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劉青雲、吳鎮宇 暢談新作《談判專家》合作點滴與香港電影

專訪劉青雲、吳鎮宇 暢談新作《談判專家》合作點滴與香港電影專訪劉青雲、吳鎮宇 暢談新作《談判專家》合作點滴與香港電影

Vincent Ma,assisted by Sing Man Pang
READ MORE

專訪劉青雲、吳鎮宇 暢談新作《談判專家》合作點滴與香港電影

由邱禮濤編導,劉青雲、吳鎮宇主演的《談判專家》即將上映,大家的焦點,自然落在多年未有合作的兩大影帝級男主角,今次我們特別訪問了劉青雲、吳鎮宇,看他們分享拍攝點滴與對香港電影的看法!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專訪劉青雲、吳鎮宇 暢談新作《談判專家》合作點滴與香港電影

劉青雲與吳鎮宇的情誼始於無綫藝員訓練班,可說是識於微時,兩人由電視台轉戰到電影圈,曾合作拍下不少經典港片,不過近年卻少有合作,要數兩人上一部同框演出的電影,竟已是十九年前的《喜馬拉亞星》!故劍重逢,一切卻彷如昨天,青雲說:「我覺得他(鎮宇)沒怎樣改變,好像和從前一樣,無論容貌、性格都沒有甚麼改變。」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鎮宇也同意:「沒錯,只是他瘦了一點,他說他有在跑步嘛,應付武打場面時可以更專業一點。」難怪青雲近年在不同作品中的動作場面都能應付自如,而在《談判專家》中,他飾演的卓文偉因捲入謀殺同僚等指控而受追捕,後來更佔領警署挾持人質,所以有較多的動作戲份,他一貫的謙虛回應:「不算多,主要都是追追逐逐而已。」

一對好兄弟難得合作,當然會好好珍惜對戲的機會,不過由於今次談判戲較多,兩人的戲大多是分開演的,青雲表示:「我覺得有趣的是,就是我們有正面交流那兩場,大家可以見到大家,我真的可以看看:『咦?你這傢伙會怎麼來呢?』」他說着笑了起來。

ADVERTISEMENT
SCROLL TO CONTINUE

顧名思義,今次青雲與鎮宇兩位主角都是談判專家,雖然都是警察,但和拍一般警匪片卻是大大不同。鎮宇說:「很不同,因為(今次的角色)是靠一張嘴,不是靠槍。與人談判是相當不同的一回事,要顧及心理學的層面,思考和說話中間不能拖太久。另外,職業上的需要也不同,一般演警察,你只需要有個『款』,又或者一個外部的架勢;而談判專家反而得融入對方、你的目標身上,令他沒有太多情緒(波動),或更容易接受跟你溝通,這就是談判專家的特質。」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專訪劉青雲、吳鎮宇 暢談新作《談判專家》合作點滴與香港電影

一如青雲所說,因為戲中幾場重頭戲都是談判戲,所以很多時候兩人都並非一起同場拍攝。要長時間對着電話或對講機演戲,會不會更難發揮,拍起來又有甚麼不同?青雲答道:「我們用了一個不同的方法,分開A、B兩廠來拍同一場戲,大家是直接打電話給對方,我們是直接講電話,兩個片廠同步拍,而不是各有各拍。」鎮宇補充:「因為大家主要在聽電話或拿起電話,所以有些時候會容易撞對白。」這種拍攝方式,不僅拍出緊湊的臨場感與張力,對演員的準備方式也有所影響,「拍攝這齣戲時我並想去看太多前文後理,因為它所有東西都是活在當下、即時發生的,沒有甚麼隱藏。不像愛情片之類的,很多東西都是比較直接的,連隱藏、懸疑(查案)的部分也是直接了當的。所以劇本上也不會去看太多,想在現場去感受,或問導演這場戲的前文後理,抓抓感覺。這樣反而更難,亦容許你可以很懶。」他笑說。

專訪劉青雲、吳鎮宇 暢談新作《談判專家》合作點滴與香港電影

《談判專家》改編自1998年荷里活作品《冇數講》(The Negotiator),該片由Samuel L. Jackson及Kevin Spacey主演。印象中,香港翻拍荷里活電影並不多,今次邱禮濤再次自編自導,除了加入地道的香港味,角色也經過重新設計,例如原作中Kevin Spacey的角色較具精英氣息,《談》片沒有把設定搬用在吳鎮宇演的謝家俊身上,反而讓劉青雲飾演的卓文偉承繼這種沉穩氣質;而最大的改動,是在前段加入兩人之間的淵源,電影開始時兩人首次合作的挾持人質事件,更是以香港80年代轟動一時的「郭亞女事件」為藍本,不僅延續了邱導一貫對社會基層的關懷,亦增加了鎮宇的角色的篇幅與層次。鎮宇認為,電影中的情節雖有參考「郭亞女事件」,但其社會性的影響還是相距甚遠︰「那是另一件事,不能相提並論,只不過是帶來一種突然感,而他們(戲中的挾持者)本身是被遺忘的邊緣人,不正常、需要幫助的人,所以才令(我的角色)有一個轉變(去當社工)。」不過,也許是因為要求高,或者是未過足戲癮,鎮宇卻希望能拍多一兩個鏡頭,讓觀眾更清楚看到其角色在第一階段的總結。

