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中拓展真我!探索藝術中的多樣性
ELLESociety
文藝中拓展真我!探索藝術中的多樣性
Photo: KEITH CHAN (portrait),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rtwork); hair KENNETH LEE at MINI G BEAUTY SALON; makeup CAC LEUNG; text KO CHEUNG; coordination HELLY WONG & KAREN WOO.
READ MORE
文藝中拓展真我!探索藝術中的多樣性

文藝中拓展真我!探索藝術中的多樣性

Share to:

「如何成為自己?」是每個人的成長課題。惟當代社會狂猛如虎的城市速度與噪音,常使我們深陷於種種焦慮——懷疑自己 不夠漂亮、不夠聰明、不夠完美。這既局限了各自對生命的理解,亦影響了人際相處的同理心及包容力。抵抗惡性循環,我們更需要追求「創造力」和「想像力」——敞開自己的心思,漂流於多元的美藝和文化領域,傾聽內在的情緒,感受他者的處境,觀察世間的變化。影像創作者Kitty Yeung(楊適榕)及藝術家暨策展人黃嘉瀛就通過探尋創意的過程,逐點地破除迷思、解放真我,領略萬有的智慧、韌力與多樣性。

Photo: KEITH CHAN (portrait),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rtwork); hair KENNETH LEE at MINI G BEAUTY SALON; makeup CAC LEUNG; text KO CHEUNG; coordination HELLY WONG & KAREN WOO.
文藝中拓展真我!探索藝術中的多樣性
Photo: KEITH CHAN (portrait),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rtwork); hair KENNETH LEE at MINI G BEAUTY SALON; makeup CAC LEUNG; text KO CHEUNG; coordination HELLY WONG & KAREN WOO.

「如何成為自己?」是每個人的成長課題。惟當代社會狂猛如虎的城市速度與噪音,常使我們深陷於種種焦慮——懷疑自己 不夠漂亮、不夠聰明、不夠完美。這既局限了各自對生命的理解,亦影響了人際相處的同理心及包容力。抵抗惡性循環,我們更需要追求「創造力」和「想像力」——敞開自己的心思,漂流於多元的美藝和文化領域,傾聽內在的情緒,感受他者的處境,觀察世間的變化。影像創作者Kitty Yeung(楊適榕)及藝術家暨策展人黃嘉瀛就通過探尋創意的過程,逐點地破除迷思、解放真我,領略萬有的智慧、韌力與多樣性。

保持生活的怒火與覺知——Kitty Yeung

保持生活的怒火與覺知——Kitty Yeung

這幾年間深水埗文青café其門如市,偏偏該區某「小店」卻常鐵閘緊閉,待其「店主」Kitty Yeung(楊適榕)打開閘門,才知這裡並非店舖,而是她跟朋友合租的工作室,除了進行個人創作,亦可變身策展或文藝空間。

「想在此專心創作,凝聚同好交流,更想打破深水埗只有文青café的現象,為這區帶來不一樣的風景。」留有鬈曲長髮、身形高瘦、笑意溫柔的Kitty Yeung,說話直爽豪邁,骨子潛藏隱然的反叛和硬朗,叫人好奇她的鮮明個性怎形成?「我很接受生而為女性,從沒刻意想女生有何該做或不該做,亦相信『人』天生多元。奈何,當權者為掌控管治和權力,總會通過教育或民生政策等,將質素量化成數字,又分類及定義群眾,造成性別、年齡、貧富、種族或宗教等差異或歧視問題。」

圖:畢業作品《ephwaipi》短片借演員即興演出,剖析個人想法。

知識是改變的開端像Kitty Yeung,父親當教師,她從小就讀傳統的知名女校,從主

知識是改變的開端
像Kitty Yeung,父親當教師,她從小就讀傳統的知名女校,從主流角度看其家庭及學習條件似乎不錯,「但爸爸是嚴厲的大男人,設立不少家規,不准看電視或聽收音機、不准到朋友家玩樂或吃零食,也要全天候讀書。學校的性別觀念保守,強調女生要做lady,必須穿絲襪和高跟鞋。」越壓抑令她越想反抗,「我不認同限制,但作為權力鏈的底層,自知未夠知識或能力改變制度,就透過日常的微小行動抗議,例如不肯穿高跟鞋,着平底鞋或靴周圍走;故意揀人人眼中『男生才讀』、父親也不看好我讀的物理和電腦科,還整天捧着書示人。」她笑說:「好無聊吧?但這是能力可及的發聲。」
但「無聊」卻是創意的養分,激發Kitty Yeung求知和求變。「於中大主修新傳及副修社會學,當時的社會學副教授的陳健民,常鼓勵我們debunk(破解迷思)現有的norm(社會規範),拆解其成因、狀態及影響。我又生於1997年,是受國民教育及社會運動啟蒙的一代,對新聞傳播、資訊應用及社會責任,有深刻的感受和想法。大學教育幫我梳理出任性的源頭,基於對社會制度或權力的anger(怒火),亦是這股情緒驅使自己專攻creative media,不只做強調真相和事實的新聞業,而是參與更具想像性的短片、攝影或影像創作,以更富思考空間及軟性能量,抒發所想也感染別人關心未被主流關注及接納的社群。」

