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在「最過度勞累城市」中生存着!專訪曾文通、含蓄、韓麗珠教你如何自愛
Well Being
我們都在「最過度勞累城市」中生存着!專訪曾文通、含蓄、韓麗珠教你如何自愛
Photo: JOSH CHOW & KEITH CHAN
READ MORE
我們都在「最過度勞累城市」中生存着!專訪曾文通、含蓄、韓麗珠教你如何自愛

我們都在「最過度勞累城市」中生存着!專訪曾文通、含蓄、韓麗珠教你如何自愛

日前美國公司公布《2020年工作與生活平衡城市》排行榜,香港毫無懸念登上「最過度勞累城市」榜首,並以每周工時中位數達44小時「榮登」世界第一;還未計社會上林林總總的問題,讓我們頻頻大嘆人生好累。 於是乎,「自愛」一說漸漸於坊間盛行,心靈雞湯式工具書和網絡論壇中,總有「大師」教你要多讀書、多做運動、實行生酮飲食甚至見字飲水,才算懂得愛自己。然而,做齊check list上的事項便算自愛?說起來不免心虛吧!是時候學會放下物質,從藝術、文學以至 內觀等形而上的角度「自愛」,或許來得更適合。 

Photo: JOSH CHOW & KEITH CHAN
我們都在「最過度勞累城市」中生存着!專訪曾文通、含蓄、韓麗珠教你如何自愛
Photo: JOSH CHOW & KEITH CHAN

日前美國公司公布《2020年工作與生活平衡城市》排行榜,香港毫無懸念登上「最過度勞累城市」榜首,並以每周工時中位數達44小時「榮登」世界第一;還未計社會上林林總總的問題,讓我們頻頻大嘆人生好累。 於是乎,「自愛」一說漸漸於坊間盛行,心靈雞湯式工具書和網絡論壇中,總有「大師」教你要多讀書、多做運動、實行生酮飲食甚至見字飲水,才算懂得愛自己。然而,做齊check list上的事項便算自愛?說起來不免心虛吧!是時候學會放下物質,從藝術、文學以至 內觀等形而上的角度「自愛」,或許來得更適合。 

1曾文通:觀察當下的自己,了解身心需要,正是自愛的第一步。

近年坊間流行透過音叉、頌缽甚至銅鑼,以單一而延長的「純音」達到舒緩情

近年坊間流行透過音叉、頌缽甚至銅鑼,以單一而延長的「純音」達到舒緩情緒、靜心冥想的狀態,希望透過「治癒」而達到「自愛」的目的。頌缽演奏家兼治療師曾文通,早於十多年前在聲音治療尚未流行之時便接觸此道,由他來解說當中意義最適合不過。

頌缽是了解自己的媒介

「我們希望透過頌缽的純音和頻率,帶領人們進入靜心的狀態,從而達到治

「我們希望透過頌缽的純音和頻率,帶領人們進入靜心的狀態,從而達到治療的效果。」頌缽發出延綿的純音,當中又隱隱透着響應的泛音,好像聲音從未有過如此豐富的層次。專注其中,聆聽它的起承轉合,似乎能莫名進入安定的狀態。只是我們並非禪修大師,外物擾神乃是常事,曾老師笑說:「聽覺是最容易被帶動的感官,只要一點雜音就能讓你分散注意力。透過頌缽,我們能以此為媒介觀察當下的自己;仔細聆聽頌缽,便是讓聲音引領方向,對自己的身心進行感知。了解自己的身心需要,正是自愛的第一步。」

聽完解釋,似乎仍然一知半解,治療部分從何而來?老師則說:「很多人帶着強

聽完解釋,似乎仍然一知半解,治療部分從何而來?老師則說:「很多人帶着強烈的目的性使用頌缽,或者被一些外在資訊帶來先入為主的印象影響,希望在課堂上強求『舒適』、『治癒』的狀態,這便有點本末倒置了。」他強調演奏頌缽並非為了「實際用途」,而是希望連結內心,從而了解自己:「磨缽的動作便是最好的例證。音色、頻率是否穩定能反映一個人的情緒,不用看也能聽得出。」

