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循環
ELLESociety
自然的循環
Photo: Photo FRANCIS WONG; styling ALEX NG ; wardrobe CHLOE, CLAUDIE PIERLOT, LORO PIANA, NIKE ; makeup CONSTANCE CHAN (NATALIE) & NICOLE LAU(TARA & KAY); text TOMMY WAN; coordination BERTHA SO & JESS OR.
READ MORE
自然的循環

自然的循環

2023 年,ELLE HK 延續特別企劃 ELLE Society,繼續發掘四大核心生活價值觀:Diversity(多元)、 Creativity(創意)、Sustainability(可持續發展)、Happiness(幸福)。7 月號以「Sustainability」入題,帶大家體驗環保融入生活的必要性。今期《 ELLE 》找來三位在各自領域推廣綠色生活的女性,包括環保倡議家鍾芯豫、珠寶品牌創辦人 Tara Lee 及可持續社會設計師陳韻淇, 告訴我們如何讓環保成為一種生活習慣。

Photo: Photo FRANCIS WONG; styling ALEX NG ; wardrobe CHLOE, CLAUDIE PIERLOT, LORO PIANA, NIKE ; makeup CONSTANCE CHAN (NATALIE) & NICOLE LAU(TARA & KAY); text TOMMY WAN; coordination BERTHA SO & JESS OR.
自然的循環
Photo: Photo FRANCIS WONG; styling ALEX NG ; wardrobe CHLOE, CLAUDIE PIERLOT, LORO PIANA, NIKE ; makeup CONSTANCE CHAN (NATALIE) & NICOLE LAU(TARA & KAY); text TOMMY WAN; coordination BERTHA SO & JESS OR.

2023 年,ELLE HK 延續特別企劃 ELLE Society,繼續發掘四大核心生活價值觀:Diversity(多元)、 Creativity(創意)、Sustainability(可持續發展)、Happiness(幸福)。7 月號以「Sustainability」入題,帶大家體驗環保融入生活的必要性。今期《 ELLE 》找來三位在各自領域推廣綠色生活的女性,包括環保倡議家鍾芯豫、珠寶品牌創辦人 Tara Lee 及可持續社會設計師陳韻淇, 告訴我們如何讓環保成為一種生活習慣。

南極與我們的距離

自然的循環

環保 —— 是一個我們經常掛在嘴邊,很多時卻難作實際行動付出的概念。莫非只有親眼看到過被污染的海洋、因環境破壞而失去家園的動 物,才能深刻地感受到那種切膚之痛?有見及此,本土氣候倡議家鍾芯豫(Natalie)希望透過自己親眼所見所聞,喚醒香港人以至世界各地關 注地球環境變化的人,不要再袖手旁觀,珍惜地球並不只是為了保護環境,同時亦是保護我們的下一代。「環保是屬於全人類的概念,為了人類的將來而做。地球即使沒有人類也會繼續生生不息,但我們現在是正使用將來的資源,破壞下一代的地球,所謂環保其實是人類想繼續存活的想法。」

我們能做甚麼

自然的循環

說到氣候變化,我們都會想到溫室效應等地面上的問題,Natalie 回想起小學時遇到李樂詩博士也提到地球就像困在了微波爐裡,溫室氣體令地球變得越來越暖。這當然是讓她繼續探索關於氣候變化知識的緣由之一, 而今年初出發到南極的考察之旅,令她更明白海洋對於全球氣候環境變化的影響。「疫情期間有一個推廣海洋保育的組織 Ocean Geographic 舉辦了一個網上論壇,邀請了我作為講者,令我認識了來自不同地區的專家,包括 Dr. Sylvia Earle,就是這次南極團的領隊。事隔一年當他們問我有沒有興趣參加這個科研考察團隊,答應前其實我也有過一番掙扎。」始終乘搭飛機和長途旅遊也會對環境造成負擔,但經過構思如何在旅途後舉辦相關的展覽和教育工作,作出不同的分享,以正面影響超越負面影響後,Natalie 還是毅然踏上這趟旅程。