小心社會給你的「眼鏡」Kitty Yeung 認為每個人的身心靈都是立體的,她所關心的

小心社會給你的「眼鏡」
Kitty Yeung 認為每個人的身心靈都是立體的,她所關心的社會現象亦頗多樣化,「依據個人成長階段、生活圈子或潮流趨勢,構思每次創作主題及元素。隨機緣而定,較常圍繞性別定型、權力不均、資本主義或職場剝削等。」跟Candice Ng合導的畢業作品《ephwaipi》短片,她借故事中兩位女演員的即興演出,投射現實中自己對性別、宗教及愛情關係對女性的規限,剖析心底傷痕;參與「周耀輝歌詞班(一世唔畢業)同學會」的「雌雄同歌2:《這是我》」的音樂錄像創作,又跟跨性別主角Elson藉由深度傾談及相處,跟作曲人、填詞人及造型師等,合力建構人物形象及影片細節,每次創作如歌曲文案描述,是用刀鋒解剖人性、沉澱再修復的過程。

「一環又一環的溝通,提醒了我既要認知議題,也要尊重人物。」Kitty Yeung常觀看Nowness

「一環又一環的溝通,提醒了我既要認知議題,也要尊重人物。」Kitty Yeung常觀看Nowness、I-D及Sundance等影片,亦留心歐美、東南亞、印度或柬埔寨等地的影像作品,「既讚歎海外創作者走得前衞,但亦注意外地市場會將議題玩到爛、變商業,像彩虹經濟、大碼模特兒,有時噱頭大於關懷,反過來強化了標籤。」回到個人創作,她特別小心素材處理,「像Elson做過胸部切割手術,拍攝前會跟他求問清楚,應否聚焦象徵性強烈的部分,或採用其他表達?平日選詞用字,又留意『小眾』、『邊緣』等字眼,會否更劃分差別?前陣子某運動品牌以不同胸型介紹女體之別,引來網民激烈批判,我會思考既是內容生產者也是受眾,該怎樣消化紛紜訊息,又要怎樣轉化成有用資訊,啟發其他受眾?」

以上難題,Kitty Yeung沒有答案。「特別社運和疫情後,社會多了矛盾和隔閡,創作媒介及手法亦急劇轉變,我也是且行且走摸索中。近年不時問自己,所謂『好人』和『壞人』如何分野,『對』與『錯』怎麼判斷。閱讀許多資料後,我想到不同語景、文化和時代,影響人們觀看世界的視角。我們若想拿捏說話行事的平衡,必須認清社會給自己戴上甚麼『眼鏡』,又要怎樣適時擺脫它,做出符合良心的選擇。」

圖:《這是我》音樂錄像創作的跨性別主角Elson,生理性別是女性,但自我認同為男性,後經手術轉換性別。

將心比心守護善良——黃嘉瀛

認識中黃嘉瀛有多重身份:作為藝術家,她喜以身體述說女性故事,創作也

認識中黃嘉瀛有多重身份:作為藝術家,她喜以身體述說女性故事,創作也不畏爭議。某次朋友於中文大學舉行談「收兵」(把對自己有好感的人當作「觀音兵」)的展覽《Friends》,她親身扮狗拍裸照藝術品;於個展《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又以「美圖秀秀」修圖為主題;在《Contemporary Artefacts》將個人肖像印刷到不同物件,反覆思辯主流美感為何物。

作為策展人,她勇於倡議女體、女權和LGBTQ題材,又藉由《我身於我城》關心香港、德國、緬甸、白羅斯和越南藝術家的創作處境及政治壓迫,在《觸感藝術節》關注視障人士,還有參與罕見病、貧富及勞工等公共議題;另外,她又不時在《文學放得開》或《虛詞》等文化平台跟各界月旦文學或時局等。

曾被社會規範的靈魂如此種種,有人讚賞「敢作敢為、活得自信」,有人抨擊「譁眾取寵、潑辣出位」,嘉瀛均平常心面對,「人看人總有stereotype(刻板印象),情況也非香港獨有,而是人類社會的結構性問題。從古至今,統治者為了管理及權力,會從家庭、學校到職場將人歸類,鼓勵的也是統一,多於不同。」

