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快樂方式
ELLESociety
我們的快樂方式
Photo: FRANCIS WONG (JOYCE & TIFFIE) & VINCENT MA (JING); styling KINI WONG (JOYCE & TIFFIE); wardrobe CHLOÉ (JOYCE) & MIDWEST VINTAGE (TIFFIE); hair HAYSSES IP at HAiR (JOYCE) & CARMEN (TIFFIE); makeup CAC LEUNG; text TOMMY WAN; coordination EDITH CHAN, NIC & YOUNIE TSANG; Special thanks to SHAHRAZAD LEBANESE DINING LOUNGE & BAR for the wonderful location (TIFFIE).
READ MORE
我們的快樂方式

我們的快樂方式

2023 年,ELLE HK 延續特別企劃 ELLE Society,繼續發掘四大核心生活價值觀:Diversity(多元)、Creativity(創意)、Sustainability(可持續發展)、 Happiness(幸福)。8月號我們以「Happiness」入題,為大家找出通往快樂的途徑。今期《 ELLE 》找來三位 以各自專屬的方式從生活獲取滿足感的快活人,分別是鋼琴音樂家張貝芝、跨媒介創作人黃靖和數碼牧民的Tiffie,帶我們走一趟他們的快樂旅途。

Photo: FRANCIS WONG (JOYCE & TIFFIE) & VINCENT MA (JING); styling KINI WONG (JOYCE & TIFFIE); wardrobe CHLOÉ (JOYCE) & MIDWEST VINTAGE (TIFFIE); hair HAYSSES IP at HAiR (JOYCE) & CARMEN (TIFFIE); makeup CAC LEUNG; text TOMMY WAN; coordination EDITH CHAN, NIC & YOUNIE TSANG; Special thanks to SHAHRAZAD LEBANESE DINING LOUNGE & BAR for the wonderful location (TIFFIE).
我們的快樂方式
Photo: FRANCIS WONG (JOYCE & TIFFIE) & VINCENT MA (JING); styling KINI WONG (JOYCE & TIFFIE); wardrobe CHLOÉ (JOYCE) & MIDWEST VINTAGE (TIFFIE); hair HAYSSES IP at HAiR (JOYCE) & CARMEN (TIFFIE); makeup CAC LEUNG; text TOMMY WAN; coordination EDITH CHAN, NIC & YOUNIE TSANG; Special thanks to SHAHRAZAD LEBANESE DINING LOUNGE & BAR for the wonderful location (TIFFIE).

2023 年,ELLE HK 延續特別企劃 ELLE Society,繼續發掘四大核心生活價值觀:Diversity(多元)、Creativity(創意)、Sustainability(可持續發展)、 Happiness(幸福)。8月號我們以「Happiness」入題,為大家找出通往快樂的途徑。今期《 ELLE 》找來三位 以各自專屬的方式從生活獲取滿足感的快活人,分別是鋼琴音樂家張貝芝、跨媒介創作人黃靖和數碼牧民的Tiffie,帶我們走一趟他們的快樂旅途。

演奏人生的爵士樂

我們的快樂方式

快樂又或是幸福感,常讓人感覺是一種我們都認識,卻又很難捉摸得到的狀態。有些人總是很快樂,有些人總是很悲傷,本質上取決這一切的,都是心態。重塑自己的心靈與信念,我們自自然然就會找到快樂的方向。爵士樂鋼琴家張貝芝(Joyce)以音樂為自己以及身邊的人帶來快樂,當聽眾明白她的音樂所帶來的感覺,更甚是受到她的啟發,那已經是她的快樂:「生活態度都是來自於自己,大家可能一直也接收到不快樂的資訊,但如何去消化這件事,我的方法就是寫音樂,和朋友一起玩音樂,去放鬆。」