「南極為何如此重要,是因為地球上很多的淡水資源就在冰塊裡,南極冰塊的融化其實會影響到全球的海洋生態。以往想像冰蓋都是純白一片, 實際去到發現很多冰面也鋪滿了綠色的雪藻,令冰面的反射力降低,因而吸收更多的熱力,令融化進一步加劇,變成惡性循環。」在南極的不同經歷,都不斷加強 Natalie 要推廣海洋保育的決心。「就連當地的生物像是企鵝、鯨魚、海豹以及其他魚類也變得難以生存。因為沒有國家擁有南極的主權,只依靠《南極條約》來保護,但在捕撈磷蝦上卻沒有很大的監管,引致過度捕撈的情況出現。而南極的很多生物都是以磷蝦為食糧,牠們的生存環境因此變得更嚴峻。」自1970 年代到現在,磷蝦的數量減少了六成之多,Natalie 亦呼籲大家減少購買磷蝦油這種保健產品和其他磷蝦副產品, 以減少對南極生態圈的影響。

保護我們的未來

自然的循環

「很多公司也說要到深海鑽探,挖取礦物和石油,但深海就像外太空,我們連深海對控制全球氣溫的影響都不清楚,我們應該先倡議保育而不是以發展為先。在香港很常以發展為先來進行建設,認為可以發展完再做補償措施,例如機場三跑就做一個補償的海岸公園,但其實海豚的棲息地沒可能完全被移植。大家都不了解海洋對控制氣候變化的重要性。」Natalie認為我們應該訂立制度,去計算哪些沒有那麼大生態價值的地方更值得去發展,節省資源之餘又能保護環境。「環保是一種幸福感,當我們明白人和自然的關係,我們對物質的追求自然會減少,更加欣賞周邊已經擁有很多美好事物。環保不一定是取捨,很多公司安裝省電的設施,安裝太陽能板等,甚至有回報和收入,只是回本期比較長,但長遠來說對我們也有好處。」

在南極之旅中,Natalie 和成員分別寫下兩個時間囊,分別在 2050 年和2099年拆開,她形容是對未來悲喜交集的想像。「2050年是各國 設立的碳中和目標,這個時間囊是預計我們達不到減碳目標,對未來的懺悔;2099 年則是因為我們經常提到本世紀末的影響,假設我們到 時候真的克服了又會變成怎樣呢。」我們經常會去想像未來的自己會變成怎樣,卻沒有想過假如我們生活的環境已經消失了,又怎會還有未 來。正如 Natalie 所言,我們現在是在使用將來的資源,破壞下一代的地球。保護環境,保護南極,受惠的不只是當地的生物,而是將來的 我們,只要還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南極與我們的距離也許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遙遠。

種下環保的種子

自然的循環

要實行環保,困難嗎?酷熱天氣之下,回到家中第一件事就是開冷氣,彷彿在第一步就已經遇到重重困難。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在紀錄片《絕望真相》中提到:「我們人類有一切解決辦法,只在乎你做不做。」不用想着一步登天,凡事減 20% 其實已經有很大幫助。珠寶品牌創辦人 Tara Lee 在意大利和歐洲各地生活過幾年,學懂放慢生活節奏,欣賞未經加工的自然美景。回港後創立品牌 Le Mandorle,希望以品牌理念推廣環保的生活習慣:「教育很重要,所以我們不會只是售賣產品,而是要思考如何讓人參與和感受,發掘更多回饋大自然的用途。」

