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Emma Koo

Skincare
護膚不潮,這些最潮
Photo: Text VIVIAN WONG
READ MORE

護膚不潮,這些最潮
艱澀難懂的皮膚專科術語,如 mitochondria(線粒體)、hyperpigmentation(色素沉澱)、 glycation(糖化),在社交媒體和實體市場總是潮不起來;究其原因,走在最潮行列的,是一系列以「skin」為字首的護膚話題。一字風行的它們,讓我們速讀護膚潮流,潮得漂亮。
Photo: Text VIVIAN WONG
護膚不潮,這些最潮
Photo: Text VIVIAN WONG
艱澀難懂的皮膚專科術語,如 mitochondria(線粒體)、hyperpigmentation(色素沉澱)、 glycation(糖化),在社交媒體和實體市場總是潮不起來;究其原因,走在最潮行列的,是一系列以「skin」為字首的護膚話題。一字風行的它們,讓我們速讀護膚潮流,潮得漂亮。
Skintellectual,是你嗎?
談到Skintellectual的育成,2020年新冠肺炎絕對是一大轉捩點。以往單純挾著「天然成份」作招徠的護膚品,消費者似乎不再賣帳了!與其相信品牌,不如相信自己人肉搜尋的「結果」,收穫滿滿的滿足感,繼而在通訊群組私心分享,收穫美容達人的光環不是功德無量嗎?三年過後,即使全世界人的生活經已復常,然而在家工作與網購日常實在是「訓練有素」,我們順勢培養了一些後疫情習慣。metime多了,社交活動少了,重新學習自身健康、運動保健、個人護理,溫故知新,集思廣益。要選購護膚品嗎?先來一場成份比拚,上網搜尋主要成份的優劣,掃瞄QR碼即時登入產品連結,觀看皮膚科醫生七情上面的熱搜視頻,然後再作決定也為時未晚。
我們主動起來,不求人不再不求甚解,達人上身,專家成癮,育成一個由成份主導的美容護膚大觀園 (ingredient-led beauty),對人類進化是好事。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產品宣稱與定位」資料庫的數據令Skintellectual的盛世理論得到立足點。縱使在美國網上護膚品SKU宣稱「natural」的產品於2020年和2021年分別錄得8%和11%的增長,但根據《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Voice of the Consumer: Beauty Survey》結果顯示,尋找「natural」或「organic」護膚品的美國消費者由2017年開始下跌,2020年和2021年分別下跌了14%和13%。
我們對「natural skincare」(天然護膚品) 真的心悅誠服嗎?這個數十年來一直行之有效的籠統宣稱,造就天然成份被品牌無限拉闊,而忙碌的消費者似乎沒打算深究。究竟「天然」所指的是有機、純素、零殘忍、植物基底或植物成份、不含人造香料嗎?當然不是。隨著疫情對我們身心靈的沖擊,消費者自強自省的信念衝著市場而來,覺醒後,他們需要高透明度、負責任、善待環境、正念正向的品牌,不能忍受得過且過、含糊其辭的天然護膚品了。
Skintellectual,會是你嗎?
Skinfluencer,可以是你我她
在 TikTok 的宇宙裡,在市場上屹立數十載的美妝品牌 makeup guru 往往乏人問津,特立獨行、無定向風、毋懼裸肌示人的 skinfluencer 是大眾焦點。她們自強自信,大無 畏的態度最被 Gen Z 世代所受落。Skinfluencer 成長於社交媒體,由十來歲時瘋狂 P 圖換 妝換造型,數年後洗盡鉛華回到真身示人的境界,從百變美妝達人轉型為誠實護膚的狂 熱者,有着說不完的私心分享。她們擁有發光的臉蛋,毛孔真的不見了,分享早晚護膚 程序是家常菜,梳妝桌上的產品充滿美感,不只令人看得順眼,有時候更像是設定的產品布局。
問題來了,我們真的需要收集海量的護膚心得嗎?她的一張臉和你的一張臉,膚質 狀態、飲食作息、生活方式、身處氣候時區甚至是南轅北轍的時候,你就是那麼輕易被 影片裡的他和她說服嗎?
