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跳繩運動員張柏鴻 Pakhung:突破之時

【ELLE Talent】專訪跳繩運動員張柏鴻 Pakhung:突破之時【ELLE Talent】專訪跳繩運動員張柏鴻 Pakhung:突破之時

Photo‭ ‬FRANCIS WONG‭;Photo assistant SINGMAN PANG;Stylist‭ ‬ALEX NG‭;Hair‭ ‬RICKY LAM‭;‬ Make up CATHY ZHANG‭;‬Wardrobe COS,‭DOLCE &GABANNA,PEDRO‭,‬SANDRO‭;‬ Text TOMMY WAN
READ MORE

【ELLE Talent】專訪跳繩運動員張柏鴻 Pakhung:突破之時

我們自出生起就不斷在向前跑,不論是學習、工作還是人生成就上,都只想達到定給自己的目標。但當我們已經走到別人眼中的所謂「成功」境界,是否變相給予了自己無形的限制,失去持續成長的空間?香港跳繩運動員張柏鴻(Pakhung)過去獲獎無數,更曾奪得花式跳繩世界冠軍,但這些頭銜都不是他停止自我突破的理由。只因他相信唯有不斷重複練習,自我反思,才能從最細微的地方找到停滯的缺口,打破自我局限的循環。「跳繩讓我發掘到自己沒有想過能做到的事,由不會做運動到出外比賽、表演、經營社交媒體和接受訪問分享心得,原來我可以做到的比想像更多。」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重複的意義

專訪跳繩運動員張柏鴻 Pakhung:突破之時

相較其他運動,跳繩應該算是最容易接觸的其中一種,只要有一根繩就可以嘗試。但當筆者在社交媒體上看到Pakhung的跳繩影片,才不禁感嘆果然看似容易的事情往往最講究基本功。「天分一定有的,當我開始教多了成年人,就會發現原來很多技巧上的細節,我自己練習跳繩時也沒有發現,要到我親自去教的時候才領悟到。」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專訪跳繩運動員張柏鴻 Pakhung:突破之時

如果想在跳繩方面有所進步,Pakhung認為首先是找出自己到底哪一點做得不夠好,而答案就存在於不斷重複練習當中,直至身體的潛意識能夠做到每次的同一個動作都能保持一致。「跳繩和其他運動不一樣,例如是跳舞時做錯動作頂多是跟不上拍子,但跳繩做錯動作就會『kick繩』,因此穩定性是非常重要的。不少細緻的動作都很難一次過記得,所以最好讓身體自然記住。」他自言現在也感覺自己處於某個樽頸位,所以不管身體素質還是技術上,都會不斷反思如何令每個動作做得更好,亦會參考其他運動員的動作,了解自己的不足。

專訪跳繩運動員張柏鴻 Pakhung:突破之時

重複地做同樣的事情,就代表這件事毫無意義?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即使我們嘗試畫兩個圓形,它們也不可能一模一樣,因為我們是人類而不是機械,在每次的重複當中我們都在創造新的軌迹。法國哲學家德勒茲(Gilles Deleuze)就曾在著作《差異與重複》中提到過,所謂的複製物也是新的東西,真實世界只能成為存有的過程(becoming),而沒有穩定不變的存有(being)。Pakhung留意到很多人剛開始學習花式跳繩時都想追求新的花式,但在不斷重複練習做同樣動作的情況下卻容易會感到沉悶而氣餒,他認為只要能真正理解跳繩的變化,其實過程的樂趣比你想像中還要多,重複的練習也會變得有意義。

ADVERTISEMENT
SCROLL TO CONTINUE
專訪跳繩運動員張柏鴻 Pakhung:突破之時

「大眾所認知的跳繩可能就是向前跳、向後跳、交叉,或是別人所講『雙飛』這類入門級的動作,花式跳繩當然也要學習這些動作,但變化會多一點。花式跳繩好玩的地方就是可以與音樂配合,又可以加入舞蹈和體操動作,即使是倒立和掌上壓這些力量動作也可以。不同的動作亦可以訓練身體的各種技巧和肌肉,所以是一種覆蓋全身的運動,對我來說有着無限的樂趣。」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從堅持到收成