產品的二次生命

自然的循環

當我們提到環保的首飾設計,第一時間通常是聯想到所使用的物料,除此之外很少有人會嘗試探索一件飾品如何能做到一物多用,甚至讓消費者了解到物料背後的故事,這也是 Tara 創立品牌的原因之一:「疫情期間我身在米蘭,自己一個踏上了17天的backpacking旅程,發現當地的人都願意停下來欣賞每一樣懷舊的事物,而我們的生活節奏太急促,很多人都不願停下來欣賞身邊所有的事物。Le Mandorle 是意 大利文杏仁的意思,杏仁不是指一顆果仁而是杏仁樹的種子,我們希望能夠像一棵杏仁樹一樣成長和延伸到不同的藝術範疇,欣賞不同的美學,放在我們的設計上讓他人看得見。」因此,品牌的多款飾物,不但使用循環再用的純銀,也有不同變化的佩戴方法,甚至在收納時能作為家居擺設使用,讓顧客消費同時亦能間接節省資源。

除了品牌推出的珠寶首飾,Tara 在產品的包裝與配套同樣下了不少功夫,務求盡最大可能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不但品牌的收納布袋可以清洗重用,我們更推出了一款信封,裡面有手工放置一些黑心菊花和芝麻的種子,只要剪開放在水裡一段時間,就能種出新的植物。每一樣東西只要不去限制自己,其實有很多二次的用途,有無窮的可能性。」作為一個走環保路線的新品牌,面對高昂的成本以及比較昂貴的產品 價錢,即使可能會有經營上的困難和令消費者卻步,但 Tara 依然堅持不盲目地去追求潮流,只為讓人了解更多並去跟隨這種生活方式。「最近在 Soho House 舉辦了一場快閃的 pop-up 展覽,很多人以為珠寶品牌只會把珠寶放在一張桌上去賣,但我希望做到讓顧客參與的沉浸式體驗。如何將一件事去昇華,不只是思考如何做好一件事,而是要思考如何讓人參與和感受。」

覺醒環保意識

自然的循環

Tara 坦言自己還不能說是一個最環保的人,而經歷過歐洲與香港的生活差異,發現「Conscious Consumption 有意識的消費」是很重要的,每一次消費背後都應該想清楚之後會帶來的影響。「以意大利為例,每個家庭如果你的垃圾不分類就扔出去,政府會找出你的垃圾袋再去控告你並且要罰款,這是由小到大培養出你的環保習慣。在香港,快時尚非常流行,很多容易接觸的渠道,讓人購買到便宜和單純為了追潮流的物品,令不少人覺得這不是一個問題,不會去思考。」在我們依靠政府訂立幫助環保的制度之前,每個人或許都能多做一步,在自己的生活上作出改變。

自然的循環

過去的沒有塑膠和電,但人們依然能生存。環保是一場生活上的革命,「Revolution」這個字的原意正是從起點到終點,始終都是同一點。曾經聽過一句「要懂得 go back,才能 go forward。」Tara 自身生活的習慣正好印證了這一點:「我自己很喜歡蠟燭,我會留下所有的空瓶作裝飾;而工作室內的筆插都是以我喝完的紅酒瓶製成,還能夠拿來種植;工作室內看到幾乎所有家具,包括雪櫃和桌子都是在二手平台拿回來,不用花錢。與其追求新事物,能夠一物多用反而令地球更少負擔,二手並不代表就是差,只要多花時間去發掘。」她的品牌其中一個宗旨就是要製作出 timeless 的單品,其實只要我們願意去想像,不只是飾品,我們身邊每一樣事物也能做到生生不息,獲得無限延續的生命,從而減少浪費。

環保是一場互動遊戲

自然的循環

社會與科技不斷在進步,AI 技術更是一日千里,人們的生活彷彿都依賴着電子科技,不但令人與人之間產生隔閡,更與我們身處的大自然漸行漸遠。「我們都開始為生活,而不是在生活。」可持續社會設計師陳韻淇 (Kay)大學修讀產品設計,察覺設計的每一環都可以用環保概念切入,達至對環境零傷害,她希望自己設計的社區藝術不但能令環境變得美好,甚至能重新連結社區。「我覺得社區設計是一件放在大自然的藝術品,它不但能夠美化社區同時亦都可以與公眾互動,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同時充當教育工具,帶出環保的訊息。