忠於自己的成就

我們的快樂方式

Joyce 愛上音樂的契機,與你我找到自己興趣的緣由無異,因為母親是彈鋼琴的,所以小時候已經會教 Joyce 與妹妹一起彈琴,因此 Joyce 從小到大都很倚靠鋼琴來表達自己 。 而她也和大部分人一樣,曾經想過要半放棄彈琴 :「會考的時候因為太多其他事情帶來的壓力,到了一個地步我開始有一個念頭,就是如果不彈琴就會多了溫書的時間。」但是過了幾個月之後,她還是重投鋼琴的懷抱 :「我發現如果你很喜歡某樣事情,總會有理由讓你捨不得放棄它。對所有有追求的人來說,就是對熱衷的事全心投入。於我而言, 最大的喜樂就是 —— 原來堅持就會有成果,沒有事情是做不到的。例如我看到一些彈琴很厲害的音樂家,我會認為只要我肯花足夠的時間鍛鍊,我也能到達那個地步。」人與人的相處或許會出現背叛,但堅持所帶來的成果及成就感,卻是永遠忠於自己的結晶。

「能夠寫到自己的歌,告訴他人這是我的作品,對我而言已經是很大的一步。」身處社會,最基本的成就就是個人的自我價值被肯定,除了因為他人的尊重而讓這種快樂的感覺昇華,最重要的還是對自己的自豪感。Joyce 分享了她的看法:「也不能說我喜歡自己作品的所有部分,那只是我當刻能做到最好的成果。但這也代表着人類的文明,現有的科技、我接收到的資訊和影響,令那一刻的我寫了這樣的一首歌。如果這首歌成功了而成為流行的音樂就能流傳下去,正如我們現在也在彈巴哈或王菲的歌,也是因為那一 刻有人做了這樣的決定要創作這些歌。」她認為作為香港的音樂家,可以創作自己的作品這件事已經非常值得自豪。

自由即快樂

我們的快樂方式

Joyce 自小接受古典音樂的教育,這給予了她很多練琴的自律,直至到大學接觸爵士樂 ,讓她重新用新的思維去學習不同風格的音樂。「爵士樂的來源是一種文化,我就像一張新的記憶卡從頭開始學習,感受那種節奏和旋律。當我重新接觸古典音樂,才發現原來可以用這麼多不同的角度去欣賞一件事。」她明白音樂背後的歷史遠比想像之中大,不 同的音樂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例如古典音樂來自歐洲,爵士樂則來自非裔美國人,香港則有我們的廣東歌。「小時候其實沒有深究,只是當作書本上的知識,到我寫音樂才開始學會欣賞。不同的藝術家影響成就了今天的我,而那些藝術家也是因為他們聽過不同的音樂而造就他們,探索以及與不同的音樂人工作,發現大家也在一起進步,這也是很大的快樂來源。」

拍攝現場有一部鋼琴,Joyce 坐上琴椅,即場為我們表演了一首又一首優美的曲目,問到每次即興演出的時候腦內都在想甚麼,她笑着回答:「甚麼也不會想,即興最好玩的就是不管聽眾只是在餐廳吃飯不當你一回事,還是真的購票來聽你表演,你根據當刻他們給你的感覺去表演,這才是真正的即興。」爵士樂的即興與自由正是讓她鍾情的理由, 能夠選擇自己想去做的事情就是無可取代的快樂。「古典音樂很多時候也是跟從別人的指示,樂譜上也寫得很清楚。爵士樂最不同之處在於同一首歌內裡的資訊很少,但每位音樂家去演奏都能擦出不一樣的火花和新的聲音,這就是爵士樂最大的樂趣和滿足感。」正如文章開首所說,取決我們快樂與否的都只是心態。把人生看待成一首專屬於自己的爵士樂,即興地活出自由,那就是一篇演奏出快樂的樂譜。

學懂去玩的快樂

我們的快樂方式

我們常說科技發展快速,使得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拉越遠, 但有一股潮流卻反其道而行, 近年《狼人殺》、《劇本殺》等桌遊漸受歡迎,台灣甚至有以《狼人殺》為主題的電視節目。跨媒介創作人黃靖讀過舞台設計、 舞台導演,當過時裝設計師, 同時是一位唱作歌手。自認是怕悶的人,他跟我們分享了迷上桌遊的經過,以及如何從中獲得意想不到的快樂:「想贏但又不會太在意輸,這個狀態是最開心的,想挑戰別人同時挑戰自己。派對遊戲的重點就是一堆朋友沒事做的時候,能找一件事讓大家很純粹地玩樂。」

