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Emma Koo

ELLESociety
三個人的快樂時代
Photo: Text VIVIAN WONG
READ MORE

三個人的快樂時代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是每個人的快樂寫照嗎? 在最理想的情況下,答案是肯定的。不快樂 時,我們總想一個人。快樂時,不能夠都是一個人嗎?在可以和不可以之間,我們不 如閱讀今期關於三個人的快樂時代。一個像是為快樂編寫流行手稿,一個是努力讓不快樂的黑暗變得光明,一個是要捉緊讓快樂增值的方法。
Photo: Text VIVIAN WONG
三個人的快樂時代
Photo: Text VIVIAN WONG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是每個人的快樂寫照嗎? 在最理想的情況下,答案是肯定的。不快樂 時,我們總想一個人。快樂時,不能夠都是一個人嗎?在可以和不可以之間,我們不 如閱讀今期關於三個人的快樂時代。一個像是為快樂編寫流行手稿,一個是努力讓不快樂的黑暗變得光明,一個是要捉緊讓快樂增值的方法。
教授快樂的教授
轉眼間 21 世紀已度過了近四分之一的光景,人生導師們與時並進,若閱讀自救派指南也嫌來不及,那就即時觀看吧! 解鎖第一步,Arthur C. Brooks 這個名字你不能不懂。
於哈佛大學教授管理實務的他,在社交媒體走紅前已著 書立書,累積 12 部著作。第 13 本著作是與名嘴 Oprah Winfrey 的共同創作《Build the Life You Want: The Art and Science of Getting Happier 》,將於 9 月份出版。據 Oprah 所言,她在疫 情初期開始追看哈佛教授於雜誌《The Atlantic》的專欄「How to Build a Life」,並以一周一遇的快樂心情期待他的文字。當 她發現這位哈佛教授原來是教授快樂時,便萌生將他的快樂理 論向大眾宣揚的念頭。兩個在美國國內極具影響力的寫作和演 說大腦,將快樂藝術化和科學化,給快樂來一個平方根的推 進,話題度十足。
在分享ArthurC.Brooks的快樂金句前,他先給我們送上第 14世達賴喇嘛(Tenzin Gyatso)的一句說話作為其快樂課堂的 引子。「要獲得持續而穩定的快樂,我們要學會想着自己已擁 有的,不去想着擁有自己所想要的。」( We need to learn how to want what we have, not to have what we want, in order to get steady and stable happiness.)
快樂金句王
與其量化快樂,Arthur C. Brooks 將快樂看成一個營養餐。快樂不是一種感覺,是所有人都需要的東西,必需均衡和 充分。
「很多人以為快樂是一種感覺。關於快樂是有一個較佳 的定義:一份擁有三個巨量養分(macronutrients)的正餐。 正如一頓飯富含多種巨量養分──或許是蛋白質、碳水化合 物,和脂肪──快樂是擁有三大巨量養分的盛宴,它們是享受( e n j o y m e n t )、 滿 足 ( s a t i s f a c t i o n ) 和 目 的 ( p u r p o s e )。 」 教 授 的着眼點其實是第三個巨量養分──目的。當我們感到非常愉 快、非常享受的時候,卻總是若有所失,為甚麼?是因為這種 快樂是漫無目的。正正是這個找不到目的,或者欠缺意義的前 提,令我們感覺自己並不是真正的快樂。
快樂原來可以是一套邏輯思維。「你需要有目的,才會感 到快樂。要有目的,你先要感到不快樂。你需要經歷一些痛 苦。你需要一些犧牲。你需要一些難度。」根據他的分析,人 生追尋的快樂需要有特定目的。飲食、營養和睡眠不會帶來快 樂,三者只會減低我們的不快樂,原因是快樂和不快樂是由大 腦的不同部分所處理。快樂的真正迷思正正在此。再來一個新 詞:「satisfaction dilemma」,真正的滿足感是將全部你所擁 有的除以你想擁有的。
最後,快樂教授拋下快樂與年齡無關的震撼彈。「大部分 人士都是樂觀的,他們認為 30 至 50 歲的自己會比 20 歲時更 快樂。殊不知,實情是剛好相反。」。被傳媒冠以「社會科學 家」的 Arthur C. Brooks,有否令你更了解何謂快樂?
