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表現強烈風格的設計,我自問屬平易近人的一類,甚至可以說沒有太顯著的風格,但沒有風格,有時正是風格所在。作為室內設計師,我深信“Forms Follow Function”這個大原則,以功能為本,因為我們在設計的,不是自己的處所,更應以使用者為先。
不規則的建築構建

Frank Gehry這位建築大師,最為人所熟悉是其大膽前衛及不規則的建築構建,如洛杉磯的迪士尼音樂廳及巴黎的LV Foundation,又或是位於香港山頂的Opus Hong Kong 豪宅項目,只要一看,就知是Frank Gehry的設計。一向認為Frank Gehry的設計並非我杯茶,總感覺他為了完滿有趣的建築外型,浪費了物料和空間。
費城藝術博物館

然而早前獲邀出席「大館對談」,講述有關費城藝術博物館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的翻新工程,由Frank Gehry主理翻新、擴建和重新規劃博物館動線,完全顛覆了我對他的印象。費城藝術博物館歷史悠久,屬希臘復興建築風格,Frank Gehry旨意保留建築原貌和特色,再配合空間的調整來提升藝術館的體驗。

不花心思去了解,也許不能看出這是Frank Gehry的設項目,但在大禮堂Van Pelt Auditorium新建為開放活動空間Williams Forum,一條全新的樓梯連接了博物館的其他區域,從設計仍可看出是Frank Gehry的風格線條。他選擇沿用了原本建築的石灰石Kasota stone,讓新改建與原有建築完美融合之餘,現代感也大大提升。在其他訪問中,Frank Gehry提到這次和費城藝術博物館的合作,是希望尊重前人的設計智慧,再把整個建築的精髓進一步呈現,目標是為藝術和大眾創造空間,讓我重新認識和欣賞Frank Gehry這位大師。

除了Opus Hong Kong,很多人也許並不知道Frank Gehry在香港也有其他的設計,大隱隱於市,建築位於屯門醫院中,並不起眼,但有機會看到鳥瞰圖,就會知道是Frank Gehry的設計。這個銘琪癌症關顧中心Maggie’s Cancer Caring Centre,身處屯門醫院卻獨立在內,為癌症患者與他們的家屬、朋友和照顧者等,提供全方位的免費支援。這幢小平房採用了中式亭台樓閣及庭園的設計,由流水小橋包圍,希望中心使用者能在這個空間享有一刻的平靜。