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赴敦煌各處文化之地 記錄香港學生遊歷的點滴:「敦煌屬我們珍貴的文化寶藏。」
Lifestyle
遠赴敦煌各處文化之地 記錄香港學生遊歷的點滴:「敦煌屬我們珍貴的文化寶藏。」
Photo: TEXT HOIYIN WONG HELLY
READ MORE
遠赴敦煌各處文化之地 記錄香港學生遊歷的點滴:「敦煌屬我們珍貴的文化寶藏。」

遠赴敦煌各處文化之地 記錄香港學生遊歷的點滴:「敦煌屬我們珍貴的文化寶藏。」

敦煌,這個地方,最廣為人知為「絲綢之路」重要一據點,但也許,於你的在學時代以後、百多年前絲路受阻以後、種種政治原因與文明發展以後,這地已幾乎被我們忘記得一乾二淨。不過,莫高窟的壯麗、月牙泉的魅力;在地的綠洲、戈壁與沙漠;內藏的雕塑、壁畫、瓷器與駝馬,一切古時遺留下來的修養與智慧,其實一切都待在原地,只等待我們他朝有日能踏足到訪,完完整整地翻開它、閱讀它、揭示它。「香港青年敦煌實習計劃2023」,正造就了在港16位大專學生與編輯一次機會,拜訪敦煌。我們彼此仰望着同一絕景,但均以不同的方式感受、景仰、理解。在此,記錄下眾多雙眼睛的感動時刻,以及此地民族文化交融之美麗。

 

Photo: TEXT HOIYIN WONG HELLY
遠赴敦煌各處文化之地 記錄香港學生遊歷的點滴:「敦煌屬我們珍貴的文化寶藏。」
Photo: TEXT HOIYIN WONG HELLY

敦煌,這個地方,最廣為人知為「絲綢之路」重要一據點,但也許,於你的在學時代以後、百多年前絲路受阻以後、種種政治原因與文明發展以後,這地已幾乎被我們忘記得一乾二淨。不過,莫高窟的壯麗、月牙泉的魅力;在地的綠洲、戈壁與沙漠;內藏的雕塑、壁畫、瓷器與駝馬,一切古時遺留下來的修養與智慧,其實一切都待在原地,只等待我們他朝有日能踏足到訪,完完整整地翻開它、閱讀它、揭示它。「香港青年敦煌實習計劃2023」,正造就了在港16位大專學生與編輯一次機會,拜訪敦煌。我們彼此仰望着同一絕景,但均以不同的方式感受、景仰、理解。在此,記錄下眾多雙眼睛的感動時刻,以及此地民族文化交融之美麗。

 

遠赴敦煌各處文化之地 記錄香港學生遊歷的點滴:「敦煌屬我們珍貴的文化寶藏。」
遠赴敦煌各處文化之地 記錄香港學生遊歷的點滴:「敦煌屬我們珍貴的文化寶藏。」

洞窟的過百張臉孔

1600多年前,名為樂僔的和尚西遊來到嗚沙山,見山谷幽靜,古樹參天,又被夜間前方的奇景迷住了,一念之間,便有個想法——立誓要在此地立窟,這就是每人都敬重仰慕的莫高窟的緣起。

遠赴敦煌各處文化之地 記錄香港學生遊歷的點滴:「敦煌屬我們珍貴的文化寶藏。」

敦煌現有洞窟800多個、其中莫高窟佔整整735個。當天,它們氣勢磅礴有系統地站立於我們面前,並用其內涵(窟內的各種壁畫與佛像)引領我們內進它的靈魂之底處;一甫進洞窟的軀幹,見牆壁上生動而簡樸的佛教內容、依然安然無恙的禪窟(意為僧房,也作禪修之用)、每個洞窟中央位置依舊傲然屹立的巨型佛像,自能想像當時僧人的修行日常、人民對佛教的虔誠、供養人(指那些出資開窟、塑像、繪畫的各色人等)的貢獻精神。眼前一切因佛而生的絕景,彷彿一見如故,吸引着我們頓時修身養性,慰藉所有人的心靈。

遠赴敦煌各處文化之地 記錄香港學生遊歷的點滴:「敦煌屬我們珍貴的文化寶藏。」

經過幾天與洞窟的相處,學生眾人莫不為之動容,各有各體悟,有一位來自香港大學的同學向明菡(Angie)作出分享:「十年前,我曾站立在莫高窟第158窟的佛像前方,當時太小了,無法理解當前風景;十年之後再機會再次來到佛像面前,彼此凝視那刻,我被其慈悲震懾了心,讓我感動得流淚。」

事實上,我得要謝謝同學主動說出感受——因芸芸洞窟之中,你我能恰巧被同一個佛像感動過來,是一件既浪漫又何等難得的事。

遠赴敦煌各處文化之地 記錄香港學生遊歷的點滴:「敦煌屬我們珍貴的文化寶藏。」

158窟,此窟又被稱之為「涅槃洞」,俗稱「睡眠洞」。窟形為長方形,進深為7.28米,橫長為17.20米,靠後壁有1.43米高的通長大台,大台上又有較矮小形如睡榻的小台,佛像即臥其上。佛壇上那尊涅槃像,表現了釋迦牟尼涅槃時的情景:唇含笑意、並且雙目半閉,不帶絲毫凡人入臥終的痛苦及悲哀,相反猶如欣慰,滿意地入睡,整個形態,表現了「寂滅為樂」的涅槃境界。雖凡人如我未能超越憂惱、憂苦,難斷煩惱絲,但那一刻對佛像的凝視,空間即淨止,讓我突然回到當下的感知,感受着清淨、自在、呼吸,活着的感覺,「涅槃」這境界,彷彿在釋迦牟尼的見證下,被我擁有過片刻,頓時解脫,完全自在。

