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Ellie Stark

ELLE Star
【封面專訪】劉雅瑟:通向幸福所在
Photo: LEUNG MO; styling KIM AU; styling assistant SAM YEUNG; hair JAMES LEE; makeup 江中平 ; manicure YOLANDA NG at NAIL NAIL; text KO CHEUNG; coordination CRYSTAL LEUNG & KAREN WOO.
READ MORE

【封面專訪】劉雅瑟:通向幸福所在
「Happiness」(幸福感)之於每個人的定義各不同。跟新科金像獎影后劉雅瑟(Cya) 漫談其自小離家、闖蕩演藝圈十多年的順逆,以至人們常懷緬過去、追趕未來, 忘記感受當下,或渴求成功、抗拒失敗等現象,她別有感悟。「我認為開心或不開心,都是瞬間的感覺,感覺是會改變的,毋須過度執着。 倒不如坦然擁抱眼前悲喜,忠於個人想法做每個決定。等一切過去,經驗內化為成長養分, 你就會從萬千變化之中,體驗到更豐富的人生況味,明白所有經歷都是美好的, 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劉雅瑟寧可歷盡挑戰,也不願無礙地白活一場。
Photo: LEUNG MO; styling KIM AU; styling assistant SAM YEUNG; hair JAMES LEE; makeup 江中平 ; manicure YOLANDA NG at NAIL NAIL; text KO CHEUNG; coordination CRYSTAL LEUNG & KAREN WOO.
【封面專訪】劉雅瑟:通向幸福所在
Photo: LEUNG MO; styling KIM AU; styling assistant SAM YEUNG; hair JAMES LEE; makeup 江中平 ; manicure YOLANDA NG at NAIL NAIL; text KO CHEUNG; coordination CRYSTAL LEUNG & KAREN WOO.
「Happiness」(幸福感)之於每個人的定義各不同。跟新科金像獎影后劉雅瑟(Cya) 漫談其自小離家、闖蕩演藝圈十多年的順逆,以至人們常懷緬過去、追趕未來, 忘記感受當下,或渴求成功、抗拒失敗等現象,她別有感悟。「我認為開心或不開心,都是瞬間的感覺,感覺是會改變的,毋須過度執着。 倒不如坦然擁抱眼前悲喜,忠於個人想法做每個決定。等一切過去,經驗內化為成長養分, 你就會從萬千變化之中,體驗到更豐富的人生況味,明白所有經歷都是美好的, 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劉雅瑟寧可歷盡挑戰,也不願無礙地白活一場。
比封后更珍貴的得着
人生非痛不可,皆因百般磨難,往往刺激人類求存的渴望,這恰是劉雅瑟封后電影《智齒》 觸及的題旨之一。《智齒》改編自作家雷米的同 名小說,由導演鄭保瑞執導,講述正在長智齒( 亦即「智慧牙」)的年輕警員任凱(李淳飾),隨前輩斬哥(林家棟飾)處理失槍事件,目擊斬哥因怨恨女線人王桃(劉雅瑟飾)吸毒駕駛將其妻 撞成植物人,向對方展開連場私刑以追究責任, 王桃出於內疚甘願服從,以尋求原諒及救贖,故 事刻畫出邊緣的人性掙扎、愛恨與欲望,也啟發 劉雅瑟對「演員」身份的深度思考。
Secret Wonder 鑽石、藍寶石及海藍寶石鉑金項鏈 WinstonTM Cluster 鉑金鑽石指環(左) Sparkling Cluster 鉑金鑽石指環(右)
All from Harry Winston
外套
長褲
Both from Giorgio Armani
「憑《智齒》榮獲最佳女演員,我好開心呀!」劉雅瑟以廣東話由衷表達謝意,「金像獎 是神聖的電影盛會,有幸獲提名及參與典禮,已 經難能可貴,沒想到最後竟然獲獎,簡直不可 思議!當夜我站在台上,開心得超越了『喜極而 泣』的程度,既不想哭泣也超級冷靜,只想好好 感受那份滿足感 ⋯⋯ 哪怕一生人只有這一次, 也夠圓滿。因為憑這角色被業界認可,是對我作 為演員的莫大肯定。」
惟肯定無關走紅與否,「許多人提醒我獲獎 後要把握機遇,小心地經營往後的演藝生涯等。 但自問對演戲沒野心,要不是遇上《智齒》和王 桃,也不敢確認自己是個演員,過去參與的演出 都要花心思,但極致度不及《智齒》,完成這戲 才知道將身體和靈魂全情投放的威力,也開闊了 對演員生涯的想像。比起怎樣紅下去,我更在乎 怎樣延續王桃的啟迪,在將來繼續盡力演好其他 角色。」
不要偶像光環 迎向現實
這番感言其來有因。話說,劉雅瑟於 15 歲時跟同學因好奇,參加了湖南經視的選秀節目《明星學院》, 誤打誤撞獲得「觀眾票選獎 」,從偶像歌手出道 。「 那時我曾紅過一陣子(笑),但自知歌舞才藝不厲害,每次看粉絲在台下歡呼,心裡蠻不適應,也 會自我質疑憑甚麼值得被追捧?」她誠懇的說。
