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搬屋、順便收拾公司的雜物,最想做的 ,就是把我的書山整理和分類,現今特區流行以結果為目標,我要積極行動,希望半年內把任務完成。
看着我的書山,就像一本《通勝》的縮影,裏面包羅萬有,單是漫畫已經超過三千本,這些已是我的精選;遠的不算,如果把近三十年來所買的漫畫都儲下來,我相信會十分壯觀。

在手機不離身的今天,我對書本還有一份感情,我喜歡書香和油墨香,還有紙張獨特的質感。翻開書本,跟著頁順,就像和一個朋友或情人在交流,iPAD 是躺在床上睇電影用的,我還是喜歡閱讀實體書。
年紀大,比較理性,已能執行購買熔斷機制,不會像年輕時般任性,喜愛一本書,便想盡辦法收集各種不同版本。收藏書本,很容易會變成一種執念,某朋友家裏藏書過萬,但是我相信他看過的不夠十分一,他的興趣就是擁有、擁有和再擁有。

整理書本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相信很多設計師如我,人生花了大量金錢購買設計書和參考書,不過幾年,半數以上會變成一堆過時的雞肋,儲之無味,棄之可惜。還好近年流行漂書,多了一個途徑和別人分享,不至於直接拿去堆填區。
書籍陪伴我成長,不少更超過四十年,更深夜靜,隨便開箱翻書,就像打開一本本老舊的相簿,百般滋味在心頭。
書籍提供知識,也能勾起回憶。

《瀛寰搜奇》
兒時家裡訂閱《讀者文摘》,書中總是夾著很多廣告,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那本厚厚的《瀛寰搜奇》,自小愛胡思亂想,看到不明飛行物體、人體自燃、詛咒或亡靈等介紹字眼已十分興奮!由於這本書訂價昂貴、心裡也隱隱覺得無聊,實在不好意思叫家人購買。
後來不知道為什麼《瀛寰搜奇》會在我家出現 (這也是一宗神秘事件),我花了很長時間研究內容,雖然囫圇吞棗,卻也樂在其中。因為這本書,我認識了外星人、消失的阿特蘭大、太陽黑子、開腔手傑克、耶穌裹屍布、廚房的耶穌面 (??) 等經典靈異事件,人生眼界大開。每次翻閱《瀛寰搜奇》,都會瞬間變回一個九歲的小學雞。

《穿孖煙囪的男人》
八十年代是博益和友禾的袋裝書天下,錢瑪莉的《穿KENZO的女人》是第一代港女殘酷物語,上下兩集都是麵包與愛情的鬥爭。《穿孖煙囪的男人》其實很難看,內容講述一個男人 (優皮) 的無病呻吟,在工業學院讀設計時,覺得這個書名幾好玩,用了它做封面設計的功課。
《故園風雪後》
發育階段憧憬刻骨銘心的愛情,瓊瑤老土,岑凱倫故事病態。《故園風雪後》寫的是年青人傷春悲秋,很有共鳴。長大後才知道作者鄧小宙和鄧小宇是兄弟,而鄧小宇是錢瑪莉,他們的弟弟是巴斯光年鄧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