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Hazel So

Lifestyle
專訪「香港木庫」創辦人Ricci:希望是創造而來
Photo: Photo VINCENT MA, Styling KINI WONG, Hair & Makeup NICOLE LAU, Text KO CHEUNG; Coordination TOMMY WAN
READ MORE

專訪「香港木庫」創辦人Ricci:希望是創造而來
從前,香港踏入11月後,天氣已趨寒冷,大眾亦多換上厚衣,準備過冬禦寒。惟隨全球暖化,此情此景不再。上年11立冬前夕,不但天氣悶熱,竟還刮起8號風球,引發多宗城市的塌樹事故。現象反映,當自然變異了,萬物無一不受牽連。
「香港精神在於靈活變通,與其對危機坐以待斃,何不放手一搏創造希望?」原職藝術家及建築師的黃卓健(Ricci),三年前受超強颱「山竹」引發的塌樹事故所啟發,創辦「香港木庫」推動永續發展(Sustainability)回應議題。「願景不只講環保、收樹或升級再造,更強調將『一人手藝』發展成『工業體系』,策略性地植樹、教育公眾及建立本地樹的數據庫,連結不同界別各司其職,建立完善的生態循環系統。那怕一棵樹倒下,餘枝亦可衍生無限可能,甚至孕育下一棵幼苗,持續地傳承生命價值。」
Photo: Photo VINCENT MA, Styling KINI WONG, Hair & Makeup NICOLE LAU, Text KO CHEUNG; Coordination TOMMY WAN
專訪「香港木庫」創辦人Ricci:希望是創造而來
Photo: Photo VINCENT MA, Styling KINI WONG, Hair & Makeup NICOLE LAU, Text KO CHEUNG; Coordination TOMMY WAN
從前,香港踏入11月後,天氣已趨寒冷,大眾亦多換上厚衣,準備過冬禦寒。惟隨全球暖化,此情此景不再。上年11立冬前夕,不但天氣悶熱,竟還刮起8號風球,引發多宗城市的塌樹事故。現象反映,當自然變異了,萬物無一不受牽連。
「香港精神在於靈活變通,與其對危機坐以待斃,何不放手一搏創造希望?」原職藝術家及建築師的黃卓健(Ricci),三年前受超強颱「山竹」引發的塌樹事故所啟發,創辦「香港木庫」推動永續發展(Sustainability)回應議題。「願景不只講環保、收樹或升級再造,更強調將『一人手藝』發展成『工業體系』,策略性地植樹、教育公眾及建立本地樹的數據庫,連結不同界別各司其職,建立完善的生態循環系統。那怕一棵樹倒下,餘枝亦可衍生無限可能,甚至孕育下一棵幼苗,持續地傳承生命價值。」
Ricci屬於少數「救樹行動派」,既主動於Facebook成立樹木回收群眾,跟同伴救得一根就一根地,免其因政府無特設部門處理,淪為堆填的填充廢物。2019年初,他再應當年網友、現時團隊夥伴阿佩建議,前往馬己仙峽道接收一棵巨型如貨櫃樟樹,並心生難過卻不肯放棄的決心,膽粗粗花逾萬元租吊車搬樹,再輾轉在元朗福喜貨櫃場開設了面積15,000 平方呎的廠房,聘用10位以上的年輕木匠、樹藝師、設計師等,又陸續引進木材切割機、乾燥機、起重機等器械,實踐更遠大的救樹目標。
即使日子艱苦,如轉行欠經驗,常東奔西跑請教如「志記鎅木廠」、「舖王」鄧成波等前輩的行業意見;初期人手不足,常獨力捱更抵夜應對營運、行銷、物流等難題;一度資金不足,連鏈鋸或抓樹機都買不起,幸有陳老先生退休轉贈鏈鋸,及夥伴拼命工作儲錢購抓樹機,才改善了工作處境。「再辛苦都好,一切都值得。」Ricci說,跟不同人溝通和合作,深切體會單靠一人手藝,無法根結性地應對本地的樹木問題,「必須建立完成產業鏈,爭取『R3–ReCYCLE, ReDESIGN, ReLINK』,才能在環保、人文或資源等多元範疇,產生有意義的價值及彰顯每棵樹的潛力。」
填補觀念到態度的空白
要麼不做,要做就徹底的心態,悠關Ricci以往常應用木板和夾板,不時研究各類木材來源、質量及文化的背景,「打風只是辦木庫誘因,我愛護樹木的核心理由,源於職涯中觀察到相對歐美或日本等地,民眾從小家有後花園、經常走進森林、課堂又多自然教育,大多懂得善用樹木製作生活用品,政府又重視樹木為國家資產,傾力發展砍木及木藝產業,香港政府及市民對樹木的認知明顯不足,甚至輕視其功能及價值如『垃圾』,令我深感可惜和不甘,也極想扭轉現況。」
宏觀上,自然環境中樹林講求多樣性,「植物的高矮形態和品種特質,或互相助益、或互相制衡,才能達至健康的生態循環。」但城市屬人為之地,在香港政府失衡及錯配的規劃下,「興榕樹,就一街都種榕樹,興黃花風鈴木,就一街轉種黃花風鈴木,結果一棵樹有蟲蛀或患病,一施藥就產生骨牌效應,將害蟲或病菌極速蔓延,全軍覆沒;懶理種植位置不夠空間,使植物難以抓實泥土,或樹根擠破地磚而生,或形成增生組織等,加大冧樹風險,也危及路人安全。」
感性以外,理性亦必須,故木庫將延伸一項「樹木研究基金」,專注研究碳中和學問。「香港人是否有能種樹?全看我們的意願與實踐。年前,我回歸校園研讀環境管理,從課程中得悉樹碳力的重要,發現若有準確的數據採集,將有助城市的植樹及自然規劃。」據海外科研及農業資訊顯示,木材是二氧化碳儲藏庫,地球上每多一棵樹,一年可減少約12公斤的二氧化碳。原木不被燃燒或腐朽,碳可長期保存在其內,即使森林不幸遭砍伐,若再造林後的新生樹,亦可繼續發揮與吸收,達到固定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功能。
「但香港暫時欠缺相關討論,所以我們想成立這個獨立的慈善組織,集中分析及整理不同香港樹種的碳中和數據,再配合各類型工作坊或活動,長遠地向各界推進有關知識。」Ricci明白,計劃尚在起動,未來想必挑戰連場。「但如基金LOGO寓意:以多棵樹構成一顆星,尋找共同的希望。我想,就算當下是『失望的時代』,但仍要相信每個人都是有潛力的樹木推廣人,只要願意互相守望、互相扶持,慢慢地總會各有得着或成長,栽培出『生於環保』的世代,以『Live With Tree』的態度,為世界帶來意想不到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