桌遊與互動

我們的快樂方式

問到黄靖眼中的快樂是甚麼,他回答:「可以完全不理會旁人的眼光去做自己,其實已經非常快樂。」每次和朋友一起玩桌遊時,玩着玩着其實我們也不自覺地會投入了遊戲的世界觀,玩得興起時我們又何時在意過局外人的想法?好奇黄靖投入桌遊世界的經過,原來是在疫情開始之前經他的太太慫恿之下接觸,不知不覺間他竟然比對方更上癮 :「 我們現在生活的時代,很多時候不論是情侶或朋友之間,見面的時候都只顧玩手機 和用社交媒體,即使在聊天也感覺不是真的在相處。桌遊帶來的互動種類很多,可能會 有些手段或是挑戰對方,短時間內能跟朋友經歷很多不同的情況,更能建立某種關係。」 而疫情期間因為酒吧和場地的關閉,導致黄靖好一段時間沒有工作和演出,長期玩桌遊之下,他發現不同的遊戲機制也可以是一種有趣的講故事方法,致使他更開始修讀相關的博士學位,希望找到這種快樂的源頭。

「遊戲這種媒介可以成為一種框架或是設計的紋路,拆解和理解之後再應用在不同的媒介上,做到講故事的互動體驗。」他說到近年流行的沉浸式體驗,雖然觀眾可以進入空 間成為人物的一部分,但卻不能直接影響故事的發展,他期望學習過後能在劇場上做到互動的故事體驗。「有一位遊戲理論家說過,遊戲其實是一種藝術的形式,不同的藝術能捕捉不同的事物,拍照和畫畫可能是捕捉畫面或意境;雕塑和藝術裝置是捕捉空間和閱讀者的關係;遊戲則是捕捉人與人互動的關係。」他形容人類在社會其實每天也在角色扮 演,白天工作時是老闆,回家則是兒子,無論哪種遊戲也在給你不同的身份,賦予你某種權力去做不同的選擇影響發展,如何獲得當中的快樂就看我們是否享受這個遊戲過程。

人生如遊戲

我們的快樂方式

黄靖想推廣桌遊的想法其實很單純 :「大部分人的生活並不是特別有趣,玩遊戲就可以代入不同的角色。有些人說做演員可以經常嘗試不同的角色很有趣,去體驗他人的人生,玩遊戲就有這樣的狀態,令大家的生活更增添趣味。」可能你會問日常工作已經很疲勞了,玩遊戲也要思考分析不是更累嗎 ? 他卻提出了一個相當簡單的解答:「的確有些人會覺得工作已經很辛苦,玩遊戲要用腦就更費神,但遊戲有很多種,有一些派對遊戲就是即使毫無戰略、不用思考也能享受,像是《扭扭樂》(Twister) 這樣的,就是要大家一起去做一些傻事,所有人其實也有適合他們的遊戲。」就連剛才那個問題,也可以用想太多去概括,不論是喜歡思考或是不想思考,快樂並不會離開,只是你願不願意踏出第一步去嘗試。

「有一位作家引用過一個例子,她和男朋友都不喜歡做家務,但很喜歡對方替自己按摩。他們就把生活的一部分當成遊戲,如果做夠某樣家務,先達到目標的人就能享受對方免費按摩一次,將生活變成遊戲而能夠得到獎勵,其實是一種很好的動力。」說到底桌遊也只是遊戲的其中一種,對待身邊的一切事物,如果都能用玩遊戲的態度相處,其實人生也可以很好玩。「我自己也一樣,每天也在學習不同的事物,挑戰自己。讀書時學習劇場,我的姐姐問我要不要去做時裝,又去做了六年,瀏覽世界不同的地方,之後又回去做劇場、表演和音樂,現在就到學術界讀書,最重要是懂得保持生活的新鮮感。」