專訪劉青雲、吳鎮宇 暢談新作《談判專家》合作點滴與香港電影

今次的製作採用本地班底,幕前陣容除了一眾熟悉的演員如三哥苗橋偉、黑哥姜皓文、周文健、黃德斌等,亦大量起用了演藝學院或舞台劇出身的演員,例如彭秀慧、楊偉倫、韋羅莎、朱柏謙等等,談到與這些新臉孔的合作,鎮宇表示︰「我覺得很應該多用他們,因為從前我們認知中的演藝學院,讀來是沒用的,大家好像很介意起用他們,無論電影還是電影好像都不知怎樣用他們、無法融入似的;反而近年他們的演出機會增加了很多。」青雲亦同意︰「好像多了很多,甚至慢慢地成為主流。」鎮宇續道︰「而在他們演出之中,大家從前所擔心的問題都沒有呈現,反而他們在電影和電視工作中,顯示了戲劇修養的重要性。在戲劇裡一定要有像他們這樣的演員,我會喜歡看,工作起來也會容易一點,這樣才是長久之計。」青雲亦十分欣賞這些演員,他形容︰「他們有邏輯,而且很有能量(energy)。」鎮宇則認為,舞台出身的演員往往變化較靈活,可塑性亦比較高︰「他們在舞台又會很不同,會『發光』一點;而做其他戲的時候,他們是負責創造不同的角色,你會獲得不同的人物,所以是好看的。」

ADVERTISEMENT
SCROLL TO CONTINUE
專訪劉青雲、吳鎮宇 暢談新作《談判專家》合作點滴與香港電影

今時今日,香港電影的產量雖不如從前,但近幾年來仍不斷有叫好叫座的話題之作上映,港產片重新獲得觀眾注目,表面上是復興迹象,事實上無論是拍還是看,都和從前大不相同。青雲指出︰「我想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問題——我們(電影圈)的人好像很少,這其實是很大的問題。剛才你提到現在演藝有很多演員和導演出來,這是必需的。要有這樣的一個地方,有一班不同的人出來,他們有如此的創作能力,爭取到如此的機會,這是很重要的。」他回想從前︰「像我們那時候,就是TVB(無綫電視)出身,我們一班人在那裡受了很長時間訓練,可說是實戰型,由朝拍到晚。這樣做了起碼七、八年後,我們出來拍電影是特別快的,甚至會覺得︰『為何他們拍得這麼慢?幾頁紙的台詞不能一次拍完嗎?』我們當時就是這樣訓練出來,(為電影圈)帶來一班能量很強的人……然而慢慢就沒有人,現在缺乏了這些。所以演藝就變成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我們現在需要它。」鎮宇也同意︰「沒有的話便(人才)斷層了,現在不能單靠電視台了。」

曾訪問過一些資深演員,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指出,現在的新導演很重視前置準備,開拍前會跟他們討論很多。鎮宇說︰「你說得對,很多演藝出來的人,他們往往有一套流程、方法與正確的態度去對待前置的,不像某些只會說兩句就這麼拍。」的確,聽說從前的導演都不愛跟演員討論太多,多數是埋位便開拍,青雲︰「他自己還未知道嘛。」鎮宇︰「導演不談,你就得自己搞。」他倆一唱一和的說道。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專訪劉青雲、吳鎮宇 暢談新作《談判專家》合作點滴與香港電影

最後,承接港產片的發展,我問兩位近年有沒看過覺得喜歡的作品,又有沒有特別想與哪些演員或導演合作?青雲說有很多作品他也很喜歡,但卻沒有想跟哪一個合作。他解釋︰「有時候,有些事很奇怪,當你講想和他合作,往往越是遇不到的,我總覺得是這樣。但我相信一定還有很多機會,我還在等。」鎮宇則說︰「導演我倒是有想合作的,不過題材問題希望有多一點考量。」他覺得港產片近年的題材變化有點不足,「上一輪很多獅子山精神,或是拍病人、病態的,新一輪就是拍奇案、懸疑的,我比較喜歡這一種。」青雲搭話︰「即是拍法庭戲,有些奇情那種?」鎮宇回應︰「法庭戲比較有電影感,對白亦需要精準一點,每場戲與觀眾的交流會較為豐富,而不會(像社會題材那般)太個人化,很少從自己或身邊的人的個人經歷出發。」青雲卻認為年輕的導演總會有較強的控訴性,是人之常情︰「其實都是看你怎麼寫,以《正義迴廊》為例,雖然都是以社會的邊緣人為主角,但整個作品會令人覺得很整齊,十分清晰。」鎮宇總結︰「倫理片之前是太多了,現在有多一點劇情片,有推進性的,跟觀眾多點互動的,希望會有點不同。」其實,隨着市場與娛樂方式的改變,港片近年多以精品化的方式製作,雖然很多時在題材與風格會偏重個人化,例如去年備受關注的《白日之下》、《年少日記》等,但以「說好故事」為重點的娛樂片亦比以往製作得更加完整、精良,正如今次邱禮濤的《談判專家》便是一例,沒有像過往的港片只顧緊湊劇情,而兼顧了角色的層次與故事的完整性,可說是水準之作。

立即登記接收
image with no details
ELLE MAGAZINE
全城最精采訂閱優惠
立即訂閱
image with no details
專享
COSMART 最新優惠
成為免費會員
立即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