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Valeria Yang (ELLE CHINA); Edited by ELLE Online Editorial

ELLE Select
H&M X Erdem、Uniqlo X J.W Anderson...為甚麼大家都瘋搶親民品牌與大牌 Crossover系列?
Photo: Getty & ELLE China
READ MORE

H&M X Erdem、Uniqlo X J.W Anderson...為甚麼大家都瘋搶親民品牌與大牌 Crossover系列?
H&M 與大牌聯乘系列簡直是一浪接一浪,正因為當年與 Alexander Wang 合作系列叫好又叫座,讓這個快速時裝品牌無間斷地前後邀請 Lanvin、Maison Martin Margiela、Versace、Balmain 等合作,今次選擇了英國設計天才 Erdem Moralioglu 同名品牌 Erdem。同時今季Uniqlo 和J.W. Anderson 的聯乘系列亦在早前開賣,而為人熟悉的涼鞋 Crocs 亦與 Christopher Kane 推出限量系列... 這一連串的 crossover 究竟是大勢所趨、借助大牌增加名氣的行銷手法,還是真的能夠買到「物超所值」的時裝呢?
Photo: Getty & ELLE China
H&M X Erdem、Uniqlo X J.W Anderson...為甚麼大家都瘋搶親民品牌與大牌 Crossover系列?
Photo: Getty & ELLE China
H&M 與大牌聯乘系列簡直是一浪接一浪,正因為當年與 Alexander Wang 合作系列叫好又叫座,讓這個快速時裝品牌無間斷地前後邀請 Lanvin、Maison Martin Margiela、Versace、Balmain 等合作,今次選擇了英國設計天才 Erdem Moralioglu 同名品牌 Erdem。同時今季Uniqlo 和J.W. Anderson 的聯乘系列亦在早前開賣,而為人熟悉的涼鞋 Crocs 亦與 Christopher Kane 推出限量系列... 這一連串的 crossover 究竟是大勢所趨、借助大牌增加名氣的行銷手法,還是真的能夠買到「物超所值」的時裝呢?
說到 Erdem,也許對於大眾來說相對地比較陌生,不及之前的 Kenzo、Alexander Wang 的合作來得如雷貫耳的感覺,此品牌也沒有什麼「爆紅」代表作。其實 Erdem Moralioglu 曾與 Vivienne Westwood 和 Diane von Furstenberg一同工作過,便在2005年開設自家品牌 Erdem 。
在最新的2018春夏系列中國,同樣都出現如同 Valentino、Elie Saab 般的飄逸長裙,而印花及豐富的層次感輪廓多了幾分濃郁及復古的氣息,浪漫得如繁花似錦想當吸引人眼球。如此典雅的風格深受女星名媛的愛戴,如 Emma Stone、Olivia Palermo 或是凱特王妃等氣質型美女都會挑選 Erdem 出席重要場合,這也是另一種對 Erdem 設計的肯定。如今看似排場沒有前幾次合作般熱烈迴響,但肯定又會是爭破頭的一貨難求!
Photo: Getty
正如上文所說,H&M 身為最常聯乘的品牌,今年已經踏入第14年頭:從2004年與Chanel設計師 Karl Lagerfeld 為品牌設計的30套服裝後,便展開一連串的聯乘序幕。2005年是任職 Chloe 的設計師 Stella McCartney 合作,緊隨着還有 Victor & Rolf、Roberto Cavalli、Comme des Garcons、Matthew Williamson、Jimmy Choo、Sonia Rykiel 等等,能讓 H&M 合作系列聲明大振的莫過於經典優雅品牌 Lanvin,所有女性都夢寐以求的女裝設計,引起空前盛事出現凌晨排隊、分時進場、秒速清空的情況,這完全是品牌最為強調的主旨,便是大家都能以平民的價錢買到奢侈品。
Photo: ELLE CHINA
除此之外,Versace、Maison Martin Margiela、Isabel Marant 都曾將自己的設計帶到 H&M 的高街文化,而2014年的 Alexander Wang 便是大家最為熟悉的第二個高潮時期,在 Rihanna 等明星社交媒體效應,瘋狂宣傳攻勢下,吸引了不少中國消費者加入購買聯乘系列,更因為 Alexander Wang 代表新生年輕的聲音,所以更能吸引青少年男女們的目光。