以其家庭為例,「不少人認為我喜歡女生是受父母離異影響,我不太同意,這純粹個人取向。家有兩個姐姐,大人常作比較,嫲嫲又重男輕女,總說『女生是蝕本貨』,童年曾不開心,但後來看二叔終生為家庭憂慮、堂弟背負長輩壓力,又明白男生也不易做。」至於校園,「中五前讀女校聖家,宗教氣氛濃烈,老師常批判和否定學生,朋輩之間多競爭,偏偏我個性跳脫,試過講句『耶穌像咁大隻』被罰,主動表達意見被老師寸『呢度唔係你嘅舞台』,或被欺凌等,一度摺埋自己。」嘉瀛憶想。

直到中六轉讀男女校玫瑰崗,封閉的心才釋放,「校方重視核心價值,不容許吸毒、懷孕或偷竊等,但對學生個性發展卻寬容。有『巴膠』同學夢想從事巴士業,老師竟然請專人解答他的疑問;同學們來自五湖四海、古靈精怪,也有同性戀的,大家不會取笑,和平共處。」嘉瀛重新享受讀書和青春樂趣,「我不再像小時候,要刻意模仿做時裝的媽咪,日日化妝扮靚被認可才有安全感,而是打扮與否也自在,愛美也不為『悅己者』,純粹自己開心。」

你是由你所建立的回首往事,嘉瀛感恩,縱使遇過不好的人事,「但也結識到

你是由你所建立的
回首往事,嘉瀛感恩,縱使遇過不好的人事,「但也結識到很多好人,願意互相聆聽和關心,讓我知道哪怕身處環境有被動的或惡劣的因素,但我們仍然有權選擇個人的立場和方向,決定怎樣建立『自己』。」認清這一點,對創作人尤其重要,「我喜歡藝術,嚮往無邊際的創意,它也助我表達無數難言的情緒。但入讀藝術系、踏足藝術圈,見證市場計算,文人相輕、利益衝突等,不得不承認背後殘酷的現實性。隨網絡發達,資訊或輿論排山倒海,又令許多事變複雜、難定論。」

自處與應對之間,嘉瀛相信最重要的是,「將心比心,守住善良。做藝術或做人也好,你都要想清楚每個動機、手法、目的,及道德性和是非黑白。像我若是男生,還可自由或肆意地用陰性象徵講女人嗎?肯定被批評鹹濕。我願意承認『生而為女性做女性藝術』有其優勢,但亦會自我警醒別淪為消費或賣弄,或用多樣性包裝偽善,而是要善用自身資源,好好推動社會進步。」即使遇過受人質疑她做藝術倡議不是純藝術,像把藝術當工具,「我清楚出發點想幫人,手法不帶傷害性,心安理得。」

海納百川的視野與心懷
比起外界眼光,嘉瀛更在意有否自我成長,「惟有放下成見、打破常規,方可發掘世界實相。像我對視障零認識,全靠健視和視障藝術家講解,才知道社會對傷健支援的不足,切身體會藝術努力求存的精神;或中港政治不同,我密切留意品蔥、看央視等大陸資訊,了解中國藝術家或人權狀況,才可宏觀對照香港和分析時局。」
嘉瀛又想起,從前在中大最愛讀尹翠琪教授的藝術史,「除了課堂,我們還到過四川考察佛教和道教藝術,看每個朝代和地方皆有爭辯得面紅耳赤的觀點,發現人人有聲音總比沉默好,真理亦會隨時日洗禮後逐漸被提煉,藝術史的演化,讓我領會真正的海納百川,也明白看人生、藝術或世情,視野不妨長遠,才可促進多樣性。」

鑑賞文藝,親身創作,使人們得以讓目光穿越物質之牆,明白單靠物慾難以

鑑賞文藝,親身創作,使人們得以讓目光穿越物質之牆,明白單靠物慾難以改善生存處境,惟有由心出發直視自己,看見他人的苦難,才可以提高對生命的敏感度,讓人與人、或人與世界之間重新連結,從而應對時代激變的洪流,打破社會上不同的刻板規則。以下介紹的音樂及影視作品,也反映了當今世代關注的課題,當中有愛、有痛,有苦楚,但亦有希望。

圖:搖滾樂發展初階,美國結他手Chuck Berry擔任重要角色。

以音樂為不同議題抗爭隨音樂的交流碰撞、世代的爭取反抗,像70年代龐

以音樂為不同議題抗爭
隨音樂的交流碰撞、世代的爭取反抗,像70年代龐克文化興起,內部出現性別反叛,各界別的女力又崛起,較新形式、新觀點的搖滾樂開始擺脫舊路,少了以性或暴力為題的作品,多了風格獨特的女性搖滾音樂人發聲。例如早年冒現Patti Smith、The Slits、Bikini Kill等才華型的女性唱作者,或獨立樂團Yeah Yeah Yeahs主唱兼鋼琴手Karen O既可狂野又可溫柔,近年疫情之下無法巡演,Karen O跟加州酒廠Ashes & Diamonds合作,為其粉紅酒(Rosé)繪製18款手繪酒標,並將收益全部捐給支援跨性別黑人族群的慈善機構The Okra Project,實在地發揮文藝的影響力。

