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許多80後來說,自有記憶開始,Karl Lagerfeld 已經是時尚界的「老佛爺」,未至於隻手遮天但肯定能呼風喚雨。行業內許多被認為沒可能的事,唯一的例外是:除非你是Karl Lagerfeld。今天人人膜拜的Karl Lagerfeld與同期出道的Yves Saint Laurent不同,他從來不是天之驕子,曾幾何時他其實也是個迷了路的少年,到處碰壁尋找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Karl在設計路上往往靠的是自身努力、爭取與犧牲,即使到達事業高峰也從不怠慢或假手於人。在成為老佛爺之前,那個Karl其實努力得叫人難以想像。
來自母親的時尚品味

「你要是以為我有個破碎的童年,恐怕要讓你失望。」在紀錄片《Lagerfeld Confidential 》中,Karl 對導演Rodolphe Marconi 如是說。出生於1930年代德國漢堡以北的一個小城鎮,父親是個罐頭牛奶生產商,雖不至於十分富有,但他的童年肯定是衣食無憂。來自柏林的母親酷愛時尚,第一段婚姻穿着Paul Poiret 出嫁,與Karl 父親的結合,身穿的是當時得令的Vionnet;二戰展開時,則擁有新歡Lanvin。Karl 讀着母親最愛的時尚雜誌《La Gazette du Bon Ton》成長,並自認有記憶以來已經是個時迷:「即使只是個小孩,我對自己的穿着經已非常執着講究。我討厭開胸襯衣,喜歡高領口的襯衫,常常別起領結,甚至戴上帽子。」但相比起時尚品味,母親對他影響至深的,應該是「Don't take anything for granted」的態度。「她從來不是母愛氾濫型的母親,從小我就要花力氣去取得她的注意和讚賞。我還記得她常常說:『你只是個小孩,要不用點力氣爭取,要不就閉嘴。』」在紀錄片中Karl憶述。這不但塑造了Karl 堅決不認輸的個性,在未來60多年的設計生涯中,有的除了運氣與伯樂,更多的是付出與努力。
尋找自己的道路

母親可以說是Karl 的第一個伯樂。還是小孩時,Karl 已時常在紙上畫下形形色色的繪圖,12歲時母親帶着Karl 的作品到漢堡一家藝術學院敲門,但其時的學院總監拒絕取錄Karl 為學生。「他對藝術沒有興趣,他愛的是服裝。」Karl 回憶該位學院總監說道。自此他心知要追求自己喜歡的道路,必須靠自己。自小對法國文化莫名鍾愛的Karl,14歲時苦求父親讓他到巴黎完成學業,最終讓他如願以償。但即使身處時尚最前線的花都,Karl仍常常感到自己與周邊的格格不入。「那個年代,只要你稍微與其他人不一樣,你就是異類。」卻正是這種覺醒,讓他決定走與別不同的道路。還未完成文憑課程的他,背着家人於1954年參加了第一屆International Woolmark Prize設計比賽,並取得了業餘組別的第一名。同期參與比賽並獲獎的另一設計師,是Yves Saint Laurent(兩人其後命運雖有天壤之別,卻是從此成為了好友)。其時兩人的設計手腕雖然仍然稚嫩,但從得獎作品中不難看出兩人獨有的設計語言:Yves Saint Laurent 的斜肩貼身晚裝高貴華美,是典型的巴黎華麗。而出自Karl 手筆的是一襲寬身繭形連身裙,一字領口上綴以方扣細節,配上優雅的deep V 開背。當時時裝主流剪裁仍以Christian Dior的「The New Look」作主導—— 即是強調肩膀與A-line 下襬、纖細腰身的線條輪廓,相比之下,Karl 的作品有一種新時代的從容、解放態度,卻同時兼顧女性柔美與典雅。這種入世貼地、具未來視野卻同時兼顧實用與穿着度的設計,也成為了其後Karl 主理不同品牌的理念與伏筆。

第一屆InternationalWoolmark Prize 設計比賽勝出者中,有着兩位日後在時尚界舉足輕重的名字:Karl Lagerfeld( 左一)及Yves Saint Laurent(左三)。此後兩人更成為好友。
“It wasn’t enough for me!”

說這次比賽極具時代意義絕對不為過:Yves Saint Laurent 被Christian Dior 看中招攬成為接班人,其後成為時尚歷史上的傳奇人物;而另一邊廂的Karl,走的道路就較為曲折。比賽過後受邀到Balmain 擔任造型師,負責為品牌搭配造型。Karl 後來在訪談中提到這段經歷,形容為「人生中最沉悶與愚蠢」的日子:「Pierre Balmain是個良師,但圍着模特兒轉的日子實在太沉悶;也許因為我覺得那些造型也太千篇一律,相比起來走在街上的人,他們的穿衣配搭有趣得多。」1978年Karl 與時尚寫手Marci McDonald的對話,已經是如此直言不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