2015年的 Balmain 也相當成功,雖然一部分原因束自 Kim Kardashian 家族的推廣作用,但標誌性的服裝配上親民價錢又有誰不會心動。而2016年 Kenzo 系列評價回應更是「參差不齊」,皆因利用 Kenzo 最為拿手的色彩絢麗卻不是大眾所能接受的設計,讓人卻步。
Photo: ELLE CHINA
有些人可能對 J.W. Anderson 這個牌子不太熟悉,也可能不太了解其品牌創作人 Jonathan Anderon 是個年輕的鬼才設計師,擅長巧妙地利用各種材料創作服裝,每每都得到時裝迷的愛戴和追捧。原來 J.W. 私底下對 Uniqlo 甚為喜愛,皆因他向來都鍾情於純色T恤,今次和 Uniqlo 合作更是因為有共同的理念而速成合作的機會,並非是機緣巧合或是一次偶然。
除了自家品牌之外,年僅32歲的他已是 Loewe 的創意總監,要經營的西班牙老牌對於他來說簡直是駕輕就熟,品牌今年不少 IT bag 都出自於他的神來之手,如三角形手袋及 Puzzle,這些手袋都成為今年一時無兩「風頭躉」;而自家品牌的亦有獨特識別度,如 logo 手袋設計及大熱的牛鼻環設計,深受大眾青睞。
Photo: Getty
雖然 Uniqlo 和 H&M 兩個親民品牌都並非首次與大牌合作,但相比起合作對象一個比一個「名聲顯赫」的 H&M, Uniqlo 選擇的合作對對象則比較商業化程度低,更便扛質感路線。 就好像 2015年與 Lemaire 的聯乘系列,迄今為止可以稱為造勢最強大最響亮的合作系列。在這次合作之前,許多人並不知道 Christophe Lemaire 這個名字,而品牌則那準她是 Hermes 前藝術總監的身分,鋪天蓋地底宣傳造勢,令到大眾都可以有機會購買如此奢華的品牌。
回看當時合作的系列,濃郁的「性冷淡」風格,簡約優雅的氣質、日常的時尚理念都和品牌的概念同工異曲,而性價比又惹人喜歡。這係合作的成功更是促使 Christophe Lemaire 更為品牌的全新的“Uniqlo U”系列的藝術總監及成立巴黎研發中心。
Photo: ELLE CHINA
Christopher Kane 的創辦人,不僅是 Christopher 本人,更連同妹妹 Tammy Kane 於2006年共同開創,設計偏向狂野、迷幻、大膽創新和叛逆不羈的女性形象,也是設計師一直推崇的女性氣質,原來這也和 Crocs 主張的「個性化」的核心理念相得益彰。
Christopher Kane 最為標記性的設計莫過於同色大膽、成熟的立體剪裁,吸引不少女性追捧如Selena Gomez、Lily James、Emma Watson 等。
兩個品牌早在去年9月份便首次合作參與倫敦時裝周,最讓人印象深刻便是經典的駱格紋路上印上雲石的圖案,又以水晶的石塊填補鞋面經典的洞口,一改 Crocs 難看的流言蜚語。
Photo: Getty
那麼,究竟為什麼親民品牌都頻頻向大牌招手?
對於高街親民的品牌來說,能夠於「大師級」人馬合作,便是最佳的宣傳效果,加上奢華品牌的知名度及社交廣泛度,都讓親民品牌瞬間地位提升;對於高街品牌的消費者來說,同更少的錢買到著名品牌的設計,性價比何其高!如此誘人的時裝,能夠大範圍地調動消費積極性,從而達到「名利雙收」的目的。
對大牌設計方來說,高級時尚和快時尚本來就界限日益模糊,將設計推廣到更多的人群中去,讓大牌設計不再高冷,也能更大程度發掘潛在用戶擴大市場;與此同時,對設計師本人來說,在自家品牌商受各種限制無法揮灑的創意和想法,在合作款中會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更大的發揮空間,不用擔心自家品牌定位跑偏又能完成自己的設計想法,何樂而不為?
不過,風險和機遇總是並存的。高街品牌和大牌合作,價格的降低必然導致成本的縮減,在質量上可能會打些折扣,拉低大家對大牌設計的印象分;而對於高街品牌來說,也並不一定每次合作的風格都能得到消費者的「買賬」,像H&M和Versace的合作就曾出現過退貨熱潮,畢竟尖鋭前衛的時尚,可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
總括而言,高街品牌的合作對象如果選擇適當,雙方達到「win-win」效果,消費者也願意消費,可以說是一樁美事。但隨着合作系列日漸變多,不再「物以罕為貴」,價格卻與日俱增,這波聯名熱潮可以說是走到了盡頭。說到底,合作系列是一種銷售手法,高級時尚和快時尚之間並未有真正的贏家,追求高質感和高性價比的結合,才是消費者們最喜聞樂見的事。
Photo: Getty& ELLE CHINA
Don’t Mi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