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的白領圈裡,人人追求「work-life balance 」,希望工作生活兩相兼顧,但是隨着電子郵件、視頻會議、社交媒體普及,生活界線越趨模糊,即使是假期也難以徹底放下工作,結果「work-life balance 」就像是個海市蜃樓,根本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ELLE》邀請了4名CEO撰文分享他們在生活工作均如魚得水的一套哲學,為打工仔破除work-life balance迷思。

南華早報行政總裁Gary Liu
作為一個僱主,我相信人要變得有影響力,就必須於工作和生活上都保持容許我們抱有好奇心、創意和休息的空間,所以work-life balance非常重要。
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工作與個人生活的界線都變得日漸模糊,但work-life balance仍然是可達到的,但前提是要有一定的「digital sacrifice」。生活在這個年代總會有無數的訊息干擾我們的休息時間,因此我們必須有足夠的自制能力,與電子產品保持適當的距離,並與同事建立一套通訊習慣,使你能擁有一些真正的休息時間。而當你休息的時候,應多留意世界的美好,花一些時間探究一下周圍,享受當下的時刻,不要埋頭想著該用哪個Instagram濾鏡會令你得到更多likes。

放假的時候,有時候真的在所難免要透過短訊或電郵聯絡你的下屬,尤其在這個從不間斷的新聞行業。但我亦經常跟我的同事強調如非緊急,他們都應該等待假期之後再回覆。休息要緊!對我來說,維持自律是取得work-life balance的祕訣。一般來說,我都盡可能於晚膳時間放下手機,而臨睡前我都盡量抽時間閱讀實體書,週末的時候就讓自己有十二小時脫離電子世界,不回覆工作電郵。雖然我有時候都沒辦法做到,但嘗試的過程都已經有助建立工作與生活之間的空間。

獵頭公司
Core Search CEO Alison Chang
個個都講work-life balance,唔通個個都work-life balance咩!一講balance大家即時聯想到的是不是一個天秤?那你就被這個天秤誤導了!我有formula:work+life=balance。如果work+life的balance是100,work及life 各自可以是0至100之間的任何數值。每個人對work-life 的比重都有不一樣的計算。所以工作的定義並非一般人認為的只是為了錢和利益那麼狹窄,付出之後的價值和意義都絕非任何金錢足以衡量。所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條方程式才是正常,不必多費唇舌解釋和尋求他人認同,好好享受自己人生的絕對話事權。只需要承擔得起balance的起跌,formula 內的數值可根據需要隨時調配。

我以前講過work-life balance的先決條件,是看看閣下的bank account balance,面對生活壓力為口奔馳,迫於無奈向飯碗低頭;心理生理都不平衡,work-life balance談何容易。只要自己肯坦白,跟着自己的興趣走;為目標為理想夢想就更加不得了,付出幾多都心甘情願,得到幾多即使幾苦都是甜,甚麼平衡不平衡根本沒空計算。最怕就是定力不夠,被圍觀旁觀者的說三道四影響,在此「醒」大家一個錦囊,就是「心」,提醒自己毋忘初衷就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