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製作,恍如魔法。毫不起眼的一把泥,經搓捏或拉坯、火燒與上釉,變成各種食器、燈具、花瓶與飾品,實用有餘,同時點綴我們的生活。本港陶藝出品莫名地親切、混搭風味濃郁,訪問中的三組陶藝匠人堅持手作,讓每件陶器成為難得的珍品。這些精采的器物,用之可親,觀之悅目,個性溫厚,帶有自然與生命的氣息,值得我們反覆細味。

陶藝家故事一:黃美嫻
小時候,黃美嫻(Yokky)家裡的飯桌總是井然有序,湯有湯鍋,菜有菜碟,骨有骨碟,箸有箸托,飯碗每人一隻,爸爸的是萬壽無疆,媽媽的是花卉圖案,她的是小孩子打乒乓球,各人的筷子都刻有名字。Yokky說:「雖然是小家庭,吃的是家常便飯,但媽媽總是準備周到。」

如此背景,解釋了為甚麼她製作的陶瓷餐具這麼林林總總。碗碟杯子齊備小中大以至特大尺碼;落過心思設計的手造陶箸托,更是市面上少見。「筷子托對我的意義是,當筷子放在托上的一刻,就是一家人在飯桌上聊天的珍貴時光。」
Yokky鑽研陶藝已久,曾去日本、台灣、中國景德鎮、南法、丹麥等地見識,在香港仔有工作室,三、四年前在中環PMQ開設「好器色」(FLOW+ Living),販賣自家製作的陶器。暫時作品有四個系列,它們都秉持着「好器色」的格言:「一頓飯,傳遞的,除了味覺快感,還有內蘊的深度、關係的厚度、情感的溫度。」

「藕言」系列,驟眼看大部分是普通的杯子碟子,但是將它們反轉,會看見一塊蓮藕。介紹卡上寫道:「蓮藕是根,它卻先將一切養分供給下一代……葉長了、花開了、果結了,蓮藕的一生圓滿了,最後才讓自己成長。這就是成全。」這是她的自況系列,物如其名——有藕,有言;言的部分是對父母恩言謝,比較含蓄。「我的爸媽很傳統,沉默寡言,在背後默默支持子女。知道我開OT,爸爸總會給我泡一杯特濃普洱,不發一言,指一指桌面,示意我喝。」

她與母親之間有一種深深的牽絆,因此又有了「結.情」系列,此系列背後有這麼一個故事:「媽媽喜歡做針織,閒時會勾出各種適合家居的布幅,有些花款由她原創。她離世後,留下許多布幅,我捨不得拿出來用,可是將它們封存,又無從欣賞,於是我將花紋托印到陶泥,以茲紀念。」又說:「現在我每天吃早餐,用的就是這個碟。」Yokky指指面前白底藍花的陶碟,結合了她的手工、媽媽的手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