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的《ELLE》,「撮合」了一個紅了數十年依然魅力不減的粵語片時代女明星蕭芳芳,及另一個以sharp idea屹立時裝界的設計精英鄧達智(William Tang);在一個美麗的星期六,來一場美麗的聚會,擦出以下的火花。這次訪問是《ELLE》30周年來其中一個經典,讓我們一齊重溫!

(芳:蕭芳芳、W;William Tang)
西服潮流
W:芳芳,我早幾年寫了一本書,裡面有篇文章這樣說:60年代末70年代初香港才開始有fashion,之前的人多數穿長衫,even邵氏明星拍《南國電影》(編按:當時的暢銷電影雜誌),也是穿長衫影相。我文章說,那個fashion period是由你開始。
芳:該是林鳳吧?
W:林鳳那時還未普遍。直到你的時候,很多女孩子都已經出來工作,做秘書、文員,經濟開始獨立。整個society也是自那時才開始轉趨向穿西服。
芳:JOYCE那時好像已經有了?
W:那時JOYCE在永安公司頂樓開了間「永安閣」,它是第一間引薦外國服裝來香港的,但藉着movie令年輕的一群改變衣着模式,確實是自你的period開始。
芳:以前「着衫」很辛苦;要找好衫着,冇得買。
W:香港製的衣服那時全部都是出口。
芳:想着衫,就要看外國雜誌的款式,然後找裁縫做。
W:「施施洋服」那時很出名專製長衫。
芳:還有一間專為明星設計時裝的。那時我才13、14歲,媽咪最常帶我去。樂蒂等明星都喜歡到那裡,我常常在店內看着她們揀衫挑款。我對這間服裝店的印象很差,因為他們總是對我不瞅不睬(笑)。那師傅還跟我媽咪說:你的女兒該戴bra了。13、14歲,正是最尷尬的時候——我很討厭他的comment。
ELLE:現在還有開業嗎?
芳:聽說70年代已close了。不過有個長衫師傅跟我還有來往,他住在尖沙嘴。但他得了個怪病——眼皮下墜,所以不太喜歡幫人做長衫。
W:特別熟的客總肯做一、兩件吧?
芳:特別熟的客還要「求」他好幾個月、更要陪他看醫生呢!就那麼一件,好矜貴!不過cutting的確好靚!
W:我喜歡你穿你父親遺下給你那件長衫,很impressive!
芳:我通常冬天就會穿。很暖。
W:現代人生活節奏要快,穿闊身長衫會較靚,尤其是芳芳夠高。
芳:我只得五呎六吋半高。去了外國之後,比以前高了——原來去外國是可以增高的。
W:但我總覺得你有五呎八,可能因為你腳長。

鏡頭前面
ELLE:芳芳,聽說你不太喜歡面對鏡頭拍照,但你是在「鏡頭」前長大的人,為甚麼會有這情況?
芳:拍戲的「鏡頭」是另一種。我一直不喜歡面對鏡頭拍照(這個一直都沒有人知),因為不知何故,拍照後腦袋會好幾天不舒服,而且覺得每次拍出來的「我」都不太像我。
ELLE:William,你面對鏡頭時反應又如何?
W:我面對鏡頭時會很怕,表現出來,就是手會有點顫⋯⋯記得我第一次看芳芳的電影是《苦兒流浪記》。小時候我住在元朗鄉村,學校會放一些適合小孩看的舊片。一、二年班的小孩都要學唱「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是芳芳唱的。
芳:我是被逼唱這隻歌。我最憎唱歌,但媽咪說:妳要唱!
ELLE:原來那時芳芳已很「厲害」了,甚麼都會!
芳:我是被逼做很多東西。
W:這歌給我很深印象,因為學校老師總是要我們唱。(芳:你的老師一定是女人,要你們唱「媽媽好」。)再大一些(小學五、六年級),就看你的《飛女正傳》。《撞到正》、《跳灰》都在英國看,《林亞珍》反而一片空白,沒機會看。