遠赴敦煌各處文化之地 記錄香港學生遊歷的點滴:「敦煌屬我們珍貴的文化寶藏。」

再補充,在研究院工作超過十多年的「敦煌硏究院」甘肅鴻文敦煌藝術硏修中心邊磊校長更指:「根據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標準,全世界九百多個世界文化遺產地當中,能夠完全符合六大標準的,嚴格來說只有兩個,其一為莫高窟,第二則是是意大利威尼斯。」藉此,我們可見莫高窟對世界的深厚意義與影響。

 

遠赴敦煌各處文化之地 記錄香港學生遊歷的點滴:「敦煌屬我們珍貴的文化寶藏。」

汗水流於草方格上

據悉,敦煌石窟的最低層洞窟,早於40年代大部分被埋在沙中,風沙頻頻影響着洞窟的保存與安危,令莫高窟長期飽受風沙侵蝕。於是風沙治理工程因而實施,有工程治沙、生物固沙、化學固沙,更少不了就是草方格沙障固沙。

草方格沙障固沙是指在沙丘地段設置草方格沙障,固定流沙,並為沙土創出綠色奇蹟。然而此次旅程,同學們每隔幾天,均需沿戈璧,也在烈日當空之下,徒步約30分鐘走到沙丘之上,全面學習與了解當地的治沙工程與保育工作。學員們更親自手持鋤頭,並一手拿着草堆,續而將其放到對的位置,親試製作草方格,然後一個又一個小方格誕生,親身經驗更令同學了解到,這都是用汗水換來的成果。

遠赴敦煌各處文化之地 記錄香港學生遊歷的點滴:「敦煌屬我們珍貴的文化寶藏。」

難怪,對於某些同學來說,治沙工程可成為其整趟旅程最難忘之回憶,「起初都不認為治沙是那麼重要,但當我為了在莫高窟拍個照,並卸下頭上帽子與口罩之時,小風暴突然來襲,有令我不適。如此經驗,讓我更難想像過去那些老前輩在此工作艱辛的程度,治沙工程可謂一個非常偉大的工程。」在香港大學主修藝術歷史的謝扶洛(Nora)同學說。

遠赴敦煌各處文化之地 記錄香港學生遊歷的點滴:「敦煌屬我們珍貴的文化寶藏。」

沙土之上鳴沙山

然後最終來到沙土上——鳴沙山。

鳴沙山古稱沙角山,晉代始稱鳴沙山。這座位於甘肅省酒泉市敦煌市西南莫高鎮的沙漠,以沙動成響而出名,乃一座固定沙丘。東西長40公里,南北寬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

略有所聞,當鳴沙山在天朗氣清時,方會發出「絲竹管弦」般的聲響;我們都放大感觀,細聽着沙漠的聲線,那悅耳而奇妙的聲音,果然真的出現了。那聲響,被稱為敦煌八景之一的「沙嶺晴鳴」。

遠赴敦煌各處文化之地 記錄香港學生遊歷的點滴:「敦煌屬我們珍貴的文化寶藏。」

我們的腳印都留在嗚沙山,再來到駱駝的背上,駱駝依靠沙漠前行,歷時四十分鐘。我與駱駝首次碰頭,就要被迫對視、被迫依伴、被迫有身體接觸,但其頸部有秩序地響起的小丁玲,引向我們平靜、信任。記得那時撫摸着牠的背部,告訴牠請我們相信彼此,而牠也好像聽見了。就這樣,你共我,在浩瀚的沙丘中央上,掌握着屬於彼此的脈搏,走着走着,一同前行。 

遠赴敦煌各處文化之地 記錄香港學生遊歷的點滴:「敦煌屬我們珍貴的文化寶藏。」

駱駝與我最終都要分離,彼此的依伴結束在月牙泉——位於鳴沙山懷抱之中。儘管鳴沙山長年風狂沙飛、塵土飛揚,但鳴沙山千古以來始終也能與月牙泉和諧共存,單看這點,經覺浪漫致極。

 

遠赴敦煌各處文化之地 記錄香港學生遊歷的點滴:「敦煌屬我們珍貴的文化寶藏。」

自2016年以來,青年廣場經已帶領超過100名香港青年到敦煌了解無盡的藝術和文化,而當地帶領者都由在邊磊校長擔當,他最後向學生與我們作出寄予:「面對敦煌,自覺越發現得多,越覺得自己所知道得越少,我們方要繼續探尋當中奧義,還需努力承傳那敢於奉獻、開拓精神與勇於擔當的莫高精神。」 

by Hoiyin Wong Helly
Don’t Miss
立即登記接收
訂閱電子報,獲得更多資訊、體驗及禮遇
SIGN UP
FOLLOW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