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Open House」於倫敦首度舉行,旨在透過舉辦公開活動推動大眾對建築、設計和城市的討論和關注。直到2023年,Open House已是一個由60個城市組成的機構,有達6,250座建築開放,並多達120萬人次參觀。「開放城市」包括了倫敦、巴塞隆拿、大阪等地,而香港則在今年首次加入Open House行列,並於年9月21至22日及28至29日兩個周末圓滿結束。策展人之一黃宇軒Sampson分享:「我們經已思考下年會如何做得更好!」。據了解,首屆的「打開香港」是每場滿額的。如此一說,思考「下年如何做好」是理所當然的事,也意味「Open House」在下年繼續展現這座城市的文化與工藝的多樣性。

是次活動,團隊訪邀大家一同遊走於本地的山海與街巷之間,探索50多座地標建築,感受本地、文化與工藝。精選建築涵蓋不同風格,包括鄉土建築、殖民時期建築、星級國際建築大師及本地年輕建築師的前衛設計等等。當中包括屈地街電車廠+120電車、阿棍屋、長沙灣碼頭展亭、WLAB by Club Wheelock x The DO、咸美頓街休憩花園、怡和大廈、九龍佑寧堂等等,可見大會選扯類別甚廣,宗教、休憩、住宅、學校,甚至歷史建築也有涵蓋。然而「Open House」圓滿落幕以後,團隊又從是次活動看到哪些從未想像過的光景?活動最後他們又有否實現當初他們所想像的願景?

「我覺得全世界都有的東西,香港也應該值得擁有。」——Sampson Wong
一向以效率著稱,很少慢下腳步的香港人,近年突然興起了「散步」文化,不但成為許多香港人的周末活動,更成為人們重新認識香港的契機,引發起大眾對建築、街道、城市規劃與歷史文化的好奇心。
平日與自己擦身而過的樓房和街巷,在「Open House」的引領下,成為大家駐足欣賞的「展品」。而促成是次「打開香港Open House Hong Kong」的推手之一,正是近年仿佛與「散步」一詞畫上等號的Sampson Wong。

Sampson是《香港散步學》的作者,也是今次「Open House」統籌委員之一。他對「Open House」的認識與理解,原來是來自十年前的一個偶然機會。當年他參加了芝加哥的「Open House」。透過活動他體驗到一場遠離旅遊書建議路綫的旅程,從「遊蕩者」(Flâneur)的視角探索這個美國大都會。與此同時,亦因為這段經歷,讓他再次打開從少年時代就種下的好奇心。正是這次芝加哥「Open House」所帶給他驚奇和感動——使他心生一個念頭,並默默將它埋藏在心裏多年,一直未敢回應和行動,只是靜待最佳的時機來臨,那就是今天我們所見的「打開香港」。「我覺得全世界都有的東西,香港也應該值得擁有。」而他所指的東西,正是他當年在芝加哥所獲得的那份感動,以及所有人與生俱來的好奇。

「記得讀書時,學校也會舉行一年一度的『開放日』,這個開放活動其實影響了我不少對觀看空間的看法。『開放日』,讓大家有機會走進自己安全區以外的地方(不常走到的空間),理解空間的用途與歷史痕跡,這不只拉近了人與城市的距離,也拉近了公眾之間的距離。」當我們在一個空間裏一同創造回憶、一同體驗一些經歷,就算大家想法不一,抱持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那個空間,我們在那刻也確實地交換了意見、看法與觀點,這也經已足夠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如tour過後,大家也主動發表個人對地方的感受,大家更會提出許多技術性和批判性的問題。例如:有人問是否因為有豪宅,所以公園才會做得那麼漂亮呢?這顯示出大家也不是旨輕鬆地來逛逛,而是認真思考和提問。」
「我想告訴大家,其實香港有不少空間經已一直為我們打開了;而沒有打開的,也應該是時候為大眾打開了,這樣才能促進社區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