持續進行「放下」的修行

或許是社會大環境使然,了解自己需要的道理人人 都懂,卻鮮有人能真正

或許是社會大環境使然,了解自己需要的道理人人 都懂,卻鮮有人能真正做到。「現代資訊過分氾濫,以至我們總被不同的新聞包圍着,我們真正需要的其實是精神上的休息。」曾老師解釋,「精神上休息」並非毫無念想,「而是紛亂的念頭出現時,我們有能力放下,不緊緊抓住。」此情此景,頌缽或許能夠輔助你更容易進入靜心的狀態,但這一切仍靠自己的自律持續修行:「聆聽頌缽的訓練能夠每天在家做,只聽一分鐘也好,就像上課的鐘聲般提醒自己,是時候定一定心。」外在環境每日都有新衝擊,每分每秒都有無法處理的資訊,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但給些時間讓自己沉浸在中正平和的純音中,放下紛擾,也算善待自己的好事。 

2含蓄:沒有人能一直向上,接受低潮也是自愛的舉動。

自2014年開始,含蓄放棄原本優渥的建築工作,全程投入插畫創作,他筆下那

自2014年開始,含蓄放棄原本優渥的建築工作,全程投入插畫創作,他筆下那個帶着面具、毫無特徵的人開始活躍在社交媒體,簡單的筆觸和字句輕輕敲打讀者的心房。或許他在芸芸眾多插畫家中並非最正面、最懂得鼓勵人,但他對正在經歷情緒苦難的 人,卻一定是最了解的。 

藝術包容性最大

線條簡單、非黑即白的風格,源於含蓄對觀看者的尊重:「這些年的作品越畫

線條簡單、非黑即白的風格,源於含蓄對觀看者的尊重:「這些年的作品越畫越簡單,全因為看的人覺得,留白的空間能夠放置更多情緒,讓他們看得舒服。」以藝術治癒他人,同樣因為他看上了當中的包容性:「當中沒有對錯、沒有批判,所以容易讓人自在,令人投入,同時紓解情緒。」開設社交媒體上載作品,同時推出不同的繪本,含蓄幾乎每日都收到大量私訊訴說個人故事,習慣與人聊天的他甚至在市集「擺檔」以畫作換故事:「當日人們大排長龍,等兩三個小時就是希望我幫他們畫畫,也有些人一坐下就開始哭。或許是這些年來我與讀者建立了信任,他們很快就能到達一個釋放情緒的位置。」

一味正能量並非自愛

只是長期代入故事,並投入情緒中作畫,難道負能量不會影響到自己嗎?含

只是長期代入故事,並投入情緒中作畫,難道負能量不會影響到自己嗎?含蓄卻說:「我的眼裡並沒有分『正負能量』之分,我會視之為『不同的溫度』。大概找我幫忙的人會覺得我跟他們擁有『相同溫度』,所以更能感受到我的陪伴。」身處當今時代,我們對「自愛」的 定義有着嶄新發現:「以前我們會各有各做,希望完成個人目標;這兩年間香港人都聯繫在一起,並發現只有幫到自己才能幫助他人,這種『自愛』的概念有着另類意義。」這正是含蓄持續在做的事——透過作畫與人同行,幫助他人同時釋放自己的情緒。他更笑說:「覺得快樂的時候,我反而沒辦法創作。」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p/CL8_d_qgBL7/

習慣沉浸在情緒之中,並不代表他不自愛,反而認為這才是真正懂得讓自己好過的表現,他說:「沒有人、沒有事情會一直向上走,你總有一天會掉下來。當你知道並接受低潮也是一個過程,便會明白我們還未走到最後,enjoy the moment才是最重要的。」近年盛行的正向思考,「教」我們要做運動、吃得好,生活態度夠積極陽光才算「自愛」,他則表示最害怕這種論述:「這些言詞背後帶着的批判令人難受,因為它告訴你做得不夠好,但並非每個人都有能力做得『更好』。」謹記「自愛」沒有check list,學會接受正在難過的自己,然後做任何令自己過得更好的事,就好了。 

