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 Armani,在9月4日離開了。91年的人生,成長於二次大戰時期,1975年成立個人品牌,今年剛好踏入50年。過去半世紀,Mr. Armani曾經設計數之不盡的經典。他的創作空間,由始至終圍繞人及世界文化。他的故事,不只是一個時裝大師的故事,亦是一段好elegant的人文歷史。
大師前傳

Mr. Armani離世後,品牌在米蘭市中心豎立告別billboard,寫上他的最後寄語:「我希望留下的印記,是一個有承擔、受人尊敬、真心關懷別人,以及實事求是的人。這是一切的初衷。」
1934年,Mr. Armani於意大利北部城市Piacenza出生,爸爸從事會計,媽媽是傳統意式家庭主婦,還有一兄一妹。一家五口,在戰亂下過着艱難的日子。有一次,年輕的Giorgio與好友在街上玩耍時遇上炸彈爆炸,玩伴不幸罹難,他亦身受重傷,在醫院經歷了漫長的康復之旅。
尼采金句「What doesn’t kill you,makes you stronger.」的願景,不知有沒有降臨在他身上。然而,創傷之後,電影院成為他的comfort zone,荷里活電影中五光十色的畫面,他見識了優雅高貴的氣派,不知不覺間,吸收了大量時尚養分,為日後輝煌成就埋下了種子。

Mr. Armani一生熱愛工作,投入工作,值得學習。
大概是生於亂世,有種責任,Mr. Armani入讀米蘭大學醫學院。後來服兵役,順理成章被安排到軍方醫院工作。退役後,他毅然放下醫務工作,在米蘭市內一間百貨公司當window dresser,隨後轉任男裝部售貨員,真正學習時裝業運作。
學有所成之後,他加入了Cerruti,初次負責設計男裝,就是這樣,打開了設計小宇宙。累積了好幾年經驗,在另一半Sergio Galeotti的鼓勵下,Mr. Armani自立門戶,以自由身與不同品牌合作。他曾在訪問中,回憶當時的感覺說:「I was fine.」。然而,fine不足以滿足他,於是再次跳出安穩的舒適圈,在1975年創立同名品牌Giorgio Armani。假如沒有創新求變的欲望,沒有那團火,世上便不會有Armani這個時裝王國。
舞男大爆發

《美國舞男》的成功,令李察基爾成為全球女性的夢中情人,亦令Giorgio Armani成為天下男性最渴望擁有的西裝品牌。圖為拍攝電影同年1978年秋季男裝系列天橋騷。
70年代中後期,受到電影《周末狂熱》與《油脂》的連環影響,年輕人進入油脂仔世代,喇叭褲與關刀領主宰了男人衣櫃。在discotheque的氛圍下,Mr. Armani沒有盲目跟隨潮流,反而將創作重點回到tailoring,嘗試解構傳統西裝,軟化內部結構,配上drop shoulder剪裁技巧,輕鬆解放西裝的束縛,重新塑造出一種前所未見、輕盈輕鬆的tailoring style。
這時候,《美國舞男》開拍,導演Paul Schrader經行家介紹,認識開始冒起的Mr. Armani,機會來了。按照導演的要求,Mr. Armani為Richard Gere度身訂做片中舞男服,一身飄逸鬆身的西裝造型,紅了李察基爾,也紅了Giorgio Armani,他亦成為史上首位登上美國《時代雜誌》封面的時裝設計師。
很多年後,他在訪問中說:「《美國舞男》是我設計生涯的重要里程碑,主角Julian把幾套西裝放在床上配搭的經典一幕,直到現在,我仍然記得最初聽到這想法的興奮,當時沒人預料會有如此佳績。」他透露,在1976年,品牌年度營業額只有9萬美元,直到電影放映後的1981年,數字大爆發至1.3億美元。不過,最重要是將他腦海中想像的80年代,透過電影帶到現實。
權力之裝

「我設計的服裝,不是要幫助大家偽裝成別人,相反是引發他們內在的光采。不論任何時候,你必須做自己,這是展現真我個性的唯一途徑。」最後一句,是他畢生設計生涯修煉得來的智慧。圖為Giorgio Armani 1993年秋季廣告硬照。
來到80年代,全球經濟發達,人們開始追求多方面享受。在肥沃的經濟土壤下,時裝界百花齊放。Vivienne Westwood高呼龐克(punk)、Jean Paul Gaultier開拓頑童天空、川久保玲與山本耀司創立了暗黑靡爛美學,Giorgio Armani則憑着一套power suit,把意式奢華推向世界。
所謂power suit,顧名思義具備展示power的實際功能,要達到這目的,全靠無與倫比的宏偉輪廓,再配合意大利人對質量及工藝方面吹毛求疵的要求,最後注入一點意式休閒格調,完全顛覆了以往Savile Row的傳統風格。Power suit的出現,立即成為成功男士的制服,甚至宣示權力的工具,就算本身不是高層大班,一套power suit上身,也彷彿在展現力爭上游的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