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位學生問了我一個問題:「陳醫生,當其他人質疑你的審美判斷時,你會如何自處呢?」我想了一會兒,然後說:「別人的評論,不會影響我的決定,事實上我根本不追求美的一致性。」這就是我當下的答案。

美是否有一致性?當然是有的。記得我在閱讀關於美學的論文時,知道在90年代,來自俄羅斯的兩位藝術家V. Komar 和A. Melamid進行了名為「大眾的選擇」的著名實驗,他們調查了亞洲、非洲、歐洲和美洲等十多個國家,結果顯示,大眾在審美判斷上具有驚人的一致性:

1. 最受歡迎的顏色是藍色,其次是綠色。
2. 人們更喜歡具象繪畫,而非抽象繪畫。
3. 最受歡迎的畫面構成要素有水、樹木和其他植物、人物(尤其喜歡婦女、小孩和英雄人物)和動物(尤其是大型哺乳動物,包括野生的和馴化在內)。
當中有趣的是,似乎人們喜歡的風景畫面,背後都有一個原型:就是像東非大草原一般的樹木、原野景觀。於是,不少美學家便有了這樣的猜想:因為人類起源於東非大草原,所以在遺傳基因裡依然保存着對發源地的記憶,因為那裡是自己的根源,所以便認為那樣的風景才是最美、最值得嚮往的。

換句話來說,人類審美的一致性,部分源於遺傳基因作祟。
舉個例子,關於身材比例,現代人認為理想的女性腰臀比例是0.7:1,為甚麼呢?撇除視覺上的觀感外,原來這比例更是代表擁表優秀的生殖能力,是最具吸引力的比例;至於男性,則以0.9:1的腰臀比例為最有吸引力,因為在此比例下,他們通常會分泌更多的雄性激素,也代表了更強的性能力。這些審美判斷是人類的基因本能,人類之所以能夠代代繁衍、生生不息,正正因為這本能在發揮力量,而在生命不斷延續的同時,人類文明也確立了一致的審美觀。

但我個人卻認為,當文明發展到不以繁殖為單一生存目標時,審美應該是多樣性的。
美學大師康德曾說過:「審美判斷是無功利、無概念、無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