具意義的設計

自然的循環

《從搖籃到搖籃》是啟發 Kay 最深刻的書籍之一,書中談到傳統「從搖籃到墳墓」的設計理念只關注了產品的使用期,而忽略了生產、運輸、 使用後處理等對環境造成嚴重影響的其他階段,Kay 形容:「我希望產品可以跌在地上都像花瓣一樣不會造成環境傷害。」因此她的產品都是以可回收及不污染環境為原則。「同時藝術家 Lauren Singer 的零垃圾生活亦激發了我的環保意識,由日常生活用品,家居清潔用品,到化妝品護膚品, 全部重新思考。我會自製番梘清潔,自調各種護膚油、香水、化妝品,希望自身各方面都可以盡量減少產生垃圾。」我們的家不只是我們身處的房屋,而是整個地球,正如我們會去修飾和美化自己的房屋,想要繼續依靠大自然資源來生存,我們應該思考如何讓生活的痕迹亦能成為滋潤大地的來源。

是次訪問到訪的閩僑小學 Grind 運動場就是 Kay 的社區設計之一,運動場所選用的物料主要是 Nike Grind,一種將回收運動鞋、塑膠瓶及生產廢料製成的再生材料。她分享構思永續設計時需要考慮到三方面:「環境、社區和經濟,要平衡這三種方向,找出創新可行的方案。當中最先考慮環境因素,環境因素指方案中以環保考慮最佳或影響減至最少為目標, 例如材料使用、生產過程等等,而這次的循環再造物料正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這次的項目讓她印象難忘,藉着接觸到校長、老師及不同級別、國籍和背景的學生們,互相交流溝通。校長的一番話讓她最為感動:「學生看到如此繽紛又多功能的運動場,都很開心和興奮,我們做到了正向教育,一起正面地玩遊戲合作運動,從而建立自信,這是一件書本上不能體會到的事。」

環保的傳承

自然的循環

看似一個簡單的運動場,其實每次構思設計都是對 Kay 的一大挑戰。「要實踐可持續社區設計於未來還會遇到更加複雜的問題,社區形態改變、人口老化、氣候暖化等等世界議題都令設計要考慮的因素比以前複雜,所以設計同時要多面向。例如這次的運動場地,除了要保留既有運動功能,還要配合教育課程發展、同學的遊玩習慣、放鬆模式、競技樂趣和正向發展等等。」另外設計亦不只是單方向的事,Kay 認為最重要還是聆聽使用者的聲音。「大部分人覺得安全和管理是最重要的,所以大家都只會聆聽家長和管理者意見,其實遊樂場的用家正正是小朋友,所以每個主題和設計的靈感都是來自聆聽每一位。」環保其實就是為了下一代,要實行環保設計最先考慮的當然就是他們這些使用者。

「與參加者的每一次交流都令我很感動,因為每次觀察他們的反應都會發現一些我忽略了的事和初心。就正如拍攝當日與閩橋小學學生們一起遊玩時閒談,有兩位女生告訴我平日小息時間都會在跑步賽道玩遊戲。我頓時感到很開心,因為學生們真的會去玩,還會添加自己的想像變成另一個新的小遊戲。」生命的影響就像漣漪,正如 Kay 提到設計的周期,運動場的落成並不代表完結,每一個在這裡遊玩的學生都會在過程中得到教育,從而把環保的概念傳承下去。「未來我亦會繼續和 Nike 合作,於之後的社區設計應用 Nike Grind 這種物料,為舊球鞋重新賦予使命和意義。 我也希望發掘更多不同的永續物料,嘗試以 Nike Grind 去做一些立體的裝置,探索更多可能性。」

Don’t Miss
立即登記接收
訂閱電子報,獲得更多資訊、體驗及禮遇
SIGN UP
FOLLOW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