在芸芸 skinfluencer 中,主攻醫學美容的皮膚專科醫生絕對是勝利組。他們以專業角 度點評產品,人肉試用,配合豐富表情,既具觀賞性,又可長知識。
Skinimalist 迫你斷捨離
這是由2021年開始吹襲美妝界的肌膚簡約風(Skin Minimalism,簡稱 Skinimalism),英國彩妝品牌 Charlotte Tilbury 嘗試以「Less is More」 的貼地口號進行解構。主張選擇護膚品時應該重質不重量,減持產品件 數,加持多重功效的配方。在開支上,主張簡約護膚者未必能夠省錢, 但省時是肯定的。
Pinterest發表的《2021 Trend Predictions Report》為Skinimalism下定義,「它是一種創新而不費力的時尚程序,簡單而具可持續性。」放慢步調的護膚之道(slow beauty)能夠讓皮膚的自然紋理散發亮采,歷史悠 久的奢華系日本品牌與標榜漢方草本的韓系品牌是層層疊主義的中堅分子,其護膚體制裡是一瓶一步驟,持之以恆。瓶瓶罐罐就是獲得好皮膚 的通行證,如填鴨式般貫輸的護膚智慧令我們乖乖就範。新冠疫情理應 讓我們更享受層層疊帶來的好皮膚,奈何盯着鏡子的時間多了,靜觀過 後,我們開始反思,減卻一些步驟又有甚麼問題?原來是沒大問題的, 這種憑直覺審視皮膚的閒暇,反而讓我們更會欣賞一瓶走天下的 multi- tasker。
除了將心思多花在多功能產品上,在化妝習慣方面,L’Oréal Paris 建 議一眾準簡約主義者閒來將有色保濕霜(tinted moisturizer)與正規粉底 「調包」,讓假日的皮膚透透氣。另一必殺技,是謹記每星期進行去角質磨砂,或者再簡化一點,選用包含溫和去角質功能的潔面產品。
Skinification 的小組式滲透
自懂事以來,Head & Shoulders 洗頭水的廣告已在洗腦式地說服消費者,洗髮可同時解決頭皮屑,煩惱一掃而空。隨後的二合一洗髮水,洗髮護髮同時進行,沒問題。再然後,是一分鐘護髮焗油的美麗時代。即使大 家對那些說了一百次便成為真事的傳聞半信半疑,卻因為洗護髮不過是每天三數分鐘的例行公事,沒必要過分 介懷,也不用矯枉過正。已故髮理學家 Philip Kingsley 曾經說過,hair myths 風行數十載,要一刀切其實很難。
近年,防掉髮、激活毛囊、頭皮護理、深層清潔、去角質的「大眾需要」逐漸走進主流。遲了半世紀的頭皮 健康工程,現在開始追趕起跑線,還未算遲。頭髮護理市場給這一籃子的訴求冠以「skinification」的專稱。除 了洗髮護髮,頭皮健康與皮膚健康是對等的關係。英國美妝選物連鎖店 Space NK 發現,消費者正在「非護膚產 品」當中尋找護膚功效。以植物草本成分為定位的產品容易受到肯定。消費者對頭皮健康的關注,令功能性成 分產生一種全新的健康定位。成分安全與身心康健的關連,在後新冠疫情的新時代裡從未如此重要過。
Skinification 這股護膚養分化的趨勢,已慢慢潛入粉底、遮瑕產品、唇蜜和香氛配方內,驚喜不斷。
Skin Barrier Health 為皮膚屏障破障
皮膚屏障好像觸得到,又好像看得見,並不是。我們只能夠透過皮膚的狀態,始能洞悉皮膚屏障是否健康。Skin Barrier 又稱為 Natural Moisture Barrier, 它像皮膚的護城牆,留住好東西,排除壞分子。Kiehl’s 的評論文章指出,皮膚屏 障肩負三大任務:保護身體抵禦外來壓力原,如污染和紫外線輻射;鎖水以保 持身體和皮膚的保濕狀態;輸送主要養分至皮膚,從而維持體內動態平衡。擁 有強壯的皮膚屏障,代表皮膚可時常保持水潤、平滑和充滿彈性,更可擊退污染 等環境壓力原,遠離一籃子的皮膚問題。相反,皮膚屏障疲弱時,皮膚會容易缺 水,形成暗啞乾燥的外觀,對抗游離基的能力下降,隨之衍生的是膚色不均勻、 鬆弛和提早出皺紋。皮膚屏障運作欠順,是皮膚出現問題之始。說穿了,守護皮膚屏障的方法離不開幾個護膚基本步,包括清潔臉部污垢、塗上針對性的精華 素、鎖水補油和用心防曬。做好基本,做好本分,皮膚屏障自然與你風雨同路。
Skin Cycling 與 Skin Flooding 的龍爭虎鬥
最後,來到日常護膚程序的潮語範疇,新鮮熱 辣的是來自 TikTok 的兩生花:Skin Cycling 和 Skin Flooding。
在 TikTok 大談 Skin Cycling 的第一人是 Dr. Whitney Bowe,這位 dermfluencer 級別的皮膚專科醫生,從 人體肌肉的 recovery time 得到啟發,提倡一套皮膚 循環論。她主張皮膚需要定期進行自我修復,以四 個晚上為一個循環。第一晚是去角質夜(Exfoliation Night),以化學去角質磨砂產品剔除壞死角質。第二 晚是維他命 A 酸夜(Retinoid Night)。第三晚和第四晚 是 Recovery Nights,密集地進行一些鞏固皮膚屏障的 修復工作,如透過保濕養潤皮膚的微生物組,搭配 Dr. Whitney Bowe 自行研發的醫學美容系列。
如果Skin Cycling對你而言不過是某位皮膚醫生的宣傳戲碼,那麼Skin Flooding會令你躍躍欲試嗎?「Flooding」一字既繪形繪聲,又有想像空間,其實它不過是一個簡單的加碼保濕步驟。在塗上保濕產品前,先塗上透明質酸,自製沉浸式保濕療程,以提升保濕效果。這是Tik Tok最新的護膚潮流,抵銷冬季乾燥肌經常告急的缺水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