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Ode Sung

Celebrity Feature
暗黑神劇《黑鏡 Black Mirror》詳盡介紹:前四季這些詭異劇情竟成現實?
Photo: Netflix, internet
READ MORE

暗黑神劇《黑鏡 Black Mirror》詳盡介紹:前四季這些詭異劇情竟成現實?
Black Mirror,中文是「黑鏡」,未看過這齣英美製作的劇集,別說自己看過「神劇」。《黑鏡 Black Mirror》是一部集奇情、科幻、驚慄元素的「寓言片」,每集一個單元故事,講述科技進步下最終將勾勒出人類社會最黑暗而又最真實的面貌,深刻又令人絕望。《黑鏡》頭兩季由英國Chanel 4製作,第三至第五季由Netflix接手,投資更大,卡士更強,但劇情依然令人「wow wow聲」,更可怕的,是很多劇情已在現實發生。以下,先講講《黑鏡》歷史、分析黑鏡第六季之可能性,順便重溫前四季哪些假想劇情已逐步成真……(注意前面劇透,不喜勿入!)
Photo: Netflix, internet
暗黑神劇《黑鏡 Black Mirror》詳盡介紹:前四季這些詭異劇情竟成現實?
Photo: Netflix, internet
Black Mirror,中文是「黑鏡」,未看過這齣英美製作的劇集,別說自己看過「神劇」。《黑鏡 Black Mirror》是一部集奇情、科幻、驚慄元素的「寓言片」,每集一個單元故事,講述科技進步下最終將勾勒出人類社會最黑暗而又最真實的面貌,深刻又令人絕望。《黑鏡》頭兩季由英國Chanel 4製作,第三至第五季由Netflix接手,投資更大,卡士更強,但劇情依然令人「wow wow聲」,更可怕的,是很多劇情已在現實發生。以下,先講講《黑鏡》歷史、分析黑鏡第六季之可能性,順便重溫前四季哪些假想劇情已逐步成真……(注意前面劇透,不喜勿入!)
製作人:科技是毒品
《黑鏡》創作人Charlie Brooker希望以劇集探討人類與科技的關係。「如果科技是毒品……而它真的和毒品很相似,那麼科技的具體副作用是甚麼?《黑鏡》正是立足於這快感(Delight)與不適(Discomfort)之間的地帶。」如是者,每集故事都由科技出發,主人翁往往享受過科技帶來的便捷,卻會承受了科技帶來的惡果。最新一集、創互動劇集先河的黑鏡 bandersnatch就是佼佼者,觀眾可以替男主角作選擇,變相自己也成為劇集的一份子。
《黑鏡》第六季會不會來?
而找來美國樂壇小天后Miley Cyrus演出的黑鏡第五季也已經播出,今季劇情探討虛擬偶像、社交媒體、VR電玩等議題,劇情也算峰迴路轉,但官眾評價一般,在「爛番茄」網官眾評分只得可憐的45%,不禁令人疑惑:到底《黑鏡》第六季還會不會來?事實上,今年全球飽受新冠肺炎蹂躪,社會氣氛非常慘淡,《黑鏡》製作人Charlie Brooker便曾在節目中稱不適合在此時向觀眾發放如此黑暗的內容,因而外界揣測第六季拍攝將會延後,面世之日怕且遙遙無期。
然而,Netflix又怎會放棄《黑鏡》這棵搖錢樹?有電視評論家認為,即使《黑鏡》第五季成績一般,但潛力始終巨大,而有關《黑鏡》外傳的傳聞,例如把〈白熊〉拍成電影等等亦不絕於耳。加上黑鏡bandersnatch取得空前成功,製作公司不拍第六季實在說不過去吧?同樣是Charlie Brooker,也曾在訪問說到:“I don’t think there’s anything to stop us,”這已經是最大提示。然後,於2020年6月初,西班牙馬德里一個巴士站的廣告牌換成一面鏡子,並寫著“BLACK MIRROR 6th season. Live now, everywhere.”的字樣,立即令人充滿遐想。製作人應想反映今年以來世界發生的種種大事,荒謬程度堪比《黑鏡》第六季情節,但始終是真金白銀的宣傳,也不排除第六季正在蘊釀。
