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岑寧兒:療癒的不是我,是音樂本身。
ELLE Star
專訪岑寧兒:療癒的不是我,是音樂本身。
Photo: Josh Chow; styling June Chow; hair Sam at Orient4; makeup Cac Leung; wardrobe Loewe, Y’s from I.T, 45R; text & coordination Nic. Special thanks to BoConcept for the wonderful furniture.
READ MORE
專訪岑寧兒:療癒的不是我,是音樂本身。

專訪岑寧兒:療癒的不是我,是音樂本身。

Share to:

岑寧兒說:「每個人都有獨特的自己,將自己照顧好,就會照顧到世界以至其他東西。」對她而言,寫歌包含着自我檢視與鼓勵的意味,也許,聽像她的歌,就像看着她自己和自己對話一般。今次我們以「音樂人的角色」為主題跟她對話,探討這些不同的身份與視角,如何影響、塑造我們接觸到的音樂。

Photo: Josh Chow; styling June Chow; hair Sam at Orient4; makeup Cac Leung; wardrobe Loewe, Y’s from I.T, 45R; text & coordination Nic. Special thanks to BoConcept for the wonderful furniture.
專訪岑寧兒:療癒的不是我,是音樂本身。
Photo: Josh Chow; styling June Chow; hair Sam at Orient4; makeup Cac Leung; wardrobe Loewe, Y’s from I.T, 45R; text & coordination Nic. Special thanks to BoConcept for the wonderful furniture.

岑寧兒說:「每個人都有獨特的自己,將自己照顧好,就會照顧到世界以至其他東西。」對她而言,寫歌包含着自我檢視與鼓勵的意味,也許,聽像她的歌,就像看着她自己和自己對話一般。今次我們以「音樂人的角色」為主題跟她對話,探討這些不同的身份與視角,如何影響、塑造我們接觸到的音樂。

從和音到唱作

毋庸置疑,岑寧兒擁有一把令人難忘的好聲音,而稍有年紀的樂迷如我,大

毋庸置疑,岑寧兒擁有一把令人難忘的好聲音,而稍有年紀的樂迷如我,大概十年前她還在演唱會擔任和聲時已對她印象深刻。岑寧兒也坦承自己很喜歡唱和音,她形容:「有一段時間,我對一首歌的想像,都是以和音為重心的。」對此的鍾愛甚至影響到她的創作:「一些我初期寫的歌,沒和音的話會很難唱,感覺很不完整。像〈含羞草〉、〈Glow〉、甚至是較近期的〈Ride〉,都有重要的旋律落在和音的部分裡,假如一個人唱的話,必須把這些部分也唱出來,這樣才會完整。」

「那是有可能是終身職業般對待」,她如此描述當時對和音的重視。事實上,即使在2011年開始推出自己的歌後,岑寧兒依然活躍於和音工作,直至約在2014年,為了做自己的第一張專輯,才減少和音的工作,專注做自己的音樂。「那時候我在歌唱上來到一個分岔口,如果我想當一個好的和音,我必須沒有自己的風格;如果我要唱自己的歌,我就得找到自己的聲音,建立自己的風格⋯⋯結果我選擇了後者。」儘管如此,那一段唱和音的日子,毫無疑問給予岑寧兒很紮實的技巧訓練以及舞台經驗:「在短短五年內,可以做這麼多世界巡迴演出,跟過如此多大歌手、在這麼多大舞台上,參與、見識過最專業的演出⋯⋯這些都是和音工作送給我的。」

歌者與創作者

來到現在,岑寧兒寫歌時已很少編和音,「現在的重心與焦點放在自己的歌

來到現在,岑寧兒寫歌時已很少編和音,「現在的重心與焦點放在自己的歌想要傳遞的訊息,」她形容:「這是一種狀態的改變,由群體、想像很多人一起去唱的慣性,過渡到寫歌時只想旋律和歌詞,更像是一個人的獨白。」雖然身為一個唱作歌手,但岑寧兒自言並不是那種萬能的音樂人:「我最熟悉的樂器就是自己的嗓子,而我喜歡唱歌,最初就是為了唱歌才開始自己寫歌。而在做音樂時,基本上只有寫歌的部分不需要和別人合作(這是指自己包辦曲詞的情況),此外幾乎時時刻刻都要和別人合作。」換個角度看,她其實也是由和音/合唱團的群體,過渡到一個音樂製作團隊的群體。

「這兩年,我也覺得其實不一定要自己寫。」岑寧兒如是說:「合作是很大的學問⋯⋯作為歌手,必須認識自己的風格,這是一個過程,無論是寫還是唱。隨着你更加了解自己的風格、想追求的東西,與不同的人合作都會有所貢獻。」岑寧兒認為,音樂應該是一起玩的,而人可以透過音樂溝通,尤其是,音樂的詮釋空間很闊。「從前總是很怕入錄音室,覺得一旦錄完音,就是將歌刻了在石頭上般,永遠不會變得更好⋯⋯現在會明白,歌有自己的生命,可以透過不同的人、不同的演繹衍生出新的版本,」重點是,在合作時要清楚到底有甚麼是重要的、需要堅持的。她以衣服作比喻:「如何能做到合身,但又有耳目一新的效果?我並非穿任何衣服都有同樣的說服力,在音樂上我大概有一種很清晰的方向與追求。」即使只作為歌手,同樣可以透過溝通,來維持自己的審美、風格與價值觀,以這種方式參與創作過程,「就如最近的新歌〈風的形狀〉和〈勿念〉,都是我想說的東西。」

