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ELLE HK 延續特別企劃ELLE Society,繼續發掘四大核心生活價值觀:Diversity( 多元)、Creativity( 創意)、Sustainability( 可持續發展)、Happiness(幸福)。6 月號我們以「Creativity」入題,探討創意文化在香港的重要性,找來不同界別的本土藝術家,包括插畫家皮忠、3D 藝術家Wyatt Lau 以及Motion Graphic 畫家Eggshellsea,以作品向我們表達他們內心最真摯的想法。
畫作的聲音

走在城市的街道上,有沒有甚麼能令你停下腳步細心觀看?痕迹斑駁的牆上偶爾出現一幅幅色彩燦爛的壁畫,除了是藝術家傾注心力的作品,亦是讓你從急促城市節奏中放慢下來欣賞每一個「角落」的機會。插畫家皮忠從事繪畫工作多年,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之一,必定是與時裝品牌合作的大型壁畫,背後則是無數個通宵工作的晚上,只因對他來說,繪畫就是抒發自己以及表達想法的最佳辦法。「我不太擅長寫字和說話,但在繪畫方面我能夠很好地控制得到如何去表達情感。即使辛苦亦能令我堅持下去的原因就是能夠說自己想說的話,不會被別人『封嘴』。( 笑)」
不想說就去畫

有人尋求安定,亦有人尋求自由,插畫家們作為藝術界的一分子,自然也抱有叛逆的心。沒有甚麼公司會聘請全職插畫家,除去工作不穩定的因素,身為自由工作者的皮忠認為這也是變相讓他盡情發揮的機會:「不必用負面角度去看,因為變相我們能擁有更高的自由度去接洽自己有興趣的工作。從事創作的人大多都喜歡自由,不太想在一間公司,老闆叫你做甚麼就做甚麼。其實我到現在也不算是十分穩定,反而是自己努力去做更多好作品比較重要。」做自己,感受身邊的一切,將會成為每一幅作品最好的養分。
插畫師隨着年紀成長,也會被不同時期的經歷影響自己的創作,近幾年因疫情所困,我們彷彿被綁在家中哪都不能去。皮忠的祖父在這段期間過世,不幸地他不能看到祖父的最後一面,這件事一直困擾着他,畫作就成為了他宣洩情感的出口。「因此我創作了幾幅作品,有一幅畫更直接地使用了我祖父的名字。我晚上做夢的時候經常都會夢到他,令我很想把這種感受畫出來。」成長過程中,社會一直告訴我們不要太常把情緒表達出來,要學會融入群體,有時候我們會變得害怕把感受「說」出來。但畫作不會背叛亦不會批判你,重點不是作為完成品的畫作,而是在過程中把時間留給自己,與自己和解,誠實地接納自己。
一筆一畫記錄生活

「香港是一個很密集和節奏急促的城市,有不少文化或是建築也慢慢在消失,令我催生了不少想法。以前我很喜歡畫水母,就像社會裡的人一樣,很多時候想怎樣走都不到自己決定,只能跟着大方向隨水漂流,現在則感覺急促到像是金鐘站的沙甸魚一樣超級擠逼。」要畫出令人共鳴的作品,除了創作者自身的感受,亦要與身處的城市息息相關,皮忠對水母以及城市人的形容不禁讓人感嘆,這就是藝術家獨有的想像力,亦是只會在他作品中呈現的魅力。不只是連結本地文化,他的作品也可以是讓我們通過想像體驗一段旅程的媒介:「以前幸運地曾經到巴黎工作,途中所見所聞也會成為作品的靈感來源。在外地對不同事物都感到非常陌生,反而會觀察到很多細微的事情,例如在皇宮走出來看到有一位伯伯在速寫,這個畫面也會令我感到很特別,想繪畫記錄下來。」

作為藝術家,除了壁畫創作或是舉辦藝廊展覽,現今最能讓作品曝光的相信就是每人都能觸及的社交媒體,充滿透明度的同時也帶給了皮忠一點壓力:「即使自己很喜歡一幅作品,但放上社交媒體後如果看到只有很少讚好就可能會有一些疑惑。同時也要緊貼潮流,留意近期流行的題材,為了流量也會配合去創作一些作品。」也許正是如此,他其實更偏好把自己困在工作室內作畫:「當四周都靜下來的時候,反而會冒出很多細微的想法,不需要趕急地完成作品,可以不斷修改和添加自己喜歡的元素。」或許藝術並不能直接地解決我們現實生活中面對的問題,但透過創作,我們可以找回被繁忙生活掩埋的情緒,重新認識自己,重新認識所生活的地方,以作品為自己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