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作家三毛永遠與「流浪」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不僅僅因為其著名的作品《撒哈拉的故事》,而是她總是不吝嗇於出走,在異域國度尋覓真愛。今年是三毛逝世的30周年,就讓我們一齊回顧她的精彩人生。
1
「只值三毛錢」卻成華人最暢銷作家之一

三毛,原名陳懋平,1943年生於四川重慶,國共內戰後隨國民黨遷移至台北讀小學,為其成為著名台灣作家鋪路。讀書時寫自己的名字,總因為寫不會「懋」字而自己改名為「陳平」,看來小時候已經有着不羈的性格。

三毛之所以是三毛,並不因為著名中國漫畫《三毛流浪記》,而是因為她自嘲自己「只值三毛錢」。但後來她推出的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來》、《哭泣的駱駝》、《夢裏花落知多少》等,讓她成為華人文學圈中最暢銷而著名的作家之一。
2
受知名畫家顧福生及文學家白先勇賞識

三毛在小學時期不得數學老師喜愛,甚至在班上被當場羞辱而獲得嚴重的憂鬱症,可謂與「正統」教育毫無緣分;但她卻鍾情文學與藝術,幸得著名畫家顧福生「點化」引薦,才正式走上文學創作的路上。

顧福生不僅把波特萊爾、卡繆、陳映真等國內外文學鉅著介紹給三毛,更將她的作品轉交當時的《現代文學》雜誌主編白先勇,可謂三毛的伯樂。後來她以「陳平」的署名在雜誌中推出小說作品《惑》,並開始在不同的報章和雜誌投稿寫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