自救的人生
美國人的生活智慧,難以言喻的,無形的虛無的,抽象得快要自我抽離的,他們都懂得給你說教一番,甚至當上你的人生導師,彷彿自救(self-help)就能得救,直登快樂之境。無論自救能否成功,於1998年出 版的《誰搬走了我的乳酪?》(Who Moved My Cheese?)絕是自救派讀物的代表作之一。這部於千禧年代全 球迅速竄紅的人生哲理寶鑑出自作者 Dr. Spencer Johnson 之手筆,一本只有 24,000 字的小書往後被翻譯成 40 種語言,堪稱 20 世紀末的伊索寓言。兩隻老鼠與兩個小小人的故事令不少人對工作和生活瞬間覺醒,也 成為美國企業在架構重組和縮減開支時派給員工的「定心丸」。自救成功,就能夠開啟快樂的隨意門嗎?
直至前陣子結識品牌創辦人 Herman Ho,所有的謎團終於 解開了。為甚麼選擇 all black?除了個人口味,黑色是幫他訴 說人生故事,是心情寫照,一步一步讓他走出黑暗。噢,這個 人一定活得不很快樂,或者是很不快樂了,否則怎會全黑到如 此極致,就連所有產品照片、社交媒體帖文圖片,都呼應着究 極黑色美學。究竟是堅持?還是把持不定?後者是個人見解, 當一個人不快樂時,情緒一發不可收拾地崩壞之際,眼前所有 事物都蒙上一層灰黑色。雲霧撥不開,青天更是遙不可及。
冷靜過後,原來是我們對於黑色的偏執,甚至認定黑色是 放負之王,包括本人。Black Fades 之於他,是一個自我療癒的 進程。由於自身的偶發性情緒問題,遠離負面情緒是 Herman 最需要的快樂養分。憑品牌寄意,他把着眼點鎖定在黑色於退 場時可以展現的不同面貌,黑色可以褪至灰色及白色,甚至變 成彩虹色。這一記當頭棒喝,完全收到了。
從健康中感悟快樂
6月上旬,在香港四季酒店舉行的「Global Wellness Day」活動上,筆者在水療中心資深營運總監 Tania Bardhan 的引薦下,認識了一位很不一樣的瑜伽導師。為甚麼不一樣?那要從她的 瑜伽服裝開始說起。從上衣到下身褲裝,你不會找到任何「理所當然」的彈性人造纖維,反光布 料近乎與她絕緣。她反而穿得更像一位恆常習武、步履柔韌有餘的舞者多於我們一向認知的瑜 伽導師。從2020年起,她開始在香港教授瑜伽,翌年創立服裝品牌「EllaT by Yogaqi」,與拍檔 Brenda 動員一群單親媽媽當起刺繡工匠,自組社會企業。
在當日的瑜伽課堂上,她是一身全白:短身白色棉 tee 配輕薄布料闊腳褲,腰間搭配舞者的 裝飾裙襬,有層次而不累贅。率先吸引眼球的是白色棉 tee 左前方的 smiley 單色粗線刺繡,刺繡 線刻意地垂墜並形成獨特的蝴蝶結收尾,辦識度剛好,細節的拿捏也剛好。
媽 媽 們 對 刺 繡 細 活 的 熱 誠 , 收 穫 而 來 的 是 認 同 感 和 滿 足 感 , 轉 化 成 單 純 不 過 的 快 樂 。「 快 樂 是當你感覺到自己的價值,在社區裡看到希望,身心穩定。」
在進一步了解不一樣的瑜伽導師其背景後,梳理出一個所以然來了。這位成長於奧地利的 越南華僑,以前是一位具認證資格的形象顧問,早年於維也納修畢美妝與形象設計碩士課程。 響噹噹的時尚工作背景,造就 Ella Tham「以身作則」為自己設計 yoga wear,既無違和感,也好 像是時間軸上必然發生的事情。
時間回撥至 2018 年,Ella 將瑜伽的伸展 —— 正位與太極氣功的動作結合,以鍛鍊身體、增 強彈性和訓練肌肉強度為重點,一步一步編寫「yogaQi®」的獨有動作。先前談到她的不一樣, 這不過是其中之一。不一樣之二,是多年前的一場意外帶來不幸的殘障與漫長的復健之路,困 在輪椅的身心之痛,令 Ella 對快樂有非一般的感悟。她好不容易康復過來,即使被無可避免的痛 症所纏繞,仍努力分享自身經驗,投入義工服務,盡一己之力影響他人。
Ella 以一句說話總結對 wellness 的見解:「由內至外的美麗(beauty from inside out)。」水療 享受固然幫助我們舒緩心情,但沒有好身體,內在的自己不快樂,外在的軀殼只會虛有其表
Don’t Mi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