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month當然並不只有Art Basel值得一訪,坊間也有大量不同展館與單位,也積極為大家帶來各式各樣的展覽,如香港油街實現藝術空間舉辦的倫敦著名跨界藝術家及場景設計師Gary Card個展、Young Soy Gallery所呈獻香港藝術家含蓄(Ricky Luk)的個展:「為何不擁抱」、WOAW Gallery所呈獻的《Objecting Reality》群展……
倫敦著名跨界藝術家及場景設計師Gary Card於油街藝術空間呈獻:《人山人海》個展

倫敦著名跨界藝術家及場景設計師Gary Card在香港油街實現藝術空間舉辦首個個人作品展。名為「人山人海」的展覽通過重構和融合東西文化的圖像,探索Gary那充滿色彩玩味的視覺語言。展覽套用流行的中式英語成語,分別以不同元素如雙重性、重新解釋含義,從一種文化到另一種文化產生新靈感的潛力,讓觀眾以全新視角去探知熟悉的事物。
展覽分別設置於室外及室內空間,Gary希望透過大型雕塑、繪畫和錄像作品來捕捉香港的活力,將他身為名場景設計師所掌握的表現手法和空間感知,以及他多年來發展出的美學,洋洋灑灑地盡情發揮。藝術家並以一種其命名為「時間藤壺」的概念,在雕塑和畫作表面層層堆疊上熟悉和抽象的物體。這種看似不經意地把歷史、多種風格和形狀並列堆砌的手法,直接反映他對香港豐富的自然和文化景觀的觀察和解讀。另外,為配合《人山人海》個人展覽的開幕,Gary更與玩具公司Unbox Industries合作,隆重推出一款名為「Sad Sack」的全新限量版玩具。
「透過如商業/神聖、卡通動漫/寫實主義、東方/西方等二完對立,這些造型體現了『時間藤壺』的概念,並說明了無論是神聖或世俗的人物,在穿越時間時,一路撿拾,讓意義變得更為豐厚。這趟旅程不僅改變了他們,更在過程中創造了新事物。雖然它們原始的形態仍舊存在,但對它們當前的意義和背後的創作目的,就留給觀眾來辨別和詮釋。展覽中的雕塑/作品,許多元素則都來自我於2023年造訪香港時所拍攝的照片,並結合了我過去的雕塑/設計、來自報章、雜誌、廣告中的作品、旅遊紀念品、從舊雜誌和互聯網上獲取的圖像。」
Young Soy Gallery欣然呈獻香港藝術家含蓄 (Ricky Luk)個展:「為何不擁抱」

本次展覽匯集了含蓄近期創作的作品,回應藝術家長久以來埋藏在心中深處那道微細的聲音。「成長後,身份環境總是變得復雜。戰爭、衝突、爭拗、失望失落,各式各樣看似能被輕易描述的表像,猶如二元對立卻又千絲萬縷—我們身邊存在著太多太多無法被理解的紛爭。」含蓄說。
「為何不擁抱」系列的作品回應我們在近年混亂和充滿創傷的經歷。對藝術家而言,這些情境雖然可以用言語來概括,但它們對我們的影響卻難以簡單描述。含蓄的作品深入我們內心深處,並向我們發出深切的提問:「如果一切可以變得更容易更簡單直接,為何我們之間不能好好擁抱?如果我們都能緊緊相擁?世界可能會否變得不一樣,如果我和他,他和她,我和我自己都可以好好抱一下,一切又會否變得更容易?」
他自2014年起放棄建築師一職,全力投入藝術創作。藝術家自始紀錄每一個他與陌生人對話後收集到的故事,將各種被掩藏的情緒轉化成創作,並先後推出多本文字繪本,當中包括:《如果我們只有相遇不會重逢》、《我不要在孤單中死去》、《累倒就躺著不要動》、《於是我們擁有了失去》……他通過所有創作,均將自我難以言說的情感重新梳理,捕捉每一個人錯綜複雜的經歷,並無懼展示世界與自我內心的脆弱,從而釋放內在情緒。
霍剛《再遇・歸來》:幾何抽象藝術先鋒經已執筆逾70載

上世紀六十年代,只學了六個小時意大利語的霍剛,便隻身獨自前往米蘭旅居,當時身上只剩下一兩百美金。從那時起,他展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旅居生涯。霍剛的藝術創作源於文化巨變的時代,從戰爭到疫情,他的創作跨越了大半生。現年九十多歲的他,從年輕氣盛到如今的蒼顏白髮,持續不斷地創作,他心中懷揣著一顆純真的赤子之心。
霍剛被稱為「東方畫會」八大響馬之一,他的畫作經常呈現圓形和加長條組合的幾何圖案,他戲謔地稱其為「珍珠奶茶」和「吸管」。這些獨特而抽象的圖像融合了霍剛近一個世紀東西方思想碰撞的哲學精髓,同時也凝聚了他數十年來對繪畫的不斷探索。他通過點和線的反覆堆疊,揭示了繪畫的深層含義,融入了西方媒體所營造的詩意之中,同時又蘊含著東方精神和哲學。
在晚年之際,作為國際現代藝術浪潮中的重要華人藝術家,霍剛趁著「藝術三月」之勢來到香港舉辦展覽。這個名為《再遇・歸來》的雙城個展將展示霍剛與香港這個世界藝術港灣的相遇與交融。展覽將在三月底同步於兩個重要場地──交易廣場和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Hong Kong)舉行,回顧霍剛的抽象藝術創作。之後,展覽將回到霍剛的出生地──南京,重返他的心靈故鄉,通過這兩個城市的交錯展現霍剛創作背後的根源和原動力。
WOAW Gallery呈獻:《Objecting Reality》群展

展覽由Saša Bogojev策展,展示出十位國際知名藝術家的近期作品,當中包括Niklas Asker、Jennifer Carvalho、GinnyCasey、Suzuki Hidetaka、Quinten Ingelaere、Heesoo Kim、Damien Meade、FilipMirazović、Ken Nurenberg 及Wedhar Riyadi。展覽的主題為立體平面化,展示藝術家如何將現實中三維空間裏的物件演化成畫作裏的靜止而凝固之物。「藝術是一種謊言。」「畫作是幻象。」這些哲學理論及藝術觀反映了藝術的本質及其中與現實的聯繫。作品深入地演繹了藝術如何描繪及詮釋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由此可見,繪畫無生命物體的這個傳統見證了人類如何迷戀於將平凡演繹及美化為超凡的傾向。
我們從各時代的藝術文化部分都看到跟以上的想法一脈相承,人類都習慣將現實擬物化,從而展現對現實的抗拒——不論是埃及古墓內發現的食物和財物描繪、羅馬傳承至今的裝飾性壁畫或馬賽克地板、中世紀所找到象徵宗教和寓言意義的描繪、再到16世紀及17世紀於荷蘭漸漸冒起的靜物畫類別,這些都是歷史上很好的例子。藝術家們以高超的技巧去捕捉深度和透視視覺,因而能夠在平面的畫布上展現出立體物件的精髓,運用靈活的光、影交織舞動,為靜物創出了戲劇性的專屬舞台。
回看巴洛克時期的作品都會歌頌明暗對比法所造就的戲劇性,賦予作品主體一種似雕塑般的生命力︔反觀當代畫家則傾向捕捉物件光亮而順滑的表面上似幻似真的光芒。我們正身處於一個日益被人工、人造、非有機及虛擬存在所定義的時代,反之更引起了大家對捕捉周遭環境中的靜止和了無生氣之物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