圖:提倡暴女運動的龐克樂團 Bikini Kill 唱片封套。



好些新血也叫人欣賞。英國女歌手Nadine Shah本是巴基斯坦和挪威混血兒、第二

好些新血也叫人欣賞。英國女歌手Nadine Shah本是巴基斯坦和挪威混血兒、第二代英國移民,多元的文化背景使其格外關心民族議題,特別 911 後目睹種族歧視加深,她於幾乎不見穆斯林及其女性的搖滾圈中,積極探討政治和社會議題。首張專輯《Love Your Dum and Mad》用暗黑的另類搖滾曲風,悼念兩位因心理病自殺的男性友人,鼓勵社會正視精神健康;第二張及第四張專輯《Fast Food》分別以女性視角,詼諧地批判「感情」、幽默諷刺「女人三十」及兩性關係;第三張專輯第《Holiday Destination》最國際化,跳出私人生活,針對敍利亞難民危機等民生困苦,同名單曲狠批富裕社會對難民視而不見,另一首〈Out the Way〉,就英國因脫歐公投後移民及少數種族被攻擊作出吶喊。疫情高峰時,Nadine又出席英國政府「數碼、文化、媒體及體育部」調查聽證會,公開分享串流音樂的資金對小眾歌手的影響,期望用個人經驗為產業及後來者開闢多樣化的道路。

邊追劇邊開闊「情與愛」視野日本是香港人嚮慕的旅行勝地,可是若你深入

邊追劇邊開闊「情與愛」視野
日本是香港人嚮慕的旅行勝地,可是若你深入研探當地文化、職場及社會習俗,都知道這個尊崇神道教、自然災害頻繁,強調「美與哀」、恥感文化及階級秩序的國度,也有其壓抑及幽暗之處。前陣子播畢的NHK日劇《不戀愛的二人》,沒迎合主流社會的刻板愛情模式,透過兩位男女主角在無法理解戀愛與性的「aromantic」(無浪漫傾向),以及不會對人產生性慾的「asexuality」(無性戀)的情況下,怎樣組成沒有愛情但卻精神支援的「當代多元家庭」,從中探討家庭成員彼此磨砥的價值觀,還有無光譜中的人們難以跟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寂寞。不期然感到這樣的題材格外難得,也別具社會意義。

畢竟日本人以至華人的家庭觀念存在很多要求及限制,例如女性必須溫婉順從、男尊女卑亦嚴重,能有多些作品倡導男女平等、人性平權,多少是好開始。再者,就個人層面的學習,這類題材也讓更多人明白,雖然性關係常被視作區分愛情和友誼等感情的方式,性愛似乎又是愛情「內建的預設行為」,但世上亦存在更多樣性的愛與生活模式,並非所有愛情關係都必須建立於性吸引力或性愉悅之上。

圖:《不戀愛的二心》男主角高橋一生及女主角岸井雪乃。

自我認同始於家庭教育家庭可說是每個人的生命根源,若當中教育或相

自我認同始於家庭教育
家庭可說是每個人的生命根源,若當中教育或相處出亂子,對精神及心理成長均會造成影響,怎樣解開這些心結值得深思。同樣由日本人創作的熱話劇作《勿說是推理》(漫改劇)及《小太郎一個人生活》(包括真人版及動畫版)主題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細看下去皆有一大共通點:兩個作品中,無論主角或配角們,在成長過程中似乎都遭遇過父母冷待或家暴等問題,《勿》的大學生久能整及《小》的4歲小孩小太郎,雖然天生聰明伶俐,但各自都因家庭狀況,不得已選擇獨居生活。

圖:《小太郎一個人生活》講述小太郎離開父母,獨自入住新公寓,跟各懷心事、無血緣的鄰居,開展窩心又感傷的多元新生活。

小太郎得到多位鄰居哥哥姐姐默默照料及保護,讓觀眾看到人際之間的

小太郎得到多位鄰居哥哥姐姐默默照料及保護,讓觀眾看到人際之間的生活支援網何其重要,「家庭」之定義也不止於血緣,而是關乎愛。但《勿》當中的人物卻沒如此幸運。通過男主角久能整不斷以反傳統的思維破解疑案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到眾多凶手也有其可憐可悲之處,例如連環殺手父子的悲劇循環、被家長毒打引致人格分裂的少女、縱火狂徒及「埋屍癖」司機的故事,反映當今日本充斥霸凌、虐童、家 暴、跟蹤狂及身心症狀問題。每一集故事及警語都發人深省,提醒我們要從最基本起步,檢視跟家人、親朋或自己的相處。

圖:《勿說是推理》以久能整(菅田蔣暉 飾)破解疑案展現日本時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