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Margot Robbie和Ryan Gosling主演的《Barbie》真人版電影,上映後在全球獲得高討論度與高票房,電影除了滿足一眾Barbie粉絲的期待,其實也與流行、時尚文化以及性別議題息息相關。今期《ELLE》就請來性別研究學者黃鈺螢(Sonia)、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講師李薇婷博士(Bao)和香港逸東酒店文化總監兼藝術家陳敬元(Joseph),與我們暢談藏在這部粉紅色電影背後的特別意義。

性別研究學者Sonia(左)、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講師Bao(右)及香港逸東酒店文化總監兼藝術家Joseph(後)
ELLE:《Barbie》是無腦電影?從上世紀至今人們對Barbie存在着刻板印象,為甚麼到現在人們還未看過電影就認定這部電影只是一部「無腦片」?
Joseph: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Barbie 的靈感來源其實是成人玩偶Bild Lilli,而Barbie最初的職業設定就是一個時尚模特兒,而這些都構成Barbie作為對女性刻板形象的慾望投射。而有調查更指出,討厭《Barbie》電影的人很多都喜歡看《教父》這類圍繞直男理想形象的電影,《Barbie》沒有刻畫出那種直男。而電影男主角Ken吸引的受眾也並非傳統的直男,更多男同性戀喜歡注重打扮的Ken,說到底可能就是因為這部電影講述着與直男無關的議題。很多人看電影就是想從角色中尋找認同,而父權社會下直男不會想成為Ken 這樣的男性,反而想成為《教父》那種有權力的男性。
Bao:人們認為《Barbie》是無腦電影的主要原因就是Barbie是一件玩具。在香港,很多人會認為《教父》才是有深度的電影,這就是一種刻板印象。如果人們真的有去深究《Barbie》這部電影是如何成形,他們就不會認為是無腦。監製兼主演Margot Robbie由角色的種族和膚色到Barbie的歷史以及系譜也有研究並投放到電影中,只是大家仍然認為Barbie就是一件小朋友的玩具。
Sonia:而《教父》這類經典重要電影通常都是以男性為主,像是《Barbie》中,當Ken發現父權制後也是觀看《教父》,象徵對於這種「直男理想」的崇拜。而《Barbie》的內容也不是超級英雄片那種保護地球、捍衛國家、以科技戰勝邪惡那些「豐功偉績」,而只是關於社會上各式人相對平凡的生活和自我發現的歷程。或者他們認為一個玩偶尋找自己的生命意義沒有那麼重要。

性別研究學者Sonia(左)、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講師Bao(右)
ELLE:我們為甚麼會追求像stereotypical Barbie似的完美無瑕?
Bao:最重要的問題是「你是為了甚麼人去做這件事?」而Mattel發售Barbie的時候是把她和Ken湊成一對,Barbie的功用是教導女孩子成為女生的理想榜樣。這個定型出現是因為社會大部分的人認為這樣才是及格的女性,身形要瘦削並喜歡生理男性,而這個男性是可以帶領她去看《教父》的。
Sonia:這些男性在社會上擁有比較多的資源,而你要靠依附他或是得到他的垂青才可獲得這些資源,所以你就要成為符合他審美的模樣。為何某種美會成為普世的美,就是因為在媒體上不停被複製,而媒體是告訴我們甚麼被社會認同和值得被看見,所以你很少會看到像我一樣130磅的人在雜誌上出現。例如在韓國為何人們影證件相求職的時候要修圖修得這麼厲害,就是他們認為這樣才會更容易找到工作。
Bao:Stereotypical Barbie有趣之處就是為何當代社會會認為這些才是最特別,是因為她是白人女性,一定要進入她們的世界擁有這樣的身形,這種意識形態是整個社會的人層層疊加去建構,所以大家會覺得這樣才是最好看,就像男性也會以Brad Pitt這樣的人為指標,因而衍生出身形焦慮這種問題。
Joseph:Barbie 剛推出的時候是一個時尚模特兒,所以她可買很多衣服去更換,也引伸出資本主義下平權的問題。你要有錢才可以獨立,例如女性工作獨立於傳統家庭對女性的經濟束縛。現在Mattel推出多元Barbie形象,更讓不同族群通過消費支持所屬政治傾向,像是黑人Barbie 或是環保主義的Barbie等等。

性別研究學者Sonia
ELLE:電影中,Barbie透過戲裡的經歷體會到人生的喜怒哀樂,也感受到老去的美麗,最後選擇成為真正的人類,這個故事能帶給我們甚麼反思?
Bao:Barbie最後去看婦科其實代表她承認了自己的身體。電影中的Barbie和女性一樣面對各種圍繞身體的問題:有困於母職的女主角,有因為懷孕而被停產的媽媽芭比,所以Barbie去看婦科代表了生育並不是罪,鼓勵人們正視,建立更正面的價值觀,像是未婚生子,其實不是可恥的。我們要去承認女性的性主權、需要以及我們的身體。
Sonia:一個沒有任何性器官的Barbie所代表的女性主義「理想」必然是有缺失的,因為她並不是具備完整的、作為「人」的在地經驗。
Joseph:整部電影的中心思想亦可能就是生育的經歷,由電影起初Barbie講到在Barbie推出前女孩是玩洋娃娃,而Barbieland內不同沒有孩子卻有成功事業的女性,到醒覺自己和電影角色Gloria 的母女關係,最後結局Barbie在做產科檢查,反映出女性如何面對傳統社會期許的母親形象,以至擁抱子宮作為順性別女性的身體經驗。

香港逸東酒店文化總監兼藝術家Joseph
ELLE:從Ken在電影中學習到的父權體制,到現實常見的厭女、仇女情節,以及雌競、媚男心態,又反映甚麼社會問題?
Joseph:電影裡的男性都表現得有點太愚蠢,每一個角色都很滑稽,有點像傳統男主性主導的電影中的女性刻板形象的反面,這種平面化處理帶諷刺意味。而Barbieland 一開始像是一個看似和平的母系社會,但只要Ken 稍為游說她們就進入了父權制的雌競、媚男心態,某程度上也反映出真實世界的人其實也受社會濡染效果影響。
Sonia:其實電影中所謂的理想母系社會,女性和男性權利和地位不對等的狀態也不是很理想,Ken就像是家具一樣。
Bao:真實世界的父權制也不是理想的,不論是母系還是父權都不是理想的,所以才需要這部電影。故事最後的Barbieland也改變了,也提到讓Ken們慢慢去爭取改變,就像現實世界的女性開始擁有自己的權力。
Joseph:終究我們都只是人類,隨社會和文化改變,改變對自我和世界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