ELLE:Willian跟我說過從小就看你的電影,一直覺得你穿衣很fashionable。
芳:哪是fashionable?都是靠撞亂穿。那時根本沒人教怎樣穿衣,都是找裁縫回家做衫,或者看雜誌參考,拼拼湊湊。
W:Fashionable這個字我想並不適合形容芳芳,應該說她「dress well」,尤其在她成熟之後(芳:我喜歡「成熟」這兩個字)。過了十多、廿歲拍戲的年代,personality才出來。之前着衫可能是媽咪叫她穿這套,或導演叫她着那套。直至芳芳independent之後,自己選擇衣服,她的氣質才出來。
ELLE:你大概甚麼時候開始決定自己穿甚麼衣服?
芳:在去外國讀書的時候。我也是在30多歲之後,才知自己穿甚麼顏色的衣服才好看,一直都沒人給我提意見。
W:我覺得廿多年前的明星,主要靠自己feel哪樣好,沒人給advice,不像今日有那麼多時裝書供參考,教你怎樣穿會好看。所以今日的女明星「靚」是「應分」。她們有錢買衫,只要走進JOYCE,即使不曉得怎麼配襯,也可指着那些「公仔」說:就要這一套!也不會差到哪裡去。毋須用自己的personality,所以容易得多。但她們幾乎個個都about the same,不會誰比誰特別。
芳:有些會找William(張叔平)作私人服裝consultant。
W:William會教她們買衫,陪她們去揀。但她們只是「穿牌子」而不是「穿出自己」。她們很懂得買衫,但對衫的understanding level很低,只知道那個牌子,但對牌子的content卻全然不懂。
芳:但要知道哪種style真正啱自己是很難的,不是嗎?William!
W:我指的是高層次的穿衣之道,像《ELLE》推介那種。以前我們選過Best Dressed Men &Women,我選了芳芳。我覺得她穿衣不跟潮流,不是fashionable,是well dressed。
芳:Thank you!我第一次聽到人家這樣稱讚自己。
ELLE:那為甚麼芳芳你認為「着衫」那麼困難?
芳:那的確困難。要穿得適合自己的personality,先要明白自己的personality,因為有些人一把年紀還是「一嚿雲」。尤其我們做這行的,不像律師等有固定的模式⋯⋯有陣子我着衫也是很「亂籠」。
W:這是必然的。一定要gone through這個period,才知哪些適合哪些不適合自己。

人生壯年
W:楊帆在一篇文章裡說你自美國回來之後那段period叫「青年芳芳」。我認為你現在是「壯年」,且十分清楚自己的personality。
芳:「壯年」,I like it!
W:我會omit「中年」、「老年」——由「青年」,到「壯年」,到「晚年」。60多歲也可以是壯年。好像伊利莎伯泰萊,已60多歲,但仍在Broadway做stage;華倫天奴60多歲仍然design,一樣是壯年;as far as他/她仍在工作,都可叫壯年。
芳:我同意William這個人生階段分類——不要「中年」、「老年」,因人可以毋須那麼快老。現代人在生活上、思想上都不像從前的人了。但大陸人的想法部分仍停留在以前階段。我在北京拍戲,跟一個當地女替身聊天,當我告訴她我幾歲時,她竟然驚叫,好像說:嘩!你已經那麼大年紀了!之後便不再跟我說話。原來在大陸,女性年齡仍是那麼階級森嚴的。
W:有些人不喜歡一些東西,是因心理上怕自己會有,而不是怕人家有。
ELLE:William,那你怕不怕年紀大?
W:最怕自己energy slow down。Age只是一個數字,不能reflect你可以做多少東西。思想不會隨age而改變。如果你願意讓思想develop,思想是可以再發育的。
芳:我支持這個論調。
W:說到看戲,我甚麼戲都看,因為這樣才有比較。星期天我可以整日泡在UA金鐘,一日之內把所有的戲全都看遍。
芳:我也看電影,但我有小孩,沒法像你看得那麼瘋狂。不過拍戲前,我也會租很多錄影帶回家看,因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說話態度,可以給我參考。
W:最近港台找我拍了一個劇集,人家都知我不曉得演戲,所以都會找我相熟的跟我演對手戲⋯⋯我只能做我自己。
芳:但有些人走到鏡頭前,會連「自己」也做不來。我自己一直想變,不想套套戲都一個模式,但這樣原來很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