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的街道向來是流動的風景,某一天是一片熟悉的街角,轉眼便因一座新建的大橋或一幢拔地而起的高樓而改變了輪廓。不斷變遷中的「不變」,既是一種矛盾,亦是推動日本攝影大師奧山由之拍攝其首部執導電影《長椅小情歌》(At the Bench)背後的情感動力。早前,奧山由之受亞洲電影大獎學院邀請來港,參與學院舉辦的「亞洲電影巡迴放映」活動,ELLE Cinema特別與他進行專訪,分享這個始於一張公園長椅的故事。

一張長椅的故事
「那個小椅子是真實存在的小椅子。」奧山帶着回憶說。在2023至2024年間,他以一張公園長椅為核心,完成了自己首部執導的電影——《長椅小情歌》。這張長椅既是他童年的記憶,也是東京城市發展下的「倖存者」;它殘舊,卻充滿溫度。奧山說:「我很想趁這張長椅還在這裡的時候去拍攝,所以就拍了這個故事。」
回想幼稚園時代,小奧山總會在那附近走動,或與朋友並肩坐在椅子上聊天、遊戲,這些場景深深烙印在他腦海。直至大約兩年前,他發現:「附近開始興建大橋、周邊的景色開始逐漸改變,令人反思東京是一個經常會被突然改寫,或是逐少逐少地改變的一個地方。」這些改變可能悄然無聲,卻往往在某個瞬間讓人感到震撼。正因如此,他選擇讓鏡頭對準這張仍舊安然存在的椅子,彷彿要以影像留下它最後的證明。

圍繞椅子的多重視角
電影《長椅小情歌》並非單一敘事,而是由不同短篇故事拼湊而成。每個故事都圍繞那張長椅,以不同角色展現自己的視角。
奧山認為:「如果我們只是由一個人講一個故事,用一個視點去描述這張椅子的魅力,那麼我們看到它的故事都是非常片面的。」因此,他邀請了幾位風格各異的劇本家,一同到椅子的所在地觀察,過程中他或許會簡略分享一些關於那張長椅的回憶,然後由他們創作出屬於自己的故事。
這樣的創作方式,不僅讓椅子成為連結多重視角的媒介,也巧妙延續了奧山由之為人熟悉的「矛盾美學」:在相同之中尋找差異,在單純之中衍生多重解讀。
記憶的溫度
觀眾在銀幕上看到的,是一種接近舊菲林的質感。影像帶有微微粗糙的顆粒感,卻同時散發出溫暖的氣息。
「那一張椅子本身是有點舊式的,亦有點殘舊,但是也予人溫暖的感覺。」奧山解釋。對他而言,這張椅子就像一個有着豐富性格的角色;它的磨損與痕跡,是歲月留下的紋理。
於是他選擇用菲林去拍攝,讓影像與椅子在質感上達成共鳴。就像他說的:「菲林也是一種大家都想留下的東西,與這張椅子有一種共通點。」那是一種無法被電子數碼取代的溫度,一種人類對於「記憶」的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