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原文:莫遂興(#30 ELLE)

Style Insight
【ELLE 30周年回顧】高級時裝的精髓!深入解構Haute Couture
Photo: MARIE LAURE DE DECKER
READ MORE

【ELLE 30周年回顧】高級時裝的精髓!深入解構Haute Couture
「高級時裝」一詞經常掛在時髦的女士的嘴邊,但相信很少人會知道這詞的真正定義,或高級時裝(Haute Couture)的歷史及發展。走在時裝界最前的《ELLE》早在1990年已做過深入探討過高級時裝的專題,踏入30周年,就讓大家回顧這篇精采文章吧!
眾所周知,巴黎是世上最重要的時裝中心,但是究竟有哪幾間時裝公司的出品才能算是「高級時裝」呢?嚴格地說,只有23間時裝公司的產品才有資格冠以這個名銜,它們都是巴黎高級時裝音商會(Chambre de Couture Parisienne)的會員。很諷刺地,創立這個極具門戶色彩的制度的不是法國人,而是19世紀中的一個英國商人和夫 (Worth)。事實上,在這23間頂尖的時裝公司的創辦人(仍在世或已去世)裡面,有四個意大利人 (Cardin、Carven、Ricci及Schiaparelli),一個挪威人(Per Spook),一個日本人(Hanae Mori)及一個西班牙人(Paco Rabanne),可說十分國際化。這23間時裝「殿堂」 每年替約1,000個世上最有錢的女人或最著名的女影星設計她們心愛的時裝。在這1,000個「富婆」裡面,美國人佔了一半,中東的石油國家的公主們約佔四分之一,而只有8﹪的顧客是法國人。所以所謂法國高級時裝,其實是國際時裝音業的產物。在1988年法國高級時裝(其他產品如香水、圍巾等不包括在內)的營業額高達三億多港元。如果把所有其他用這牌子名字推銷的產品也算在內的話,營業額更達200億元之巨!
Photo: MARIE LAURE DE DECKER
【ELLE 30周年回顧】高級時裝的精髓!深入解構Haute Couture
Photo: MARIE LAURE DE DECKER
「高級時裝」一詞經常掛在時髦的女士的嘴邊,但相信很少人會知道這詞的真正定義,或高級時裝(Haute Couture)的歷史及發展。走在時裝界最前的《ELLE》早在1990年已做過深入探討過高級時裝的專題,踏入30周年,就讓大家回顧這篇精采文章吧!
眾所周知,巴黎是世上最重要的時裝中心,但是究竟有哪幾間時裝公司的出品才能算是「高級時裝」呢?嚴格地說,只有23間時裝公司的產品才有資格冠以這個名銜,它們都是巴黎高級時裝音商會(Chambre de Couture Parisienne)的會員。很諷刺地,創立這個極具門戶色彩的制度的不是法國人,而是19世紀中的一個英國商人和夫 (Worth)。事實上,在這23間頂尖的時裝公司的創辦人(仍在世或已去世)裡面,有四個意大利人 (Cardin、Carven、Ricci及Schiaparelli),一個挪威人(Per Spook),一個日本人(Hanae Mori)及一個西班牙人(Paco Rabanne),可說十分國際化。這23間時裝「殿堂」 每年替約1,000個世上最有錢的女人或最著名的女影星設計她們心愛的時裝。在這1,000個「富婆」裡面,美國人佔了一半,中東的石油國家的公主們約佔四分之一,而只有8﹪的顧客是法國人。所以所謂法國高級時裝,其實是國際時裝音業的產物。在1988年法國高級時裝(其他產品如香水、圍巾等不包括在內)的營業額高達三億多港元。如果把所有其他用這牌子名字推銷的產品也算在內的話,營業額更達200億元之巨!
時裝界的新面貌
和夫創立高級時裝的時候,歐洲正進入高度發展時期。不少的工商新貴為了使 自己的衣着高人一等,以及不受一般風氣所規限,所以希望能穿一些社會上難以看到、而且又有自己品味的衣服。因為這些上流社會的女士有的是錢,所以材料及設計師都選最好的。開始的時候,高級時裝公司的客人嚴格地限於歐美各國,特別是英國的貴族及富豪家族的女士,一般人難以問津。那時,歐洲勞工遠比現在便宜,所以一些公司,如Lanvin或Vionnet往往僱用二三千工人一針一針地替這些女士縫好她們心目中的理想服裝。
這個「絕對精英制」一直維持到1947年。那年,一位因失業而進入時裝界的設計師推出轟動世界的一系列時裝,取名「新風貌(New Look)。他的名字叫Christian Dior。New Look的空前成功,除了設計本身的特色外,更有賴於一個大型的廣告宣傳計劃。除了替富有的女士設計服裝外,Dior更推出普通時裝(Ready to Wear)使一般女士都能穿上帶有這位著名計設師名字的服裝。時裝的普及化自此展開。Christian Dior也成為了這時期最成功的時裝師。而且,他有一個很特別的脾氣,就是從來不親眼看客人的樣貌便着手設計,效果卻不同凡響。很多女士都因此慕名而來呢!
跨越既有界限
除了時裝之外,Christian Dior又在兩年後替美國一間公司簽了合約,准許它推銷以Dior為名的香水, Dior不費分毫便可分得紅利,可謂獨具眼光。除了利潤之外,這種作法更可收得宣傳之效,而利潤本身也可以使公司資本更厚,可花更多的時間及人力替各地的富有女士服務了。就這樣Dior又把高級時裝推向宣傳及香水的世紀。Laroche、Carven、Balmain、YSL等都步其後塵,而且很多都是與美國的公司簽約,所以一般人心目中的法國香水,其實是美國人在操縱及推銷的。
除了香水之外,這23間高級時裝公司也不斷推出其他產品以求增加收入: 圍巾、腕錶、皮鞋、甚至朱古力及沙甸魚也入推銷的行列,目的不外是增加收入, 一方面維持高級時裝的絕對精英制,另一方面又可使普通女士也可以享用有名氣的產品。進入七十年代以後,很多公司的Ready to Wear系列的服裝已不一定是在法國製造。香港是世上最重要的服裝製造及經銷中心,當然也出產不少這類名牌衣服。
但到了80年代,不少年輕及有才氣的設計師相繼湧現,高級時裝制度的存在價值備受挑戰。很多在這23間公司當過高位的設計師,如Jean Paul Gaultier、Karl Lagerfeld、Angelo Tarlazzi或Issey Miyake等都自立門戶,而且取得極大的成就。從未登上高級時裝殿堂的Kenzo現在也出產自己的香水。高級時裝的發展趨向及存在意義現在仍未十分明朗,但是直至目前,這23間公司仍然財雄勢大,設備齊全,人才鼎盛,而且盛名未減,在短期內仍可應付這些新進的挑戰。
Don’t Mi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