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Keith Chan

Decoration
【陳丞軒專欄】論香港的公共空間:除了發展,也要喘息
Photo: Emil
READ MORE

【陳丞軒專欄】論香港的公共空間:除了發展,也要喘息
從小在教科書認識到的香港,不是地少山多,就是寸金尺土,似乎我們總離不開土地問題。不少人認為,要滿足居住需求應盡用香港的每一片土地作發展,然而又有沒有想過,不論是生活或都市發展其實也需留白,為自己留一點喘息空間。
Photo: Emil
【陳丞軒專欄】論香港的公共空間:除了發展,也要喘息
Photo: Emil
從小在教科書認識到的香港,不是地少山多,就是寸金尺土,似乎我們總離不開土地問題。不少人認為,要滿足居住需求應盡用香港的每一片土地作發展,然而又有沒有想過,不論是生活或都市發展其實也需留白,為自己留一點喘息空間。
說了這麼多,公共空間其實又是甚麼?是指公眾可共用及免費享用的空間,不一定只出現居住環境中,在鬧市中同樣重要。 記得大學時第一次接觸公共空間這個概念,是Ludwig Mies van der Rohe設計的Seagram Building,到紐約時也特意親身去一趟。位處紐約公園大道,建於1958年,當時要在寶貴的紐約地段留有公共空間是種奢侈的想法,但他寧可增加大廈高度,亦堅持留有一大部分面積為公共空間,也選用了大量玻璃為主物料,打破空間的界線,幾經波折才能說服發展商,而這幢現代主意風格的建築也成為實現公共空間的經典,而當代藝術Kaws CHUM大型裝置也正陳設於空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