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產片圈內,張蚊是近年備受注目的美術指導之一,憑《年少日記》、《飯戲攻心》與《翠絲》等作品,屢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美術指導與最佳服裝造型設計提名。邀約她接受ELLE Cinema的訪問時,她二話不說便答應下來;訪問當天首次見面,言談間絲毫沒有隔膜,更隱隱散發一種常見於香港電影業內人士的豪爽俠氣,讓我們直接走進她的電影與藝術世界,細味她與電影的不解之緣。

不一樣的入行經歷
也許有點遙遠,但要找尋張蚊電影之路的起點,得從北愛爾蘭說起。「我(入行)是比較特別的,是因為家人。」她以此為開場白。「小學畢業後,十來歲的我便被送到北愛爾蘭一個連麥當勞和電梯都沒有的小鎮。」為何選擇那裡?「那個年代很流行,打政府工的家長都會把子女送去英國讀書,因為一年有兩張免費機票,學費也有津貼,幾乎不用錢。北愛爾蘭又便宜又安全⋯⋯」至少大家是這麼認為,「誰知道當時有很多炸彈(那時正是IRA等北愛爾蘭分離組織活躍的年代),放學逛超市時,突然有人說有炸彈,要走,大家還很冷靜,慢慢離開,因為知道他們不會殺人,都是我們走了,他們才炸的。」那段時光讓她很早就接觸到形形色色的文化與秩序。
當時,張蚊每年暑假、聖誕也會回港,由於小學畢業已出國,在香港沒有太多朋友,於是便跟着做電影的姊姊到片場幫忙,「我想是中三開始,14歲左右,當了免費勞工幾年,茶水、畫畫,甚麼都做。」她笑說。然而,當她在倫敦讀畢大學回港,第一份工作卻是初級動畫師(Junior Animator):「做了半年,發現自己真的很掛念片場,因為當時每天工作就是坐在一個昏暗的辦公室18小時,對着電腦等rendering。」而且工作環境亦甚為高壓,她憶述:「坐在我後面的同事一個爆肺,一個整條手臂變了紫色,被送進深切治療部。即是很壓迫,但卻不是從前拍電影的那種興奮。」那半年學會了CG的技術為張蚊打下基礎,儘管至今她仍覺得很有用,當時的她還是決定投身電影製作。

執行與創作
於是,張蚊踏上真正的電影美術生涯,開始了她十多年的「執行時代」。「從CG出來後,我當上一位資深前輩的助手,由『細助』(初級助理)做起,做服裝、美術,在十多年間一直跟不同的師傅去做。主要是執行,過程中學到很多技術性的東西,也學到怎樣跟不同部門的人溝通。」直到她遇上獨立導演雲翔,才首次真正自己擔任美術指導,「那時有人給我機會,說我做了這多年助手,不如自己試試做(美指)吧,當時我反而是有點掙扎、迷失——只當執行太多年了,忘記了怎樣去創作。」
在雲翔執導的電影《愛很爛》中首次擔任美指,張蚊慢慢摸索並找回創作的感覺︰「最享受就是跟雲翔的溝通,跟導演去創作這個故事。從看劇本到幻想當中的世界,找出角色背景,即使劇本沒有寫,我也會補全。」她表示︰「就是那部電影令我發現,現在做美術總監或者production designer這個崗位最好玩之處,就是在創作初期,跟導演一起建立那個不存在的視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