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廳盡是老物,例如有安徽官廳的松木製立柱,鄉下收來的舊長桌。別人看來破舊的東西,張修哲覺得特別親切。白色牆面上兩個「寶瓶」門,寓意平安,有着陰陽之分的造型。
Decoration
當古董融入家居設計!走入古董收藏家的北京古宅
Photo: Philippe Le Berre; styling 賈遠方
READ MORE
飯廳盡是老物,例如有安徽官廳的松木製立柱,鄉下收來的舊長桌。別人看來破舊的東西,張修哲覺得特別親切。白色牆面上兩個「寶瓶」門,寓意平安,有着陰陽之分的造型。

當古董融入家居設計!走入古董收藏家的北京古宅

將一些老古董放進家居設計會怎樣?是有陳舊味兒還是增加愜靜韻味?80後古董收藏家張修哲就是愛將古董融入家,在設計自己的家居空間時竟然把兩塊兩米多高的石碑放入其間:一塊石碑做了客廳的隔斷,一塊無字碑則成了茶室裡的茶案。他不是一個把藏品供在架子上的人,他更喜歡讓它們在日用之間煥發光芒。

Photo: Philippe Le Berre; styling 賈遠方
當古董融入家居設計!走入古董收藏家的北京古宅
Photo: Philippe Le Berre; styling 賈遠方

將一些老古董放進家居設計會怎樣?是有陳舊味兒還是增加愜靜韻味?80後古董收藏家張修哲就是愛將古董融入家,在設計自己的家居空間時竟然把兩塊兩米多高的石碑放入其間:一塊石碑做了客廳的隔斷,一塊無字碑則成了茶室裡的茶案。他不是一個把藏品供在架子上的人,他更喜歡讓它們在日用之間煥發光芒。

The Owner

張修哲出生在那個「少生孩子多種樹」的時代,祖籍魯西南,天性好古,自幼學

張修哲出生在那個「少生孩子多種樹」的時代,祖籍魯西南,天性好古,自幼學習傳統繪畫。2003年在北京學習視覺傳播設計,2007年畢業後創辦「抱璞創意玩具設計公司」,2009年在北京古玩城創立「逸居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開始專心經營古董。2013年至2015年就讀中央美術學院 研究生。其藏品多次收入中國嘉德拍賣公司「逸居」文房清供專場拍賣會。2016年9月在通州創立了自己的藝術空間,取名「不談裝修之室」。

牆面開門處鑲嵌着 一塊清朝的殘碑, 碑上的方孔可以看出它 被用來拴過牲畜,而五抓龍的浮雕是皇權的標誌, 一塊石碑就可以讀出時代 的變遷,雖然不完整了, 但主人卻十分欣賞這 殘破之美。

我們不禁疑惑:兩米多高的石碑如何搬運? 「當時為了將這塊碑石運進來,用了一輛28噸的吊車。」房子經過了三年的裝修,對於那 一刻,屋主張修哲記憶猶新。「選擇這裡,也是因為看 到這樣一個空間可以放置我的碑石,我看到房子就想到了這塊碑材,一下子就簽了30年的租約。」他的收藏和這個北京近郊的小院共同生長,三年時間才慢慢長到今天這個模樣,古物嵌入到建築的結構之中,也駐紮進他的內心。

優雅院子

院子是枯山水的概念, 分布着收藏的奇石, 「山石」雕塑裝置作品出自藝術家楊冬鷹。

這是一個平房小院,院子是由三面房屋圍合而成, 房屋朝向院子的內面是有着落地大窗的環廊。院子不 大,是刻意縮小的。「在北方,院子大了很難打理,一 年裡能夠享受植物的時間也不長。」張修哲用了中國枯山水的概念,院子裡布置了來自中國不同地區的奇石:靈璧石、紅䘎石、太湖石。他說:「其實院子格局的靈感是來自蒙德里安的色彩構成,分割成石子地面、綠地和魚塘。角落上最大的一塊太湖石,在晚上時影子很像 伏爾泰的雕像。」從小學習美術,大學攻讀設計,西方藝術影響着他,也使得他的收藏眼光很獨特。