誠然,岑寧兒不是一個多產的歌手,但由早期創作到現在的作品,她的風格

誠然,岑寧兒不是一個多產的歌手,但由早期創作到現在的作品,她的風格其實已經頗為鮮明——是輕柔的、細膩的、抒情的、真誠的。儘管來到〈風的形狀〉和〈勿念〉兩首最新的廣東歌,也可以聽到同樣的聲音,然而作為歌者,唱自己寫的歌和別人寫的歌,對岑寧兒來說還是有點分別。她解釋說:「在創作時,詞與曲之間需要一個negotiate(磨合)的過程,兩者有時要向對方讓步。如果是我自己創作的作品,出來的時候已經完成了這個過程,因為是用我自己的聲音去寫的,我對曲、詞的了解也會更加完整。反之,我收到一首歌時,則需要將之消化、內化,去揣摩曲或詞為甚麼長成如此形狀,要如何方能有說服力、一體地傳遞出去。」

具體地說,例如曲本身是否有呼吸的點,曲的起伏是否配合詞的逗點位等等,「所以我很喜歡陳詠謙的詞,很好唱,他都會一邊寫一邊唱,因為詞不是用來看的,是用來聽的。」她續指:「當你聽到一個彷彿毫不費力的演出,我覺得背後都是無數努力的結果,一個成熟的演出之前必須要有這些過程。唱歌的人得負責將歌詞與旋律消化並融合為一,我唱別人的作品時,一定要將之消化到成為自己的東西,才可以好好地唱出來,如像用我的聲音說話般,這樣才有說服力、感人、自然,這也是我追求的唱歌方式。」

關於創作語言

談到角色和身分,很多人會問岑寧兒對「香港歌手 vs 台灣歌手」的身分認同

談到角色和身分,很多人會問岑寧兒對「香港歌手 vs 台灣歌手」的身分認同問題,這也令人聯想到她的歌曲都是游走在兩文三語之間,有的更是中英夾雜。關於這種語言風格,她自言是「由整個成長切割、拼湊出來的」結果:「從小到大,由讀國際學校、再到加拿大讀書,甚至之後到台灣工作,在學會一個字詞時是用甚麼語言,我之後就會習慣用這種語言去讀這個詞。」她舉例說:「例如『忠孝東路』(用國語說),對我來說就是『忠孝東路』(國語),假如要用廣東話去說,我可能要想一想,哦,是『忠孝東路』(廣東話)。」她總結:「所以一直以來,我最流利的就是中英夾雜。」對岑寧兒來說,選擇用甚麼語言去創作,是一種實際而又自然的考量:「我是這樣說話的,所以我就三種語言也會唱,亦希望在創作上給自己同樣的空間;創作本身對我來說並非容易的事情,如果再多加規限,(作品)就會缺少了某部分的自己。既然我是一個這樣的人,我(在創作時)自然要展現這些面向。正如說話一樣,我要講得自然,你才會聽得舒服。」亦因如此,岑寧兒之前的作品,都沒有故意去限定創作的語言,沒有去想唱給誰聽,而是按照主題、靈感與當時的心情而定的。那麼今次又為甚麼會特別推出廣東專輯?她解釋說:「今次的計劃本身已經包括了環境在內,從合作單位、創作本身、廣東話、在香港製作以至對『家』的探索這主題,都必須有環境這因素在內,而對象(聽眾)亦很明確。」

療癒者與被療癒者

很多時候,有一些身份和角色都不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例如很多人都形容

很多時候,有一些身份和角色都不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例如很多人都形容岑寧兒的歌聲「很治癒」,視她為一個「療癒者」。記得在2015年訪問岑寧兒時,也有問到她對「治癒系」這標籤的看法,當時的她是有點抗拒的;今次再談到同一話題,她卻說:「我已經不拒抗了,因為這實在已如事實一般放在我的面前(笑)⋯⋯」 「從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區,這個字(療癒)總會回到我的身上。我初時不明白為何如此,因為我並沒有去療癒別人的動機。正如你剛剛提及我有一些歌其實並沒有提供出路,例如〈換氣〉(〈盡力呼吸〉的國語版)是很沉的一首歌,聽完會令人沉下去的。但是,原來當我放這些情緒出來,就像和你坐在一起不開心,這樣的陪伴同樣也有療癒的效果。」

岑寧兒不再抗拒與「療癒」的聯繫,因為她發現自己其實也是一個「被療癒者」。「寫歌對我來說,都是一個自我療癒的過程,我在當中尋求抒發、安撫,所以唱出來的時候才有這一種(療癒)效果,因為它首先已對我有着治癒的效果。」那麼唱歌呢?「我喜歡唱歌,喜歡錄音,在錄音室裡面探索是很赤裸的一件事,而『歌』對我來說是很安全的地方,這看起來其實活像一間諮商房(笑)⋯⋯唱歌是無法假裝的,你不快樂的時候一定會感覺到。所以錄音就是要面對自己很多的心理、態度,又或是要拿出自己脆弱的一面的過程,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很therapeutic的。」自己在唱或寫的過程中同樣被療癒,岑寧兒坦言這些體會讓她鬆了一口氣:「我接受了,是因為我知道那不是『我』,而是音樂本身,療癒的力量是從音樂而來的,在這個過程裡我也是被療癒的一個,所以我不再抗拒這種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