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Art Central閉幕之際,本地藝術家鄭偉浩(Alfred Cheng)的名字愈漸為人所熟悉。他的藝術作品以線為媒介,巧妙地將平凡的聚酯纖維線編織成千姿百態的畫作。或許你會好奇,他是否接受過專業的藝術訓練?事實上,Alfred並非藝術科班出身,而是通過自主學習和不斷的努力,方能以千米長線造就出感動人心的作品。
過去,他曾自嘲自己不過是一名商業藝術家,但他之所以能從眾多藝術創作者中嶄露鋒芒,成為一名全職藝術家,天賦和刻苦絕對是關鍵因素。他以線繪夢,以堅持實踐自己的才華,並與商業社會攜手共舞,為我們展示了一種可能性,一種創作與商業之間取得和諧的方式。今年4月,永泰地產與Alfred合辦了一場名為「Thread Art Exhibition」的線畫作品展,這無疑是商業活動與藝術之間緊密聯繫的象徵。在這個商業社會中,藝術文化和商業活動是否能夠實現共存共贏?Alfred又如何將自身的造詣與商業社會的需求相結合,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平台呢?再者,Alfred過去的創作歷程又是如何?
隨Alfred為我們分享更多其內心深處的想法,更望能藉此機會將自己的經歷分享予所有正在努力、試圖突破自我的大家,以作啟發所有正在努力的造夢者!
線的不可復返
Alfred於2016年開始研究「線」的潛能,線斷了又再接上重來、方法錯了就尋覓新出路。他試盡不同線的種類,總之,即使線是如何難以被馴服,他也未想過要半途放棄,其吸引力對藝術家來說究竟在於哪裡?他說,隨著他每天與線朝夕相處,才驚覺自己在線之上正在找尋着人生每一個抉擇的意義:「我會覺得走到今時今日的自己,好像是過往每一個抉擇令我來到今天,選擇A還是B呢?漸漸,我發現這跟作品很相似,你可以想像釘子就是你過往人生的一個抉擇,然後我又如何用線將其交連、編織呢?究竟線子應從左邊繞過釘子,還是從右邊繞過好呢?最終,我將作品拉出了一條路徑,隨之便造就了每一幅作品的誕生,也事實上,也造就了今時今日的自己。」Alfred創作之畫布上,四面均釘上距離一致的小釘子,然後線便穿過無數個釘子,一氣呵成地交織成作品。他正想將這個「抉擇」的理念與動機,用藝術的形式去表達、與觀眾對話,「我要讓一條線,一直不中斷地織下去,直到完成。然而線的方向走錯了,也要一直走下去,我都不管了,看看後面可不可以繼續做。我就覺得這跟我們人生有點相似。人生過往的每個抉擇都不用後悔,走出來始終都是屬於自己的道路、自己的生命。」
某種意義出發
2021年,Alfred首個展覽以「City Faces」為題,創作出一系列以港產電影中的主角為主軸的肖像線畫,「我為何以『City Faces』作題呢?是因當時正值是疫情期間,香港的環境、情緒、人們的心態都不太正面,比較悲觀。於是,我想做一些可讓大家感快樂與有所釋懷的東西,而也因我非常喜歡電影以及當時電影館又閉關的緣故,便忽發其想做一些大家已熟能詳的香港電影的角色,令大家能重拾以前在戲院的感覺,希望可以讓大家找回一些快樂。」不過,Alfred其後的作品也愈見抽象及大型,就如其在今年Art Central所展出的一系列以巴西叢林的一個種族為題的作品,「系列當中的作品『Day and Night』是近來認為抽象性極高的程作品,當中概念不再以實物為主題,抽象畫作參透了更多個人想法,在概念構思是亦比其他畫作更具挑戰性:1.5米x 1.5米的作品,用了長達20,000米的線鈎織而成,是其他作品的四倍以上,因此每一步都需要非常小心,以免線斷掉需要重製。」
「他們是現存只僅有百多人的一個種族,在巴西叢林。他們沒有時間觀念,也沒有月曆或日曆。他們的時間觀念是透過陽光射到的位置來判斷一天的活動安排;對自己的年齡概念,是根據他們身上的毛髮生長情況來判斷自己的存活時間,也以毛髮的生長過程來區分年齡。這種方式與我們現代社會使用的時間觀念和年齡計算方式完全不同。這段敘述並不直接關聯於香港環境,但我認為分享這樣的故事可以讓更多人了解這個族群的獨特特徵和生活方式。我想關心更多世界上的minority,以及正在消失的事物。」
而作品「Day and Night」,概念正正與這個族群有關。「畫面中,它宛如是一個月球,受到太陽的照射而有光亮的一面,背面則是暗面。而作品中某角落的形狀,則大概刻劃了這個群體幾百年甚至三千多年的歷史演化而來,也代表著他們並沒有時間概念的生活區域。我將它描繪成具有龍眼風的形象,上面既有他們屋子的感覺,同時又有月球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