自由的快樂

我們的快樂方式

我們常說很想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程,逃離苦悶和工作,到異地尋找快樂的感覺。但你有沒有想過,其實不一定要拋下一切去旅行,其實邊旅行邊工作,既能維持穩定的收入,又能尋找旅途的新鮮感?數碼牧民(Digital Nomad)是一種近年新興的工作方式,流動通訊技術的進步加上遙距工作的普及,令工作地點和時間都不再受限制,Tiffie 就是從中找到屬於自己快樂的其中一人:「如果能做到工作和生活平衡,一來 可以有時間去增廣見聞,同時又能接收新的衝擊和思維,對工作和人生也有正面的影響。」

尋找自我

我們的快樂方式

其實自疫情開始以前,Tiffie 已經有感每天的工作都是「返工等放工」,下班後又要跟很多人一起逼地鐵回家,即使後來改為自由工作者,疫情來臨時每天在家完成工作後也覺得無所事事,從而決定展開她人生的新一頁:「我本身也很喜歡去旅行,一年可以去七次。成為 digital nomad 後, 能自由決定在甚麼地點工作,可以是日本,也可以是清邁的咖啡店,更能夠隨意選擇想工作的時間。」這樣的生活習慣讓她更珍惜時間,希望盡快完成工作就能出外遊玩,發掘不同的新事物。

「我還可以認識到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地方的人,以前旅行時住民宿見面的人可能一兩天就會說再見,但現在居住在以月為單位計算的共享居住空間,上午大家會一起工作,下午一起去玩,就會變成真正親密的關係,建立深刻的友情。」有人也許會問,這不是和 working holiday 差不多嗎?Tiffie 點出了當中最大的差異:「Working holiday 有年齡的限制,超過 30 歲就沒有機會,所以有些人想去追夢就覺得一定要 20 多歲的時候就去做,一旦過了30歲就不再有機會。但作為digitalnomad因為沒有年齡限制,在外國有些人即使 60 歲也是這樣去做,不會再有追夢的時限。」她更指出 working holiday 很多時都是從事體力勞動的工種,可能對履歷不會有太多增長,「做 digital nomad 可以繼續從事本來的職業,不管是薪金還是資歷也是持續累積,不會是大家所想的浪費了一年時間。」追夢與年齡,不一定是天秤的兩面,只要掌控得宜,不管何時也能踏出這一步,從實現夢想中獲取快樂的喜悅。

平衡生活

我們的快樂方式

投身 digital nomad 使 Tiffie 接觸社交媒體的時間增加,但我們都知道那是一把雙刃劍,她認為最重要是看待網上事物的心態:「我以前抑鬱症很嚴重的時候,也會覺得看着別人的社交媒體很快樂,自己則甚麼也沒有,令情緒變得更差。在社交媒體上所有事情也不要太認真,你看到別人的那 一面其實也只是包裝出來,自己要懂得去分辨。」發表不開心的言論不一定就是「放負」,Tiffie 的見解是適當地發洩情緒有助平衡生活:「我自己可能就會在公開的時候發表正面的事情,不開心的事就只留給親密的朋友看到,讓他們知道我真實的情況。」說到平衡,她也分享了自己管理時間分配的方法:「要把工作安排優先次序,只要未完成工作我也不會出外去玩。你知道自己安排了下午去玩,就會很專注於工作的時間,不會一邊工作一邊分心玩手機。」

要做到 Tiffie 現在的生活方式也不是隨隨便便離開香港就行,其實她亦在背後做了很多準備。 「我也看過不少失敗的例子,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家其實未準備好,大學畢業就立即想成為 digital nomad,但如果沒有相關的人際網絡和經驗,很快就會失敗。我的建議是畢業後可以先到職場工作一段時間,學習基本的工作技巧和建立人際關係,並且找出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修讀傳播出身,Tiffie 也是工作幾年後才發現原來自己真正想從事的是行銷行業,她認為最重要的是好好了解自己,發掘自己的長處,再去培養相應的才能。「其實我們不應該把金錢看得太重,嘗試活得自由一點。香港人又要買樓又要買名牌,想着要過物質充裕的生活,但這樣只會被這些物質束縛着自己的人生和靈魂。」放下物質,我們也就能放下生活的包袱。維持着簡簡單單的生活,過得舒服自在,快樂自然會油然而生。

Don’t Miss
立即登記接收
訂閱電子報,獲得更多資訊、體驗及禮遇
SIGN UP
FOLLOW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