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症之下,「Art Basel」、「Art Central」等藝術活動遭到不少限制,在外地藝術家難以入境的情況底下,香港的藝術世界,是變得一片沉寂,抑或於懸崖之上種出生命之花?《ELLE 》訪問了三位正冒起的本地藝術家,與他們細談自身的創作故事。
1
關於香港年輕藝術家Kila Cheung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畢業,2016年獲得「香港設計青年才俊」獎,並於2017、2018年前往日本及台灣體驗藝術家生活,「Twinkle Twinkle Little Guys 30 days Project」藝術項目令他聲名大噪,及後更舉辦「日光室少年」木雕、繪畫展(2019)、「搬家烏托邦」(2020)。
溫暖人心的作品

在大學修畢應用媒體藝術後,Kila 曾當過平面設計師,未幾即察覺並非所愛。「感覺是要幫客戶去完成其心中所想,像是對方的一對手,當中沒有自己的創作。」為了創作自由度,他後來索性當全職藝術家,儘管起初僅足以餬口。2018年,Kila 展開為期30 天的繪畫人仔工程燈的計劃,把手繪的工程燈放置在街頭每個角落,亦因此,他上過本地多個媒體,Kila 的名字從此為人熟悉。

Kila 的作品充滿黃色等溫暖色調,帶有治癒感,現時則主力畫塑膠彩以及木雕作品。回想留在日本創作時,正是他的轉捩點;當時他開始接觸木雕,並愛上了這個媒介。「最難忘是在日本創作一個名為『家』的系列,當時離開屋企,很想念!其中一件作品是我送給老婆的結婚禮物,叫做『Table for Two』,桌上放了我跟太太最愛的食物,彼此對望。」看似木訥,但內心溫柔,所以這位藝術家才能做出一件件帶有溫度的作品吧。

訪問中最深刻的是他說:「去年舉辦的展覽(搬家烏托邦),竟然所有作品被收藏!得到香港人這樣的支持,我覺得很驕傲。原來香港人認為收藏本土藝術家的作品是有價值的。」Kila 說從來不會將藝術家放上一個很神聖的位置,他一直也只做自己喜歡的創作,並謙稱其作品跟這個時代的喜好正好接軌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