品茶之室

煮茶是沿襲中國唐代的品茶方式,和精緻 的茶器相比,一塊無字碑讓空間顯得踏實而有份量。 鑲嵌在邊櫃上的竹子也有百年的歷史。

一進門的茶室是整個房屋的核心區,茶案就是一整塊明代的無字碑,2米多長,來自京西房山的大 石窩,所有明清皇家的石材都存儲在那裡。這塊明代碑材就是茶室的定海神針,有穩定踏實的質感。屋頂保留北方的斜頂,房子大樑下立着一根黃柏木的精神 柱,木材出自山東臨沂膠東地區,自然生長造就的豐富形態,好似一株有靈魂的生命體。竹製的邊櫃和榻 榻米,則有着日式的氣質。

茶室有着日式風格,但保持了中國北方的斜屋頂結構。 整個空間用到的材料都是舊物, 參茶之器都是主人收藏的古董。

「現在泡茶的方式是流傳明清的喝法。」張修哲續說,「其實日式的品茶傳統來自中國唐朝,茶室的規制也是唐風的沿襲。唐代奉行的 煮茶、點茶、抹茶就是日本茶道的前身。」

木隨屋長,老木被鑲嵌在牆上,造型多變的黃柏木,是茶室的精神柱。 這個被

木隨屋長,老木被鑲嵌在牆上,造型多變的黃柏木,是茶室的精神柱。 這個被當地人認為不能作為木材的奇形怪物, 卻是難以尋覓的茶室之寶。

在飯廳設置的壁爐,用了鄉村粗糙的石材,盡顯質樸。 壁櫃的面板是農村的老門板改造的, 在城鄉大拆遷的時代,當時這些門板大量湧入北京。

這裡有七成的收藏,都是在沒有這座房子的時候就已經儲存的,如何運用到生活中,他則費了一番心思,「很多東西都不是提前預想的,藝術多半是心血來潮。」就像他嘗試着,在過門的位置用一塊殘破的石碑和老木樑相結合做出一個門框,讓它們好像從來就在這個地方,讓每一次經過都感受到它們的美。「我出生在農村,在那個時代屬於超生的孩子。」張修哲說起對老物件的情感緣起,「上世紀80年代的農村,很多 東西都是老輩留下來的。小時候睡的床是祖爺爺留下的,木板床至少是清代的,老物件怎麼用都用不壞。」

收藏之路

和臥室相連的衣帽間,用百年老竹子做的衣櫃門。 左邊是一張古人小憩的木榻,上面放置的木枕上刻着主人的書法作品。

張修哲的收藏愛好可以回溯到初中12歲,最初收藏些麻錢、煙標這樣的小玩意。1998年京九鐵路開通,不到15歲的他坐火車一個人來到北京,開始在琉璃廠、報國寺錢幣市場出沒了。到大學畢業時,他的藏品已經開始參加嘉德拍賣了。後來在北京古玩城開了店,組織集會交流,專注的是其中的樂趣,他不喜歡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商人,更喜歡在交流中遇到知己,遇到真正對器物之美心領神會的好友。

中庭和內室相連作為客廳,特意做了大天窗,讓陽光照進室內,牆上攀爬的連翹也享受着陽光長出綠葉。 中間的石桌,是張修哲嘗試的設計作品,老石板來自膠東地區,地氈來自毯言織造。

在這個家裡,他整天琢磨的就是老東西怎麼能用到生活日常之中,美要經過使用才會變得有價值。古董在他生活中是必然的存在,如果說收藏的目的是為了升值,那麼這便不是他要的生活。

by 趙安 ; edited by Meilian Lee.
Don’t Miss
立即登記接收
訂閱電子報,獲得更多資訊、體驗及禮遇
SIGN UP
FOLLOW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