疑惑之際,劉雅瑟巧遇主演青春片《十三棵泡桐》的機會。「雖然我從小常跟兄姐去戲院,但坦白說沒特別喜歡電影,更不曾立志當演員。第一次演戲,我如小孩子初 學繪畫,沒想美不美、好不好,也不抱任何負擔或期望,只是輕鬆去享受跟劇組的合 作。」純粹地投入,讓她得以細味戲劇的樂趣及魅力,「於大銀幕欣賞成品,深深被每 格畫面所感動,原來電影的力量這麼偉大!加上我喜歡觀察人性,電影正是好渠道去 體驗不同生命。我開始想當演員,以努力提煉影像作品,尋求那踏實感。」
決斷的劉雅瑟,隨心意棄歌從影,轉攻演員之路。帶着《十三棵泡桐》的口碑, 她以為會在影壇有新發展,奈何本非藝術院校科班,欠缺任何人脈或家世等條件,其當紅日子不長久,很快如本名「 劉欣」的普通話諧音「流星」般,轉眼墜落。「那時我年輕稚氣、外形嬌小,除了演出青春片,市場沒甚麼適合的角色,試鏡更常被人拒 絕,一耗就耗上很多年。」那段浮沉歲月,她走遍各省各市找機會,既要借住不同朋 友的家,也得跑龍套及兼賣服裝維生,委實不易過。
「低潮中,難免有人勸退、有事打擊,我曾費勁地消化紛紜感受及意見。幸好, 我的個性特別倔強和理智,日子再苦也不曾絕望,也甘心在憂患中積極繼續尋看機 會。」劉雅瑟回看來時路毫無怨懟,「人始終會長大。那些等待的日子,也非白白在空等,只要校正心思,亦可累積有用的經驗。」
每刻等待皆有價值
當劉雅瑟立定決心挺下去 , 就將本名改成藝名 「 劉 雅 瑟 」 , 寓意做人理當「 優雅地瑟 」( 得戚 ),任世道艱難亦可自我欣賞 。「 另 外 , 有 感 自 己 屬 於 觀 察 及 體 驗 型 演 員 , 就 從 不 浪 費 任 何 時 光,特別喜歡到處流浪,增進閱歷。每次住進不同城市,我都會到處察看當地民生與風情;遇 見各路背景的人,若對方願意傾訴,亦會細心聆聽他們的故事或秘密;每晚臨睡前,我又愛聽新聞,自問很樂意接受真相,討厭被欺瞞,真實事件有助我了解社會及不同群眾的處境,也觸發後來喜歡演出城市邊緣人的取向。」
久而久之,劉雅瑟通過以上方法,將等待期間的無助、孤獨或無聊等渾沌情緒,轉換成求知、求進的動力,「沒戲拍的日子可沒荒廢,還讓我學到挺多新奇事。就算待在家百無聊賴, 那些微不足道的感受,亦讓我領略到生活閒情。所有的歷程和轉折,練就出我更成熟的身心狀 態 , 日 後 也 可 放 諸 於 角 色 中 應 用 。」默 默 付 出 近 十 年 , 她 終 於 憑 堅 持 迎 來《 致 我 們 終 將 逝 去 的 青 春 》第 二 女 主 角「 朱 小 北 」, 為 事 業 開 出 久 違 的 曙 光 , 後 又 陸 續 參 演《 匆 匆 那 年 》及《 失 孤 》等 電 影 , 亮 相 《 我 就 是 演 員 》 等 勵 志 綜 藝 節 目 , 甚 至 南 下 香 港 參 演 了 《 幸 運 是 我 》 及 《 麥 路 人 》, 漸 為 觀眾記住,走出更遠的路。
「感謝所有高低起伏,使我有能力抓住跟《智齒》的緣分。」劉雅瑟分享,「《智齒》前期籌備 極保密,我甚至沒參與試鏡,但因對故事無限好奇,嘗試跟經理人提出可否跟導演會面,足足 等上兩個多月,大家終於抽到時間在北京一聚。過程中我們談了甚麼?好像喝了半小時咖啡, 細節卻不記得了。那我何以得到王桃一角?或是我忽悠了導演,才騙到角色吧(大笑)!」說是忽 悠,也不盡然,「其實後來我請教過導演,據他解釋,是從我的眼神中察覺到對演戲、對生存的 渴想,挺接近角色的生命狀態,才選上我。」
真實體驗 活現人物生命
對於導演的說法,劉雅瑟有感 。「 不演戲的時候 ,『 劉雅瑟』是個有點社交恐懼、不太常思考又惜命的女生 。 但 一旦演戲了,她會變得截然不同,既喜歡跟每個人討論故事,絕不逃避各種任務,也願意為角色拼盡命。導演或覺得我不放 棄 的 狠 勁 , 跟 王 桃 為 求 贖 罪 跟 斬 哥 糾 纏 的 強 悍 本 質 類 似 吧 ? 」 待 開 鏡 之 後 , 她 也 慢 慢 發 掘 到 跟 王 桃 相 似 之 處 ,「 我 早 年 的 飄泊對應了王桃的無依,拍攝時,我會嘗試放大對前景及命運的不安,快速而深入地揣摩角色心境。但畢竟我的生活跟 王桃又非百分百相同,總有難以掌握的部分,當時拍攝周期共三個月,我的戲分約一個月,就得多耗元氣接近她、感受 她,盡可能投入王桃的世界。」
說着,劉雅瑟不禁搖頭苦笑,「我非技巧型演員,不懂太多專業技法,也不愛刻意設計角色,劇本多數只看一遍, 怕背太熟,真的變了『演』戲,不是『活』出角色。此外,我也傾向運用實際經驗,摸索角色的心情及處境。所以那時 我對自己挺狠,把生活過得很慘,為了展現王桃的羸弱及可憐,開工前後我完全不會吃飯,任由自己極度飢餓、累得崩 潰;拍動作戲,又盡量堅持不用替身,自行上陣及反覆試戲,就算從二樓拉威吔跌下,或被家棟哥拳打腳踢,我都主張 真打實拍,以調整戲劇所需的張力及畫面,也建立身體記憶活出王桃的人生,而非單純地將她的遭遇演出來。」
完整訪問刊登於ELLE HK 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