020年;作品由M+於2020年委約創作,圖片由M+及謝淑妮提供,攝影:張智鵬)
因應不同場地而作出改變

正在展出的「謝淑妮:與事者與事」,主要作品包括《Negotiated Differences》和《Playcourt》這兩件裝置作品。去年威尼斯的展出場地包括曾用作貯木的倉庫及高懸晾衣繩的庭院,當時作品的結構回應了該場地特點。有別於威尼斯展覽中清晰分明的佈局,香港的兩件作品均於開放式的室內空間展出,而謝淑妮更特地為香港展覽創作出新組件。
(「謝淑妮:與事者與事」展覽現場,2020年;圖片由M+及藝術家提供,作品由M+於2020年委約創作,攝影:張智鵬)
展品的協商

作品《Negotiated Differences》在室內顯得如此巨大而有張力。謝淑妮嘗試將截然不同的物件並置,這過程則需要協商,並以不同的角度、重量從而得以穩立,共同抗衡地心吸力。除了組件之間的協商,觀賞者的身體在空間運行的協商,也是謝淑妮的整個設計概念。譬如展品隨着柱子、橫樑伸延,觀賞者需要透過自行協商的過程,讓視線追隨哪一件展品,這是一個有趣的過程。
(《Negotiated Differences》局部,雕刻木件,以及3D打印的木質、金屬和塑膠線材,尺寸不定,「謝淑妮:與事者與事」展覽現場,2020年;作品由M+於2020年委約創作,圖片由M+及謝淑妮提供,攝影:張智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