Photo credit: brotherad.com
電視直播跟豬性交
反觀我們現實世界的人,何嘗不是無時無刻在「elsewhere, watching screens」?最能搶佔眼球的事,往往是一些賣弄「腥色羶」的垃圾資訊(跟豬性交),反而真正重要、切身的事情(公主獲釋)竟統統被淹沒在一片資訊的海洋。這齣劇集於2011年播放,5年後時任英國首相David Cameron竟爆出「豬嘴門」事件,指他在牛津大學讀書時,曾貪玩把私處放入死豬的嘴巴,事件曝光後大眾立即想起《黑鏡》這段情節,大呼作者料事如神。至於劇中最後首相有沒有跟豬性交?賣個關子好了。
天才表演,表演自殺
說回劇情,男主角因為某件事情,決心反擊這個荒謬的社會制度,他賺取足夠點數,打算在天才表演裡直播自殺!臨死前他要向全世界觀眾講出真相,祈求喚醒世人的良知。(成不成功自己看吧!)反觀今天,越來越多「真人騷」充斥市面,不論歌唱表演、求愛節目等等,都在賣弄「真」,但那些聽歌聽到淚崩的觀眾(還是演員?)卻「提示」了一切其實都是弄虛作假,偏偏觀眾依然樂在其中。只能說,當造馬、造假變成新常態,「真摯」被商品化,被包裝成娛樂出售,也是無可避免。
女主角被追殺,路人舉機拍
這個荒誕的劇情,其實一早變成現實,只因現時平均人手一部智能手機,「全民記者」的概念本來不算壞事(看看現在社會運動,幾多片段在網絡流傳!),但當有人遇到不幸,大眾的意識卻由本來伸出援手,變成拿起手機拍攝、錄影,用「旁觀者」的角度冷眼看世界。想當年曾經拍下〈The vulture and the little girl〉照片的普立茲獎得主Kevin Carter,因為沒有幫助小女孩被公眾唾罵,最終抵不住罪疚和種種原因自盡。廿多年後的今天,同樣的行為卻變得像理所當然,科技是進步了,人心卻彷彿在倒退……
4虛擬世界活出「真我」:〈聯邦星艦卡里斯特 USS Callister〉(第四季第一集)
來到黑鏡第四季,第一集〈聯邦星艦卡里斯特〉(USS Callister)可說是當季一大亮點。故事講述由喜劇演員Jesse Plemons飾演的一位天才程式員Daly,原來是個大「毒男」,因為平日生活不受尊重,故此偷偷把收集平日欺負他的同事們的DNA,再複製到自己創立的多人RPG遊戲中,並以《Star Trek》的卻克隊長形象自居,複製同事統統變成他的下屬,日常生活受的氣,統統發洩在遊戲裡的複製人身上,讓那班複製人在虛擬世界裡永不超生。
盜用玩家身分製作虛擬人生
至於劇集中能使用人類DNA製作角色,現實生活裡這技術(應該)不存在。不過越來越多遊戲要求玩家提供個人資料製作虛擬角色,例如很多網上RPG,輕至電郵地址,重至用你的相片製作角色面貌;而遊戲公司收集了這麼龐大的數據,卻無人制約他們如何使用我們的資料。再加上很多社交媒體已收集了我們大量資料,說不定終有一日,我們會發現自己的身分出現在遊戲裡。
行文至此,相信大家都感受到《黑鏡》的獨特「魅力」,而此劇也啟發了之後不少創作,如被喻為動畫版黑鏡、同樣在Netflix播放的《愛·死·機械人》,每集約15分鐘,畫風迥異,有卡通、寫實、立體等等,故事也十分精彩,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