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自出生起就不斷在向前跑,不論是學習、工作還是人生成就上,都只想達到定給自己的目標。但當我們已經走到別人眼中的所謂「成功」境界,是否變相給予了自己無形的限制,失去持續成長的空間?香港跳繩運動員張柏鴻(Pakhung)過去獲獎無數,更曾奪得花式跳繩世界冠軍,但這些頭銜都不是他停止自我突破的理由。只因他相信唯有不斷重複練習,自我反思,才能從最細微的地方找到停滯的缺口,打破自我局限的循環。「跳繩讓我發掘到自己沒有想過能做到的事,由不會做運動到出外比賽、表演、經營社交媒體和接受訪問分享心得,原來我可以做到的比想像更多。」
重複的意義

相較其他運動,跳繩應該算是最容易接觸的其中一種,只要有一根繩就可以嘗試。但當筆者在社交媒體上看到Pakhung的跳繩影片,才不禁感嘆果然看似容易的事情往往最講究基本功。「天分一定有的,當我開始教多了成年人,就會發現原來很多技巧上的細節,我自己練習跳繩時也沒有發現,要到我親自去教的時候才領悟到。」

如果想在跳繩方面有所進步,Pakhung認為首先是找出自己到底哪一點做得不夠好,而答案就存在於不斷重複練習當中,直至身體的潛意識能夠做到每次的同一個動作都能保持一致。「跳繩和其他運動不一樣,例如是跳舞時做錯動作頂多是跟不上拍子,但跳繩做錯動作就會『kick繩』,因此穩定性是非常重要的。不少細緻的動作都很難一次過記得,所以最好讓身體自然記住。」他自言現在也感覺自己處於某個樽頸位,所以不管身體素質還是技術上,都會不斷反思如何令每個動作做得更好,亦會參考其他運動員的動作,了解自己的不足。

重複地做同樣的事情,就代表這件事毫無意義?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即使我們嘗試畫兩個圓形,它們也不可能一模一樣,因為我們是人類而不是機械,在每次的重複當中我們都在創造新的軌迹。法國哲學家德勒茲(Gilles Deleuze)就曾在著作《差異與重複》中提到過,所謂的複製物也是新的東西,真實世界只能成為存有的過程(becoming),而沒有穩定不變的存有(being)。Pakhung留意到很多人剛開始學習花式跳繩時都想追求新的花式,但在不斷重複練習做同樣動作的情況下卻容易會感到沉悶而氣餒,他認為只要能真正理解跳繩的變化,其實過程的樂趣比你想像中還要多,重複的練習也會變得有意義。

「大眾所認知的跳繩可能就是向前跳、向後跳、交叉,或是別人所講『雙飛』這類入門級的動作,花式跳繩當然也要學習這些動作,但變化會多一點。花式跳繩好玩的地方就是可以與音樂配合,又可以加入舞蹈和體操動作,即使是倒立和掌上壓這些力量動作也可以。不同的動作亦可以訓練身體的各種技巧和肌肉,所以是一種覆蓋全身的運動,對我來說有着無限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