專訪跳繩運動員張柏鴻 Pakhung:突破之時

「每一次我都會先尋找適合的音樂,除了在社交媒體亦會在我的健身歌單中發掘,如果找到我認為會跳得開心的歌,就會根據這首歌去排一套跳繩流程。我還會融合自己最近學習的新動作,看看如何有趣地將它們結合。」要說到Pakhung跳繩影片最大的特色,相信就是配合着流行音樂節奏所帶來的治癒感。他認為很多人跳繩可能只專注練力量型、腳步或是放柄的動作,但他着重的則是整體,過程的每個動作其實一環扣一環牽動着其他部分。「花式跳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跟拍子和音樂,即是所謂『在對的時候做對的事』。平均的音樂和拍子會令動作的時間變得不一樣,所以我會鼓勵學生熱身時一起跟着音樂跳,掌握不同的拍子轉換和動作,就會更清楚每一次動作的標準是怎樣的。」自從Pakhung開始拍攝跳繩影片後有不少學生受到啟發而跟他學習跳繩,也令他更堅信只要自己持續去做這件事,就一定能鼓舞到身邊的人接觸和學習這項運動,繼而嘗試突破自己。

專訪跳繩運動員張柏鴻 Pakhung:突破之時

參加過無數次比賽,縱使經驗豐富,在疫情期間Pakhung參加的線上比賽被他形容為最艱苦的一次。只因之前大部分的比賽都是現場參與,只要落場跳一次就完成,但參加線上比賽可以在期限前拍攝無數次參賽影片,所以參賽者編排的難度會比現場跳更高。「排好整套動作後還需要預留一個半至兩個月的時間,重複拍攝直至做到最好,中間還要不斷調整。而你知道限期只會越來越近,但卻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這種內心的煎熬其實非常痛苦。」加上現場比賽還可以見到來自外國的運動員和朋友,但拍片過程始終只有自己一個人,讓他更容易產生孤單的感覺。不過皇天不負有心人,等待大約六至八個月後他終於得知自己獲獎的喜訊:「當中也經歷過迷茫的時期,因為疫情期間不能教班,會去想到底自己堅持這件事是否正確。最後知道自己做到想達到的分數和目標,就覺得即使曾經很迷失,但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夠成功。」

重拾初心

專訪跳繩運動員張柏鴻 Pakhung:突破之時

回到突破的主題,或許就像我們說的「求學不是求分數」,Pakhung尋求的突破亦不再是獎項或是分數上的目標,而是找回剛開始跳繩時的樂趣。「我想透過繼續做不同跳繩相關的創作,分享自己對跳繩的思維和教學結構,讓大家開始接觸這項運動。就像像10年前也沒有太多人接觸的Speed workout或瑜伽,希望5到10年後跳繩也一樣變得普及。」這不代表他會放棄繼續比賽,只是目標變得更加明確,不再為了別人口中的「世界冠軍、為港爭光」逼自己一定要拿到獎項,「這樣只會令自己過分焦慮,變成為贏而跳,像是一份工作似的。我現在追求的不是技術或分數上的目標,是我覺得自己進步了或是嘗試了新事物的感覺。」一直忙於奔命的向前衝,我們也累了,停下腳步重新思考自己前進的方向,再去回想自己當初出發的憧憬,願我們此行都能到達真正嚮往的目的地。

ADVERTISEMENT
SCROLL TO CONTINUE

專訪跳繩運動員張柏鴻Pakhung:突破之時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立即登記接收
image with no details
ELLE MAGAZINE
全城最精采訂閱優惠
立即訂閱
image with no details
專享
COSMART 最新優惠
成為免費會員
立即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