3韓麗珠:把創傷書寫出來,也是學習自愛的過程。

20 多年的寫作經驗,韓麗珠在過去幾年開始思考有關文字和療癒的關係

20 多年的寫作經驗,韓麗珠在過去幾年開始思考有關文字和療癒的關係。她筆下的散文和小說,固然為不少讀者帶來啟發,對她自己而言,卻也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板塊:「自成長以來,寫作多次把我從懸崖邊上拉回來,同樣也讓自己持續學習到,甚麼是自愛。」(Photo by Eva)

療癒是一種選擇

本以為韓麗珠早年已經洞悉寫作的治癒性質,原來她從不認為寫作便等

本以為韓麗珠早年已經洞悉寫作的治癒性質,原來她從不認為寫作便等於治療:「它就好像一把刀,可以用來切肉、切生果,可以用來斬人,也可以是手術刀,一切還看寫作人的意圖,治療只是其中一種用途罷了。」關於文字的療癒作用,她也是近年才開始慢慢摸索、體會:「早年寫小說只是因為單純的喜歡,到近五、六年前才開始想透過寫作,慢慢走出生命中的低谷。」契機是一本由美國身心靈導師Janet Conner編寫、名為《靈魂寫作》的書籍。「這本書引導讀者寫『秘密日記』,慢慢釋放自己的心理創傷,以達至梳理內心的作用。時至今日, 我仍然每天都在做。」

2020年初推出的散文集《黑日》和剛推出的《半蝕》,便是借用了「靈魂寫作」的技巧

2020年初推出的散文集《黑日》和剛推出的《半蝕》,便是借用了「靈魂寫作」的技巧延伸出來的作品。韓麗珠回想:「還記得這兩年發生了很多事,政治事件、疫情等新聞影響情緒,整個社會都充斥着低氣壓。每當感到抑鬱或焦慮,我總會寫作,有些在專欄或社交媒體刊出,有些甚至從未發表,只讓自己閱讀,某幾天甚至一日不自覺地寫了幾千 字。現在回想,正是寫作讓我安然度過這段日子。」

安放灰暗的空間

細閱韓麗珠的文字,總覺得異常平靜,卻又能感受到高低起伏的情緒共鳴

細閱韓麗珠的文字,總覺得異常平靜,卻又能感受到高低起伏的情緒共鳴。她說,自己的作品並不會故意只寫正面的意念:「現實本就由光暗兩面組成,書寫陰暗面並不是為了發洩情緒,而是希望如實呈現真相。在靈魂寫作的概念中更鼓勵你將陰暗面全數投射在文字之中,然後問自己:為何會有這些想法?這些聲音正在帶你前往何處?」透過書寫和閱讀,我們自然而然會了解到,自己心裡不舒服的位置何在,是為觀照自我的部分。「要知道在文學和藝術的世界中,並非每個作品都會令人舒服,當中亦會擁有灰暗的部分;但正因如此,人們才能夠將內心灰暗的真實,安放在作品之中。」大概作家如是,讀者亦如是。

來自WHAT EXPERT SAYS 臨床心理學家的自愛建議

時刻留意自己的心理狀態,是自愛的第一步。香港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鄒凱

時刻留意自己的心理狀態,是自愛的第一步。香港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鄒凱詩嘗試引用著名心理學家Kristin Neff的「自我疼惜」概念(Self-compassion),為《ELLE》讀者提供以下建議:
• 給自己的信

嘗試寫下體諒自己的話,書寫過後以溫柔和寬慰的語調讀出信件,嘗試感受與自己對話的平靜。

• 放下自我批判

多留意自我批判的聲音,並嘗試進行自我對話,如對自己說:「我知道『你』(批判自己的聲音) 擔心我,但你為我帶來了不必要的痛苦。」

• 減低外界對自我心理狀態的影響 

面對集體創傷時,首先認清自己的責任,但同時接納自己的限制和界線。 

情緒調查

登入 Cosmart 投票賺取積分
登入 Cosmart 投票賺取積分
Don’t Miss
立即登記接收
訂閱電子報,獲得更多資訊、體驗及禮遇
SIGN UP
FOLLOW US
EXPLORE
向左滑動發掘更多
POL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