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可隨意飛行,每年初最期待計劃年度「海外藝術遊」,前往不同國家或城市參觀展會。惟疫情以來習慣不再,取而代之多了發掘香港藝文遊的可能。蘊釀逾十數載,終於開幕的西九文化區、M+視覺文化博物館(下簡稱M+),以「座落香港、面對國際」的視野,備受各界關注以至爭議。

究竟走進逾17,000平方米展覽空間、館藏共8,029件、共設33個展廳及各類設施的博物館,逐從何起步,方可體驗一趟圓滿的視覺旅行?
展藏與教育以外

承接20及21世紀以來,博物館的「展覽、收藏和教育」功能,以啟蒙公眾及宣揚普世價值及作城區的文化象徵,並於數碼化新世代,加強吸引群眾步進實體的博物館,以引發視覺與想像愉悅。不少學者議論紛紜,當中知名建築教育學者漢德寶專書《邁向繆思》提出建築師及藝術行政人員應改善博物館的「建築形象、空間美感及實用性」,並扣連其與所在地的與時空與文化。

M+是「傳統與創新」之間孕育的產物。2006年,西九龍文娛藝術區核心文化藝術設施諮詢委員會轄下博物館小組,參考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倫敦泰特美術館等國際級個案,並考慮香港東西匯萃、南北兼容的獨特歷史及文化語景,大膽提出「M+」(即Museum Plus)概念,銳意建設一座除購藏、保存、研究和展示藏品外,也啟發人和自然界物證的研究、教育、消閒及鑑賞目的之博物館。開放首年,更免費開放予男女老幼等公眾入場。
可持續性的建築

平衡「建築、藏品與人本」,2012 年西九公開招募,請來普利茲克獎建築團隊Herzog &de Meuron 率領TFP Farrells 和奧雅納工程顧問共同設計。M+大樓佔地65,000平方米,以「垂直」與「水平」兩組建築量體構成「倒T型建築」,又以「竹」為靈感,採用墨綠色陶瓦覆蓋基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