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耳前必讀推介】用錯方法超舒服但有機會易刮傷耳道|潔耳不成反傷耳
Health
【採耳前必讀推介】用錯方法超舒服但有機會易刮傷耳道|潔耳不成反傷耳
Photo: Gettyimages
READ MORE
【採耳前必讀推介】用錯方法超舒服但有機會易刮傷耳道|潔耳不成反傷耳

【採耳前必讀推介】用錯方法超舒服但有機會易刮傷耳道|潔耳不成反傷耳

Share to:

近年採耳熱潮興起,全因採耳能清潔耳垢,有清潔耳道作用。除此之外,探耳過程中會接觸到耳道的穴位和神經線,有調節神經和舒緩效果。這亦是不少人採耳過後感到身心特別放鬆的原因之一。但耳道神經線甚多,若隨便用採耳工具潔耳很易刮傷耳道,出現發炎情況,甚至細菌感染,潔耳不成反傷耳。到底採耳是否必要?若需要採耳又有甚麼地方需要注意?

Photo: Gettyimages
【採耳前必讀推介】用錯方法超舒服但有機會易刮傷耳道|潔耳不成反傷耳
Photo: Gettyimages

近年採耳熱潮興起,全因採耳能清潔耳垢,有清潔耳道作用。除此之外,探耳過程中會接觸到耳道的穴位和神經線,有調節神經和舒緩效果。這亦是不少人採耳過後感到身心特別放鬆的原因之一。但耳道神經線甚多,若隨便用採耳工具潔耳很易刮傷耳道,出現發炎情況,甚至細菌感染,潔耳不成反傷耳。到底採耳是否必要?若需要採耳又有甚麼地方需要注意?

採耳雖然超舒服,不過風險也其實頗高!以下這三個採耳方法可要特別留

採耳雖然超舒服,不過風險也其實頗高!以下這三個採耳方法可要特別留意,只要稍一不慎便成為最傷耳的動作。

採耳神器:採耳勺 容易令耳道內壁受損

傳統的採耳勺(耳挖)為一條細長的銀、銅、竹子或其他光滑而堅硬的材料製

傳統的採耳勺(耳挖)為一條細長的銀、銅、竹子或其他光滑而堅硬的材料製成的小勺子。

 

這些採耳勺容易伸進耳道中掏耳,過程的確很舒服,但自行使用這些採耳

這些採耳勺容易伸進耳道中掏耳,過程的確很舒服,但自行使用這些採耳勺時,不小心太大力或將採耳勺放進耳道太深的位置時,容易令耳道內壁受傷,甚至損害耳膜,出現紅腫發炎或出血,引起外耳道發炎。

1採耳神器:耳燭 分分鐘燒傷耳朵

坊間亦有以耳燭清理耳垢的做法,耳燭一般是指以蠟、蜂蠟、蜂蜜和香草、香

坊間亦有以耳燭清理耳垢的做法,耳燭一般是指以蠟、蜂蠟、蜂蜜和香草、香薰油等,注入棉布或亞麻布製成的中空管子,將一端插入外耳道,另一端點火燃燒,利用燃燒時產生熱力引起煙囪效應,令耳垢從耳道抽出,達到採耳效果。

但暫時沒有證據顯示這個採耳方法有效,相反有不少個案是因使用耳燭

但暫時沒有證據顯示這個採耳方法有效,相反有不少個案是因使用耳燭而造成外耳炎和面部燒傷,所以要小心考慮。

2採耳神器:棉花棒 反令耳垢愈推愈入

很多人洗澡後都會用棉花棒吸走耳朵積水,順便清潔耳垢。但其實錯誤使

很多人洗澡後都會用棉花棒吸走耳朵積水,順便清潔耳垢。但其實錯誤使用棉花棒,只會令耳垢愈推愈入,反而會堵塞耳道。

 

如果使用棉花棒採耳時受到不當外力碰撞,更有可能會刺穿耳膜,有機會

如果使用棉花棒採耳時受到不當外力碰撞,更有可能會刺穿耳膜,有機會導致失聰。

若真的想用棉花棒清除耳道積水,緊記只需在耳道口輕輕旋轉便可,然後

若真的想用棉花棒清除耳道積水,緊記只需在耳道口輕輕旋轉便可,然後再用風筒快速吹乾使可,切忌將棉花棒越伸越入。

到底如何清潔耳垢?

傳統的採耳勺(耳挖)為一條細長的銀、銅、竹子或其他光滑而堅硬的材料製

一般情況下,其實耳垢會順著耳道表皮細胞的新陳代謝而排出外耳道,不需刻意清理。很多時候使用棉花棒或採耳勺挖耳,會令耳垢推得更深入耳內,會令耳朵不適,棉花棒的棉花球更有可能在耳內脫落,會對耳朵有不良影響,甚至影響聽力。 

若果真的出現耳垢阻塞情況,應該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使用耳垢軟化劑,重

若果真的出現耳垢阻塞情況,應該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使用耳垢軟化劑,重點潤滑耳道,幫助耳垢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