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新聞變成歷史,藝術能否成為另一種紀錄?藝術家周俊輝於Art Basel Hong Kong 2025 呈獻個展《Interview the Interviewer II》,以繪畫回應資深新聞人張寶華的文字與影像記憶,在畫布上展開一場跨越時代的對話。他既是觀察者,也是提問者,透過藝術重構歷史場景,重新思考記錄與被記錄之間的關係。周俊輝如何看待圖像與真相的距離?而這次創作又如何回應他對媒體與社會的思考?讓我們從他的視角出發,走進新聞與藝術交匯的邊界。
身份互換的合作契機

「在張寶華的畫廊開張前,她找我談合作的可能。我想如果要合作,就要做一些只有跟她才出現的作品。」周俊輝憶述創作起點時說。他提出「身份倒置」的概念,反過來由自己採訪記者張寶華,透過她第一身的採訪經歷與照片,從新聞視角出發,轉化為藝術創作。
「亦希望透過藝術的方法,將這些舊聞資料再一次激活,成為新的藝術作品,添上新的訊息。」
熟悉又陌生的集體記憶

展覽作品橫跨多個重大歷史時刻,包括1997年香港回歸、首屆博鰲亞洲論壇、北京奧運等。他希望觀眾透過畫作重新理解這些時刻:「新聞片段記錄了歷史的一刻,我在畫演譯新聞片段,觀眾雖然在看同一個畫面,但因時間不同能對事件的理解亦已經不同了。」
這些圖像,既熟悉又陌生,也喚起不同時代的集體記憶。
誰在記錄誰?

展覽名稱《Interview the Interviewer II》本身也暗藏玄機。「作品雖然是我畫的,但完成後我亦會變成作品的觀眾。被採訪者看似是說話的一方,但其實亦都在閱讀以前自己寫過的說話。」
透過藝術家的重新詮釋,這些新聞照片得以呈現出不一樣的意義,有時甚至是多年後才發現的新線索與價值。
新聞之外的延續

周俊輝向來擅於將電影、新聞與報章圖像轉化為創作語言。他解釋:「這些圖片是二手其實又是一手,因為照片是出自一位前線記者,會出現新聞鏡頭以外的東西,例如領導人的皮鞋、人民大會堂的地氈。原本只有幕後工作人員能夠看到的,放在新作品中會令觀眾增加一份現場感。」這種轉化,也令圖像在新聞之外,獲得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